-
2019-11-10 11:26:15 3 0 1233
-
陈祖松创作日记 对话
漫漫人生路,天天梦想奔。
漫漫人生路,多多梦想奔。
漫漫人生路,强强事业心。
漫漫人生路,高高志搏天。
漫漫人生路,高高步远程。2019-11-10 08:27:49 3 0 1197 -
刘建国创作日记 对话
国画马八马图八骏图系列作品《八骏雄风》《马到成功》《八骏呈祥》《塞北雄风》《从横千里八骏呈祥》;
乙亥年深秋刘建国画於北方画苑,作品尺寸四尺对开138X40CM;2019-11-08 17:22:28 15 0 2658 -
夏沁创作日记 对话
小花轻扬,小鸟舞姿微漾,听绵绵春语……国画小品《春之约》与君共赏
2019-11-08 13:15:34 5 0 1562 -
2019-11-08 12:44:49 16 0 1885
-
已认证
刘胜利创作日记 对话
行书书法作品录唐白居易诗《采莲曲》录唐王昌龄诗《采莲曲》;
应山东省潍坊市昌邑市王先生之邀而订购四尺整张竖幅作品,唐白居易诗《采莲曲》。“菱叶萦波荷颱风,荷花深处小船通。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 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
第一幅《采莲曲》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七言绝句。此诗写采莲少女的初恋情态,喜悦而娇羞,如闻纸上有人,呼之欲出。尤其是后两句的细节描写,生动而传神,使整个作品熠熠生辉。
菱叶在水面飘荡,荷叶在风中摇曳。荷花深处,采莲的小船轻快飞梭。采莲姑娘碰见自己的心上人,想跟他打招呼又怕人笑话,便低头羞涩微笑,一不留神,头上的玉簪掉落水中。
第二幅行书书法作品《采莲曲》是应山东省潍坊市昌邑市王先生之邀而订购四尺整张竖幅作品,唐王昌龄诗《采莲曲》。“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唐天宝七年,王昌龄任龙标尉期间,一天独自走在龙标城外,在东溪的荷池,看见了一幅绝美的画面。那就是看见了酋长的公主,蛮女阿朵在荷池采莲唱歌的情景,于是便创作了这首《采莲曲》。
这首诗写的是采莲少女,但诗中并不正面描写,而是用荷叶与罗裙一样绿、荷花与脸庞一样红、不见人影闻歌声等手法加以衬托描写,巧妙地将采莲少女与美丽的大自然融为一体,不仅生动活泼,而且富于诗情画意,在唐诗中占有一定的位置。 查看更多2019-11-08 11:56:02 35 0 3340 -
已认证
刘胜利创作日记 对话
行书书法作品:录南宋著名将领岳飞词《满江红》;
应北京密云区崔先生之邀而订购六尺整张横幅作品,南宋著名将领岳飞词《满江红》。“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 ,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虜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这首词代表了岳飞“精忠报国”的英雄之志,词里句中无不透出雄壮之气,显示了岳飞忧国报国的壮志胸怀。它情调激昂,慷慨壮烈,充分表现了中华民族不甘屈辱,奋发图強、雪耻若渴的神威,从而成为反侵略战争的名篇。 查看更多2019-11-08 11:49:17 27 0 3856 -
2019-11-08 11:25:16 16 0 1357
-
杨牧青创作日记 对话
连载1)杨牧青:甲骨文非卜辞说之叙事曲第一
动了想写“甲骨文非卜辞说”的念头已经有好几年了。这个念头的再次触动是2018年5月初我与汉字科学思维研究者卢慧彬先生的一次交谈中。时,他聊着王念孙“音形共 形共同表意”和徐中舒《甲骨文字典》有关话题,说:“杨老师啊,这甲骨文不是占卜的卜辞,商代人不会那么迷信的,处处都要占卜问神灵的……”我听之,甚觉心头一动,想卢先生认识是有见地的,至少在研究甲骨文时不会走许多弯路,也会少受些前人束缚与禁锢的。由于当时客观原因,就此话题就没有与卢先生展开交流和探讨。
后来9月10日适逢“中国第34个教师节”,在我发起并主讲的“中国书画国学系列公益讲座”第八次走进望京活动中恰以《从甲骨文字探索中国书法之美——怎么写好甲骨文书法》为题开讲,且得益于我多年来对人类上古文化文明研究“古中国大昆仑”文化史学观的认知,及至在2019年10月14日、11月1日分别撰写《杨牧青:解读甲骨文的认知和方法须重新思考》、《杨牧青:参观国博证古泽今甲骨文文化展随记》文稿时,通过总结,我讲到,甲骨文是“甲骨刻字”,不是“甲骨刻辞”,不是“甲骨卜辞”。
字是文字的意思,辞是从《易经》卦爻卜辞中而来的。对“甲骨刻字”定性定义为“卜辞”,并以“卜辞”的主导思想去认读文字、解读甲骨文字,甚至去理解、了知殷商历史,这是有问题的,是不准确的。
甲骨文字,特别对上古时期的陶、玉、石、青铜、摩崖等古文字和图纹,是要 “五位一体,三类同究<即天、人、地、时、空五位与形(象)、音(语)、义(意)三类的关系>”大宇宙观去认知的,世界不是单一物质世界,不是单一的人为自我认知的世界,也不是汉代以来形成的“六书法则”能够解决的。此亦“甲骨文非卜辞说”的来由。
阅之前辈胡厚宣先生《中国奴隶社会的人殉和人祭》(上、下篇,《文物》1974年07期、08期)所论说,显然是在“甲骨文是卜辞”的结论下展开研究并得出“人殉和人祭”的结论。胡老先生及他之前和他们那年代的那一批学者及今天许多院系内的学人都没有足够充分的认识到“甲骨文非卜辞说”重要性和以“甲骨文非卜辞说”颠覆甲骨学史学观的独特性!
因此,在胡老先生眼中到处都是商代王朝奴隶主贵族们杀羌、杀人、杀奴隶的神灵+宗教+祭祀式场景,也因此就只能将殷墟发掘出土的成堆“人骨坑”认定是殉葬坑和人祭坑了。由此也导致出许多后学人沿着这种“血腥杀祭”思路去研究、去求证商代王朝的历史和社会现状,并以此去解读“甲骨刻字”中出现“羌”字、“烄”字、“用羌”词汇等种种情形(譬如,王平《甲骨文与殷商人祭》)。由此也引伸发挥出了“周公礼制”比“商代王朝”文明进步的伟大性和孔圣人宣扬周公礼制的高尚性。前数月,我对大学的“学”字在解读和认知的时候也曾犯了此种错误的思维模式,现在想来真是造孽,对不住创造“学”字那个圣人啊!
时,定会有一大批学者要问了,商代王朝有人殉和人祭不?杀人不?是经常性的杀人还是阶段性的杀人呢?我说,几百年的商代王朝是有人殉和人祭的,也是杀人的,经常性和阶段性的杀人都是有的,需要我们重新去认识和定性定论的!那他们杀的是那些人呢?我说,他们杀的是从四面八方擒获而来的战俘和反叛商王权力、商王贵族的人,这些人当然以羌方的羌人居多,商王时代并不是经常性的要搞人殉和人祭的!好比“秦长平坑赵降卒四十万”和“岛国屠杀我三十万同胞”是一样的道理。
远古时代,对待战败的群体,不像近现代有足够的监狱去收监、去劳动改造,所以商王朝将战俘和反叛者就地杀之掩埋入坑,不论大人、小孩和男女,统统的都灭掉,以防后患,更重要的防止他们再次反叛王权。至于今时发掘出有些“人骨坑”残忍景象,那是商王朝权力者对战俘和反叛者痛恨至极的行为表现。因此,今时殷墟发掘出那么多的“人骨坑”和许多残忍的“人骨坑”景象就不足为奇了。同时也可推知那不是什么“人殉和人祭”。因为,当你用“甲骨文非卜辞说”观点去认知时一切都会得到重新改变,一切都会得到不同已有的结论!
近来,“华夏之源•杨牧青32幅甲骨文书法作品”展出不久后,我就开始撰写并重申“甲骨文非卜辞说”,且发微文说:“大国智库,小民于行,真正的民声民情民意若不能及时上达,就会导致顶层决策的严重失误。文化兴国战略必须要从文化的根源上去着手之后再融入新时代全球化、国际化的发展趋势!
在我倡导的“古中国大昆仑”文化史学观和以人类上古文化谱系与人类上古文明研究的理论框架(当然以中华文明探源为重,兼以整个人类文明状况)及在“科学实证+玄灵思维是认知人类上古文化的基本方法”观点上,当今及今后,甲骨文研究必须要建立新的认知、解读方法,激活甲骨学研究体系,突破固有的思维模式,跳出象牙塔,打破院体学术研究的垄断和一言堂的不良现象,清除、防范学术研究及社科项目的腐败,让广大民间的甲骨文(甲骨学)研究群体、队伍活跃起来,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优势。若忽视人民群众的力量,忽略了人民群众的智慧,那是最愚蠢的。即是,哲学社会科学的学术研究也跳不出这个公理和真理的!”
对于甲骨文发现发掘已历120年以来,通过王懿荣、刘谔、罗振玉、王国维、郭沫若、董作宾、于省吾、唐兰、胡厚宣、孙常叙、顾颉刚、姚孝遂、徐中舒、张政烺、陈梦家、李学勤等许多前辈辛苦研究而形成的一套“甲骨学体系”要在新时代下予以重新激活,“新形势下,要确保甲骨文等古文字研究有人做、有传承。”发挥广大民间的甲骨文(甲骨学)研究智慧之力量,把约定成俗且形成固见已深的“甲骨文是卜辞说”修改、更正、替换为“甲骨文非卜辞说”,并要建立新的认知、解读方法,打破学术研究垄断和一言堂,让更多的人对古文字研究活跃起来。
预想一下,这可是难上之难啊!然,沿着先辈们的足迹探究、求证历史的前进规律及其远去的文化发掘、反思、鉴今、济世是任何人、任何困难也阻挡不了的。即使象哥白尼被烧死但他错误的“日心说”还是功劳巨大的。同理,前辈们对甲骨文(甲骨学)的错误释读、认知也是功劳巨大的,若没有那么的前辈甚至有的前辈终其毕生心血在研究的话,今天我们可能还是白纸一张,或更加茫然不知所措了。这是一种文化精神的传承,也是一种科学对未知世界的探索精神,加之“地狱不空誓不成佛”早已成为对有智慧远见的人的一种最佳精神激励法!
由于我写文稿不求职务称之荣耀升迁,不谋岗位俸禄之增富奢华,不图学术研究项目之经费收囊……所以我的文稿就经常不按科教程式化的“学术论文”样子出现。因是,我的意识、我的思想、我的认知、我的情感、我的宣说在用文字表述、表达的时候,就是这个文内有那么一段,那个文内有这么一段,都是相互连环的,旨在为有心、有慧眼者鉴之和翻阅思考,明月从古于今照中天!——2019年11月6日夜杨牧青于北京,今“甲骨文非卜辞说”有关论述,待见《杨牧青:重构甲骨文研究方法和认知的解读思维模式》<暂定题名>文稿陆续发布,以飨列位。 查看更多2019-11-08 11:13:12 27 0 1432 -
2019-11-08 09:05:37 4 0 1567
-
已认证
石广生生活日记 对话
方楚雄工作室己亥金秋大雅集。来自各地的弟子欢聚一堂,共贺老师六九华诞。鄙人和晨璐师妹再次客串庆生会主持,师弟师妹们和各地嘉宾举杯欢歌,共祝老师师母健康长寿,吉祥如意。
2019-11-07 17:25:48 8 0 1579 -
已认证2019-11-07 17:23:04 18 0 2200
-
2019-11-06 15:27:17 32 0 3321
-
2019-11-06 14:54:56 25 0 2278
-
2019-11-06 14:25:30 21 0 3766
-
陈文斌生活日记 对话
书写㸑体作品,对联!
2019-11-05 22:07:12 5 0 1914 -
宋继兰收藏日记 对话
中国国家画院常务副院长卢禹舜北京西郊明清古民居群门头沟爨底下村写生活动,部分写生作品欣赏。
10月7日至13日,中国国家画院常务副院长卢禹舜、中国国家画院教学部王跃奎暨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林容生、 国国家画院研究员林容生、乔宜男等70多名师生,来到北京西郊明清古民居群门头沟爨底下村写生。
卢禹舜先生简介:
卢禹舜先生现任中国国家画院常务副院长、院务委员,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生导师,哈尔滨师范大学副校长、教授,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画艺委会副主任、中国画学会副会长,第二届“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中宣部“四个一批”人才,有突出贡献优秀专家。
卢禹舜先生几十年来,一直是在 “用心灵感悟自然,用笔墨表现世界”,他的笔墨纯熟、丰富,并充满诗意。观卢禹舜先生的山水画,有一种耳目一新的神秘感,使整个心灵受到一次洗礼。他的作品不仅具有强烈的时代感,还蕴含着深厚的民族魂。
著名评论家薛永年曾这样评价卢禹舜先生:“我非常欣赏年富力强、有思考、有抱负的卢禹舜的绘画,他的艺术有鲜明的中国精神,有强烈的时代意识、现代意识,又有着独特的个人风格。我觉得他的艺术用复兴青绿山水的手段,复兴了中国山水画的精神、人文传统,我欣赏他的原因就是他把当代人的视觉感受与我们的精神需求结合起来。他能把青山绿水画出光感和神秘感,吸收了西方的一些艺术手段,形成了传统青山绿水所没有的透明感,表达那种和谐,那种对无边宇宙的感慨”。
中央美院教授王镛评价卢禹舜先生:“卢禹舜拓宽了中国山水画的意境和笔墨语言,特别是拓宽了老庄哲学与山水精神之间联系的通道,形成了自己个性鲜明的艺术风格——'禹舜山水' "。 查看更多2019-11-05 10:35:37 14 0 1863 -
2019-11-05 10:07:17 54 0 3193
-
2019-11-05 09:51:43 15 0 4013
-
2019-11-05 09:48:23 42 0 4721
-
杨牧青创作日记 对话
水墨情谊·杨牧青书画京津冀文化行活动在霸州举办;
本网讯:2019年11月3日,“水墨情谊·杨牧青书画京津冀文化行”活动在霸州如期举办。霸州市甘肃庆阳商会、霸州市胜芳宁县商会携手多家单位主办,北京都 京都市心怡国际广告传媒有限公司统筹策划。
活动旨在促进商企文化建设,增进商企友好交流,以适“京津冀一体化”重大战略机遇,拓展商企文化视野,加深商企文化情谊,著名书画家、国学智慧与人类上古文化研究者、智库决策专家、晋陇文旅科创123+5实施计划总规划、中国书画国学系列公益讲座发起者、主讲人杨牧青现场进行了水墨艺术分享,创作书法作品,召开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商企如何融合发展的座谈会。(艺界网) 查看更多2019-11-05 09:22:38 15 0 1184 -
史介鸿创作日记 对话
书法“稻花香里说丰年”;
在北京禧万年餐饮管理有限公司(人民教育出版社)孙总办公室,见到我几年前写的“稻花香里说丰年”,不由地拍了下来。2019-11-04 12:46:41 11 0 1359 -
刘明礼创作日记 对话
国画:化敌为友,耐战略需要也,能与小人做朋友,处得好乃高人也。
乙亥年秋月刘明礼作品,尺寸四尺斗方。2019-11-04 11:20:24 11 0 1572 -
2019-11-04 11:02:21 32 0 1964
-
刘应雄创作日记 对话
“立意潇湘,放眼世界”——刘应雄中外风情画集自序
我的家乡在潇湘源头的九嶷山下,小时候常与朋友们上山游玩、写生,慢慢地感受到了山的厚重,水的灵动,潜移默化地接受了舜德文化的薰陶。离开家乡后,其文 的薰陶。离开家乡后,其文化精神一直相随。
每次回家乡,总忘不了故地重游,期待找到纯粹的真山真水,并立志画出可居、可游、可赏的潇湘山水,以表达对家乡山水的崇拜和眷恋。
2009年,我的第一本画册《刘应雄山水画集》在长沙出版,受到艺术界朋友们的好评,同时,得到了家乡人们的鼓励和赞美。画集中的作品都是在家乡实地写生创作而成的,带着一种情感、一份责任,更带着一种追求。正如著名作家王跃文先生在画集序中说的:“刘应雄先生是故乡的拳拳赤子,他笔下的山水是有情山水。所以能一下子就打动人心”。
家乡的山水风情给了我丰富的素材;多年的笔墨耕耘帮助我提高了境界。随着意境的提升,我把潇水源头的山水领域扩大了范围,从潇湘源头到湘江下游,从潇湘水系到三湘四水,不断采风,写生,体验。通过几年的努力,我收集了大量潇湘风情和山水文化素材,创作出一批以湖湘山水为主的水墨写生作品,并将这些作品汇集成了《湘山湘水湘情——刘应雄水墨写生画集》。
在这些画中,山是湖南的山,水是湖南的水,情亦是湖南的情。通过这些作品的创作,我懂得了山水画主题立意的重要性。
从水系看,家乡永州即为潇湘;从地域看,整个湘江流域代表了湖南,亦是潇湘;而湘江沿岸的八处胜景,构成了著名的“潇湘八景”。
在历史上,“潇湘八景”无论是绘画还是诗词,都有经典作品,不仅成为湖南的名片、湖湘文化精神的象征,同时也代表中华文化的精神特质,传播天涯,享誉世界。
因此,当下有关人士在这一文化传承的基础上拓展思路,形成了“新潇湘八景”概念,把湖南的人文、生态、旅游环境等融于其中,力求将这些景观打造成湖湘文化旅游的区域品牌。
为了传承和创新,我将“新潇湘八景”定为自己山水画的创作主题,追求以山水形式传播湖湘文化精神。经过几十年的绘画艺术实践,我把描绘湖南山水风情的作品集中起来,于2012年初举办了“刘应雄新潇湘八景中国画展”,同时出版了《刘应雄新潇湘八景中国画作品集》,展览活动获得了的强烈社会反响,不少专家和媒体给予了较高评价。
著名艺术评论家家龚旭东先生在《中国美术报》及《湖南日报》上评论道:“历代画潇湘八景,多为造心境而写意趣,少有以八景实景为依凭者,刘应雄以‘潇湘八景’为创作主题,立足于潇湘八景实地写生,从实景中吸取原型养分,从生活中寻找纯正的真山真水,还原八景的地质风貌特质,寻求用不同的笔墨技法、构图等进行表现。同时开始了对自己以往山水画创作的突破与超越,创作并建立新‘潇湘八景’艺术样式,开启了新‘潇湘八景’中国画的艺术之门。”
“师造化,中得心源。”受传统文化影响,我生性爱山,乐水,重情。每到一地总是游山玩水交朋友。通过游山玩水釆风写生游学,“搜尽奇峰”;尽管各地风情语言各有特色,文化生活各有区别,但都在一个地球上,就是一个大同的世界。
高速时代的今天,一带一路将各地的距离拉近,把地球的时空缩短,世界政治经济各方面都在整合交汇中,文化艺术亦是如此,世界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正在不断增强相互了解和相互吸收。作为中国画家,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一定要放眼世界;不仅是艺术家的作品要走向全国,走向世界,艺术家本人也必须要走到世界各地去了解异国风情,与当地艺术家进行交流,才能真正了解世界。
近几年,为了开阔眼界,吸收更多的知识,我陆续赴美国、墨西哥、意大利、法国、德国、瑞士、奥地利、梵蒂冈等国家或地区釆风写生交流,不断吸收养份,了解异国风情,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与世界接轨。
在釆风写生的道路上,我从九嶷山走出,巡迴在三湘四水之间,从大江南北到黄河流域,然后跨出国门走向世界各地。在釆风写生游学的过程中,同时推介潇湘文化——这正是我放眼世界的目的和收获。
因此,我把三十年来创作的部分作品挑选出来,向乡亲父老们作个汇报。这些作品都是在不同时期、不同国家和地区,釆取不同形式和风格表现的山水风情。把这些作品集中起来编辑成册,一是对自己艺术创作道路作一个小结;其二,也是为了与朋友们共同分享一下世界各地山水风情与我面临不同山水实景时运用不同笔墨方法进行表达的尝试与探索。
路漫漫其修远兮,我仍将不断地探索下去。
2019年8月刘应雄于长沙枫林斋 查看更多2019-11-04 10:55:09 54 0 2456 -
姚玲创作日记 对话
国画花鸟画牡丹花系列作品欣赏《富贵吉祥》《春酣》等,作品尺寸四尺斗方;
感谢陈扩文诗人为牡丹画题诗一一《牡丹吟》
怡笑陈扩文
魏紫姚黄红赧颜,
曹州洛阳竞时鲜。
莫言富贵非我有,
居易 竞时鲜。
莫言富贵非我有,
居易长安任流连。
中国画与西方绘画不同的地方甚多,最明显之处就是"留白",国画传统 上不加底色,于是留白甚多,而疏、密、聚、散称为留白的布局。在留白之处,有人以书法、诗词、印章等来补白。
持一份洒脱娴静的心来面对喧嚣的红尘,笑看花开,静赏花落,任繁华落尽,任世事沧桑,握一份知足,携一份懂得,春来时,就开成花,与蜂蝶为伴,自在逍遥;雪落时,就枯成叶,随风漫舞,无惧严寒;有开心,有失意,不负时光。 查看更多2019-11-04 10:11:59 21 0 3230 -
史介鸿创作日记 对话
书法:义结长远;交朋处友,必须着眼长远,以情义为结,不必太在乎利益——义结长远。
2019-11-03 09:30:12 7 0 1167 -
夏沁创作日记 对话
金蜂在紫气上空举起一截小针,莲虽不入云端,但它能藏起茗的经历……与君共赏
2019-11-02 16:56:31 8 0 1474 -
鉴藏文化创作日记 对话
《胡画胡说—第三十一期》
文—崔大有
宗教有时候是绑架灵魂的卑劣手段。
当下的所谓禅不过是佛头着粪式的附庸风雅
我们这个时代给了无知者太多话语权。
多数人的审美只定位在画的什么,至于怎么 >多数人的审美只定位在画的什么,至于怎么画,他们以为这是不需要关心的,真眇者观花。(引语)
创作最后就像闲聊一样的真情流露就好,即便词汇简单语言不通甚至结巴都会有自己的味道,哪怕自说自话。很多人只有语言,没有情感,就像在虚伪的假装高潮。
每个人都在给自己画圈圈,或者被别人画着圈圈,怂得什么似的,半步不敢跨出去,也还妄想给别人画圈圈,咬牙切齿的咒骂敢于踏出圈圈的人。
有些人总是头雁,前头多风雨,后头瞎逼逼,好在,前头视线好,后头永远不知道头雁看到了什么除了前面的屁股。
赏画者当知非相之趣,中赏笔,次赏墨,老缶宾翁可见,非相之相之趣。石壶高妙,化摹为创,生动天机,相生我相。
艺术很像国王头上的王冠,首先确实好,然后戴在谁头上。戴到谁头上别人就会觉得好,即便不好,愚昧的崇拜。当代艺术就是这么骗人,资本家就这个套路,价格自然远超价值。
蒲叟草画,虚谷划画,白石描画,宾翁勾画,老缶写画,抱石刷画,可染拓画,潘公杵画,大千做画,石壶画画,海粟泼画,良公戏画,屺老刹画,生翁拗画,石鲁刻画,旻师篆画。
理解把握认清美学进程才有可能推进扩展其手法。就像董其昌成就了图式,黄宾虹打破了图式,毕加索成就了立体主义,德库宁打破了毕加索,这一切都是对传统深刻认知的结果。
新墨新纸,非三年不可书,非五年不可画,以廿卅为佳。墨胶重滞笔,难见精神,浓而不黑,淡而不厚。纸寡韵惨白,未能陈着,干而难苍,湿而不润。
赵之谦言说何子贞甚无趣,言其人也,岸然腐态,着实讨厌。何书一生究究笔态,执着固念以至习气,却恣媚自有态度。赵化之以流美,夸张其势,书札尤妙,世罕其匹,然其书联魏碑隶篆终究糜弱熟媚,偶及老态,终究未尽其功,苍而不古,雄而不重。
画最怕不痛不痒,于构图,色彩,笔墨,造型,写到痛处,画到痒处。大开合,大对比。点线面,起伏交错。总体构成气势张力,简赅,浑劲,厚重,精纯,练达,笔简气壮,景少意浓。
题款钤印最宜自为不可代工,或书妙印绝,用笔心相,各有面目。齐徒虽众,可当其书印,相合不差者确乎寥寥。王森然失于野,王铸九总归实,李苦禅显短促,李可染难畅然,娄师白媚俗终究难于性情合融。款文的长题穷款、墨色的轻重。印章字体、大小、朱白、色彩。位置安排可以均势,有起承转合、平衡醒心之功,可谓四两千斤。
白石印刀法源自天发神谶,篆法大开合,空间情感激昂。刀法不喜雕琢,不做不削,其画却心机用尽。钱君陶失于弱,陈大羽过霸悍。老缶画不喜雕琢,其印也难脱。其功全在汉印,朱文偶有奇态,然并无特出之作。白文多有可观之作,沉雄古厚,更见苍辣活泼,孟海公由其入汉,后专吴熙载,更添文态。来翁师缶,做之极矣。钱公奇才,清辣苍雄。
如果在西方寻找接近于东方精神的那么莫兰迪与倪瓒的精神有着同样的静穆肃然,米尔顿·埃弗里有更有八大那种抽离出来的明确意象,笔笔皆诗。若分冷暖,倪瓒和八大皆冷,莫兰迪、埃弗里确是温热。亨特·斯隆的兔子如果不是有密集制造症颇有东方写意笔墨趣味。
当下艺术品价值不过是装饰作用,装饰居所,装饰现世,装饰政治,与精神无干。所谓的艺术家也只是一心献媚邀宠,乐做市场和政治的鹰犬。原来耻当之的技匠的帽子现如今不以为耻反以为荣的抢破头。试问如此能为当代贡献出什么样的视觉文化呢,又何颜对古人后人。
从事艺术没有门槛,这里的门槛建立在受众的识别能力方面,它不像体育,不行就是不行,半点虚假没有。反倒是很多人不曾见过马也不知道鹿的模样,才会出现指鹿为马,或者说有一批人就是要鹿作马。所以也就出现了滥艺术,伪艺术,没有敬畏,甚至只是纯粹玩弄的心态,这是自贱,更是对自身文明的侮辱。
当下艺术不在像以往传统一样,因为科技在发展,媒介传播便捷,艺术品的市场也会逐渐现代信息化。从微博到微信再到当下很多微拍平台,书画的艺术市场被逐渐打开。很多从原来拒绝到如今难以断舍离的艺术从事者的其中辛酸滋味难以道尽。有其好处,市场试金石,戳破了所谓名家泡泡,拉下神坛,也打肿了脸。也让很多艺术工作者有了比之以往相对丰厚的收入的可能,不再做梵高。也让很多喜好收藏者有了渠道。更有其坏处,完全商品化,颇像塔利班奴隶拍卖交易。加之很多投机商的唯利是图,但要提成,尽快成交,至于其他不再考虑之内,更是乱了创作者的心,导致低价劣品产生对艺术家市场的造成不良影响,这种恶性的循环相较于上个世纪印象派、毕加索在拍卖会上刷新人们对艺术的价值观念是何等的讽刺。
不论是做什么,想做好都要善于寻找一个静默状态,而后去自嗨,尤其做艺术,因为很孤独。尤其在这样一个时代。首先穷是被莫名其妙默认设置了的,当然大部分的确如此。画廊多是投机商围绕利润来操作,真正关心艺术家、艺术史的少之又少,只关注增值潜力。评论家被委托然后数钱唱冗词赘语的赞歌,相对于作品的真实意义他们更乐于去谈论轶事奇闻或者总是无力的引用各种哲学与文化研究概念或者似乎冷门的术语去阐述他们理解不了的东西,即便论及作品也都是自以为是的看法,他们的分析也只是隔靴搔痒,甚至误导,当然好在是没有读者的写作,因为他们的东西就是本科生的毕业论文,抄抄而已。既不是希望被读到,更不能真正作为学术研究哪怕仅供参考。甚至有些假仁假义的呼唤艺术当如之何,可笑已极。藏家亦多耳食之流,无所不在的“大师”让他们无所适从,没有鉴赏能力更不能分别优劣,也没有信念,最后只得烂杏一筐。虽跟风被坑,但我心依旧,实在可怜可笑可悲。
做艺术就自己而言只能往前走。往回走或者站在原地注定是死路,要不断的衍生变化。要像黑瞎子掰棒子,走一步,看一步,船过桥远,所有作品都是持续性进程中的组成部分,全部是一个不能停止的过程,构成一个相对独立的整体,虽然也因为有矛盾充斥其中难能始终如一,艺术史也是如此,不然也容易一直在仰望自己,止步不前。很多古人一个面貌只是因为留存的作品太少。艺术家也尽量也不要留存自己作品,拿出去,被看到,才有机会被认识,存在了别人才会想存在的原因,不然没有存在,他们就根本不会去想,就不可能达到然后接受,就难以产生影响,没有接受的者的艺术是可悲的,自说自话,孤芳自赏没有意义。
常玉用米尔顿·埃弗里的手段做到了油画向中国小文人式精神的转嫁,当然层面终属小乘,赵无极没有做到,其他朱德群,吴大羽也差的多,吴有时候还有些意思,比之吴冠中先生好太多,他们是努力去油化的本土精神化。但是这个精神有些人天生后养能有,有些人不然,有些人内,有些人外,内的可以生发,外则很难。林风眠,徐悲鸿,蒋兆和,算有大才情做到了皮肉精神,只是造型材料。林风眠像徐志摩、郁达夫,徐悲鸿更像郭沫若,蒋兆和还努力做现实批判像鲁迅靠近,也只是影像再现。李可染还好有早年的正统,后期的齐黄加持,内蕴仍有三分。
中国的展览方式,尤其那些所谓的国展、诞辰纪念展,大多扭曲了作品的本意,虽然很多作品并无意义。一个展厅的设施状况,光的取舍运用,位置的安排,环境的引入甚至展墙颜色质感到画框的选择,所有的这一切以画作为中心,而如今大多展览本末倒置的将作品放到了次要,只是机械的排列,简直就是在强奸,或者说轮奸艺术。其实一次展览的效果也是一件作品,不比绘画创作简单甚至更难,将将将兵之别。
书画在当代文化语境下的文化活力的显现是在于其在民间的影响力与普及程度,如今的艺术展览是把圈子做小,一个个安于自己建构的象牙塔,并以为是舒适区,其实不然,一个失去关注度的圈子会被抛弃,更何况在这种各自奔命已然疲惫不堪且媒体发达,音频诱惑日增的社会环境之下中国的很多博物馆已经少人问津,多沦为伪文艺们打卡装X之地。一些小众甚至地方性私人的艺术馆更是门可罗百雀,越来越多展览与越来越少的怕观众证实了其虚假繁荣的本质。 查看更多2019-11-01 22:07:21 5 0 1615 -
杨牧青创作日记 对话
杨牧青:参观国博“证古泽今·甲骨文文化展”随记
深秋的黄金旅游季,北京城初见黄叶在枝头迎风跳舞。2019年10月22日起中国国家博物馆斥资举办的“证古泽今·甲骨文文化展”正在如火如荼的展出,参观者络 者络绎不绝,官方媒体及众多的知名媒体和自媒体,纷纷报道,这是对甲骨文发现120年来的一个最好的回忆和纪念,可谓是盛况空前,意义重大。
时,我从山西“晋陇文旅科创123+5实施计划”途程中回京后,忙着约上好友中国教育电视台张强先生一起去看展览。张先生以“天文星象”对应着来解读“甲骨文字”,很有意思的,这一方法是靠谱的,也是可行的。
当然,古文字(甲骨文)不全部是以“天文星象”原理去造字的,也有“察鸟兽之迹,近取诸身”的造字方法。我在甲骨文书法公益讲座上经常讲,甲骨文字,特别对上古时期的陶、玉、石、青铜、摩崖等古文字和图纹,是要用天、人、地、时、空“五位一体”的大宇宙观去认知的,世界不是单一物质世界,不是单一的人为自我认知的世界,也不是汉代以来形成的“六书法则”能够解决的。
当看着展馆的设计布局和每一件展出的作品(物件)“释文”时,我不得不陷入沉思,思考着这个很大很大的“大问题”。有时也想,如果这个“大问题”一旦被证明证实是对的,那就不得不颠覆120年以来人们对甲骨文的认知和观念,甲骨学的研究方法和体系不得不重新来构建。
当然,这个很大很大的“大问题”也有许多的学者和有识人士已经在思考了,并且还有著作和文稿问世。如,10多年前芜湖璩效武老先生《甲骨文字辨释》(中国文史出版社2010年版)一书,给了我们许多启发。又如,青年学人罗俊华的“甲骨文新学”解读方法……等等,都是值得我们必须要认真对待和注意的。大家都知道,甲骨文是解开中华文明距今3000多年前及其以上远古时代的一把金钥匙,是一个很优质而不是豆腐渣工程的极佳桥梁。
大国智库,小民于行,真正的民声民情民意若不能及时上达,就会导致顶层决策的严重失误!在我倡导的“古中国大昆仑”文化史学观和以人类上古文化谱系与人类上古文明研究的理论框架(当然以中华文明探源为重,兼以整个人类文明状况)及在“科学实证+玄灵思维是认知人类上古文化的基本方法”观点上,当今及今后,甲骨文研究需重新的认知,突破固有的思维模式,跳出象牙塔,打破院体学术研究的垄断和一言堂的不良现象,让广大民间的甲骨文(甲骨学)研究群体活跃起来,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优势。若忽视人民群众的力量,忽略了人民群众的智慧,那是最愚蠢的。即是,哲学社会科学的学术研究也跳不出这个公理和真理的!
现在我们一定要知道,殷墟出土的是“甲骨刻字”,不是“甲骨刻辞”。字是文字的意思,辞是从《易经》卦爻卜辞中而来的。对“甲骨刻字”定性定义为“卜辞”,并以“卜辞”的主导思想去认读文字、解读甲骨文字,甚至去理解、了知殷商历史,这是有问题的,是不准确的!
当然把“甲骨刻字”定性定义为“卜辞”,这与前辈罗振玉有极大关系的。“罗氏确定了安阳小屯是殷墟,也就是商都,甲骨文为商王室处理大事进行占卜的原始文书,从而初步审释商代帝王名号。”(见刘一曼、韩江苏著《甲骨文书籍提要》<增订本>中著名《尚书》研究专家刘起釪教授所作的《序》文)
现在我们一定要明白这个概念的定性定义,如今殷墟发掘出来的“甲骨刻字”是殷商时期历史文献资料及其以前的历史档案资料,不是“甲骨刻辞”式的什么前辞、命辞、占辞、验辞的“卜辞说”,也就是“甲骨文非卜辞说”!试想,殷商王朝的人,事无大小、处处都要去“灼龟占卜”并且费那么大劲儿还要刻在甲骨上面,殷商王朝的人是吃饱了撑着没事干了吗?
如今据知,殷墟出土的甲骨刻字片有15万之多(又说20万,当然包括后来的赝品在内,没有发现或许更多),用历史断代年限和出土的西周甲骨刻字来看,自盘庚迁殷,从殷商武丁到帝辛纣王灭亡这250多年时间,殷商王朝人能生产出几十万片甲骨刻字而且都是用来“灼龟占卜”的?!这每天要刻多少个甲骨片,算算这个数学账就明白了一大半了。特别甲骨片上的刻字是非常精细的,比毛笔字写的小楷字还要小些许,搞篆刻印章的都明白,这么精心细刻的字是需要认真对待和时间的,不能丝毫马虎!
若就“甲骨刻字”中常见的卜、贞、㞢……等字及常见的几十个符号,自甲骨文发现120年以来,可以说是被前辈专家们释读偏误偏错了。譬如,徐中舒《甲骨文字典》里面解读、隶定出的“首例”为“丁巳卜宾贞出于丁一牛”这一句,究竟殷商王朝的人要说明什么情况、表达什么意思并且还要精细的刻在甲骨上呢?这是我们无法读知其意的。这一定要思考,不能陷入固有的甲骨文字释读误区了,以象形文字形体和结构对应汉代以后文字形体和结构及现代文字语言意境来释读甲骨文字的方法是欠妥的……还有许多“甲骨文非卜辞说”就先不一一列述了(后见《杨牧青:重构甲骨文研究方法和认知的解读思维模式》<暂定题名>)。
时下,适逢新时代新机遇,我们当在前辈们具有“偏误偏错”的努力和心血付出的基础上,必须要重新构建“殷墟甲骨刻字”研究方法和体系,使其还原本来真实的面目!当然,这个很大很大的大问题更是一个巨无霸的文化性的大工程,打通中华文明上古文明史,以鉴今世文明发展,也只有重新来认知古人的大智慧了!
题外话,高强度的防犯和安检,似乎表明了人民(或老百姓)还可能存在着极其不安全因素,似乎需要在人流很大的情况下将安检口多开几个口呢?时间是浪费不起呵!不严加防犯和安检的“便捷通道”或许让具有安全性能较高的官吏和特殊情况的通行。至于或许还有许多贪官污吏在“便捷通道”上行走时,我想一般人是不认不出、也认不清其本来面目的!感恩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祝愿我们祖国在新时代能够建设成一个多阳光少危险的强盛的新国家!——2019年11月1日杨牧青于京华
相关链接>>
用真艺术传播国学智慧:杨牧青甲骨文象形书法启示
从甲骨文字探索中国书法之美——怎么写好甲骨文书法
华夏之源·杨牧青32幅甲骨文书法作品在宋庆龄青少中心展出
全球首发:杨牧青破译八千年前贾湖遗址16个符号文字
杨牧青:甲骨文字解读思想和方法要有新的突破
杨牧青:解读甲骨文的认知和方法须重新思考
1899甲骨文/1900量子力学:中西方不同的解释在解释着一件事
杨牧青:简析“鎷”字在甲骨文中的疑误 ——兼议山东博物馆藏“鎷”字甲骨片疑为赝品
北斗七星定乾坤:在旷野中观察过多少次北极星?
连载1)甲骨文解读之痛——对甲骨学研究的重新审视与希望
连载2)甲骨文解读之痛——对甲骨学研究的重新审视与希望
连载3)甲骨文解读之痛——对甲骨学研究的重新审视与希望 查看更多2019-11-01 15:10:34 18 0 18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