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9月18日,由广东省南方文化产权交易所及广东省艺术品行业协会共同举办的“艺术生活家——开启大众艺术品消费时代”第一轮学术论坛在南方文交所举行。
随着文化产业作为“支柱性产业”的地位愈加明显,作为文化产业重要一环的大众艺术品消费也呈现出遍地开发、全面融入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经历了粗放式的抄袭、仿制过程后,文创产业以及有艺术价值的大众艺术品类如何精准的挖掘市场,适应市场,成为思考。就这个话题,南方文交所请到了西沐(学术主持)、胡月明、张温帙、向仕杰、江山进行了第一轮对话,专家学者们分享了他们在艺术市场的心得,提出了各自对如何挖掘大众艺术品消费市场的建议。尤为一提的是,在对话结束之际,与会嘉宾们一致认可:“大众艺术品消费的发展需要运用平台化及产业的思维来推动”,成为本次对话一大亮点。
发言嘉宾:西沐(中国艺术产业研究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胡月明(中国动漫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北京皇城艺术品交易中心有限公司董事长);江山(艺术家、策划人、腾讯大粤艺术艺术总监);张温帙(广州美术学院教授、漆艺家、陶艺家、公共艺术设计家、学者);
以下为嘉宾现场发言内容,摘录自《中国艺术金融》2017-10。
您认为艺术品消费市场的发展取决于什么?
西沐:目前,中国艺术品市场的发展呈现出快速变化的状态,有两个方向值得关注:一是围绕“平台+互联网”的模式,以探索交易模式为核心;二是基于“平台+互联网”的模式,以艺术资产管理为核心的艺术管理的兴起。当下,高净值财富人群越来越关注艺术品的资产配置问题。就“如何突破艺术品消费市场的发展”的话题,我认为这首先取决于人均GDP的增长,大众消费结构进而步入快速转型期,衣食住行在大众消费中所占的比重迅速下降,文化艺术消费异军突起,以中低端艺术品、艺术衍生品等的发展推动艺术品消费的迅速发展。
您认为艺术品消费在中国艺术品市场中的地位如何?
胡月明:早前中国的艺术品市场曾经展现出大热的成交态势,二级拍卖市场中拍价过亿元的艺术品层出不穷。但是在2011年,中国的艺术品市场出现了迅速回落的趋势,持续至今仍呈现出低迷平缓的市场行情。震荡幅度如此之大、持续时间如此之久,这是不正常的。这一现象的出现,究其原因我认为是:中国的艺术品市场缺乏大众艺术消费品的支撑,大众对艺术品消费的冷漠造成的。从建国伊始,我们父辈的50、60后们,乃至现在的70、80、90后们都缺乏完备的艺术教育,我认为这是中国整个民族之痛,中国的普罗大众很少有机会接触到艺术教育和艺术品。因此,艺术教育的普及对于中国大众艺术消费市场来说是当务之急需要解决的问题,没有艺术教育,中国的艺术品市场不会真正的繁荣。
您认为大众艺术品消费时代是否已经到来?
江山:作为艺术工作者与策展人,我将围绕学术与生产来谈该问题。这两年我更多地在关注艺术生态的问题,包括创作、生产、流通、传播和消费。我发现,在信息比较透明的时代,各个地区、各个层次的群众所接收的艺术信息,都是一流的、优质的。
前些年,广东地区的艺术生态相对偏一些,艺术品市场上能够大放异彩的大多是某一流派或者是某一些艺术家的作品。而艺术生态的概念应该是当代和传统、今天和过去的作品,从艺术家的创作到生产者的开发、传播者的传播、平台运营者的推动直至终端消费者的收藏,这一个空间和生态应该是健康良性的。健康良性的艺术生态为市场运作提供基础,也对艺术产业的建立提供养料和氛围。因此,我认为大众艺术品消费时代还未真正到来,现在还处于“看一看、想一想”的阶段。
以您的观察所见,如何引导大众艺术品消费融入生活?
张温帙:结合自身多年求学、研究、教育的经历,能够较为清晰的感受到目前行业对大众艺术消费所形成的理论研究较少,但整体思考还是较多,我个人之前关注公共艺术美学领域比较多,下面围绕生活与艺术品来阐述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推动艺术品消费和艺术品收藏的融合。21世纪是“后现代生活时代”,是审美与功能一体化的时代。艺术消费时代就是生活在艺术世界里,家里挂满了画作,接受并享受艺术的熏陶,哪怕家具亦可以成为艺术品。艺术品的收藏会有升值回报,艺术又是无价的,是家族财富传承的重要载体。中国的艺术品市场未来的发展如果能将艺术品消费和艺术品收藏融为一体,市场前景将会更加广阔,艺术品既能收藏又能享受,还可以消费。
二是倡导艺术衍生品的开发与利用。例如台北故宫博物院开发了许多艺术衍生品,这些衍生品非常精美,受到大众的喜爱。艺术原作的稀缺性和高价格,导致真正拥有一件艺术品必须具备一定的资金实力,工薪阶层则可选择购买艺术衍生品,既能享受艺术氛围、提高审美情趣,又能增强生活乐趣。
三是强调审美与功能一体化。使生活用品同时具有艺术特点和实用功能,提倡审美与功能一体化。
您认为,应该注意中国艺术品市场与需求的哪些变化?
向仕杰:关于市场与需求的变化有几个问题值得思考:
一是艺术品拍卖市场高价频出,市场变化一目了然。大家对艺术品的价值高度追捧,真正有资本的藏家都在追逐高价值的作品。而在艺术品消费领域,越来越多的机构、企业投入到艺术衍生产业,整个市场处于迅速变化当中。高端市场和消费市场都在对艺术价值进行追捧的现象值得关注。
二是如何打造艺术消费金字塔的最底层基座。如何挖掘艺术品的艺术价值、文化价值、传播价值,并且如何将这些价值融入到设计、生产中去。我认为,对艺术价值的理解要融入艺术教育和艺术传播领域,就要融入产品里面去,让你的流量、你的观众对艺术形成极强的黏性,成为真正的艺术爱好者。
三是艺术的生活化不应该只是场面上的问题,还应该融入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与衣食住行的结合。从价值的多元化的角度思考,艺术品经营机构、从业人员等要重新调整产品模式、销售模式、组织架构和商业模式等。
您认为未来艺术品消费市场关注的重点是什么?
胡月明:第一个隔阂是大众对艺术品的认知问题。艺术品对大众的吸引力不够;第二个隔阂是经营者的问题。经营者将购买艺术品当做捡漏、暴富来宣传,同时艺术品的价值探讨、舆论导向也是个问题;第三个隔阂是艺术品和艺术衍生品性价比不高的问题。低端的艺术衍生品阻碍了大众亲近艺术品;第四个隔阂是市场不诚信的问题。
生活共鸣和审美共鸣是一致的,艺术品的市场潜力是巨大的,而衍生品的研发则是朝着中看不中用的方向发展。如何将艺术品与衣食住行结合起来、打造品质生活、品位生活,才应该是未来艺术品消费市场关注的重点。
您如何看待艺术教育在艺术品消费过程中的作用?
张温帙:艺术教育最重要的部分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理论家很重要,要教育大家如何鉴赏艺术品。在享受科技价值的同时,我们还要享受人文价值。艺术品是财富的载体,艺术品中的人文价值就是财富。另外,社会的新闻导向和舆论导向也非常重要。科技价值与人文价值是后现代生活的综合需求,缺一不可。
为什么需要重建重构艺术生态?您认为目前艺术生态存在的问题是什么?
江山:构建艺术生态是这些年我做策划以及在艺术创作过程中会遇到的问题。在岭南,甚至在中国广大的地区,都具有各自鲜明的艺术形式,这些诸多的艺术形态,都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价值,我们传统文化艺术是一座有待开发的巨大宝藏。而以往的艺术活动、艺术展览策划、艺术市场所关注的重点,在某些程度上可以说和当代的、今天的生活存在脱节的地方。
以浅显的评判标准来看,我们站在今天的角度,能够从前人的作品里面看到过去人的生活,而现在的大量作品,如果未来站在今天的作品面前看,却看不到今天的生活。因为我们现在可能更多地在沿用、消费前人的财富,艺术品市场的发展使这些艺术财富实现了巨大的市场价值,大家在市场价格的驱动之下,只关注卖的东西,或者说只关注能够推广、能够产生利益的东西。而更多有创造性的、有当下意义的艺术作品和创作,是应该得到更多关注的,这是艺术生态搭建的其中一方面问题。而其他方面呢,我们在整个艺术生产的环节之间能不能去做一个贯通,能不能让所有的人群都参与进来,能不能让当代的、传统的东西在我们生态系统里产生交叉、扩建,让所有的人在这些环节里有效的交流,从而为受众提供更加丰富、更加全面的艺术滋养,这是需要我们思考的问题。
您认为艺术衍生品的市场潜力在哪里?为什么在国内还没出现知名艺术家创作的艺术衍生品、文创产品产生大的社会影响?
西沐:中国的艺术品消费市场还在形成的过程中,并存在着巨大的潜力。随着人均GDP的增长,消费存在转型升级的趋势,这个趋势不是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是一个发展趋势。另外,艺术品消费市场在这几年得到了快速的起步和发展,从艺术衍生产业的角度来看,从创意到产品再到产业体系,都在逐步的成长过程中。很多美术馆在强化艺术教育这一方面的工作,并开始着重投入艺术衍生品的开发,这都是一些非常积极的信号。我认为艺术品消费市场在不远的将来会大行其道,这是不容置疑的一个趋势。
关于国内艺术家艺术衍生品品牌没有成功案例的问题,其实也不尽然。虽然我们一些主体性、民族性的艺术形式比如中国书法以及其他中国艺术品没有艺术家品牌的衍生品大规模产生,但在工艺美术品领域里面还是取得了一些进展。在陶瓷艺术的市场中就有一些成功的表现,比如景德镇的陶瓷产业,一年的成交额大概在400亿元,其中艺术陶瓷占了很大比例,景德镇陶瓷品牌在世界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在它的品牌影响之下,其艺术衍生品的规模非常大,原创艺术品可能一年的成交额在2000万元,而艺术衍生品的成交额可以达到上亿元。其中,有一些陶瓷艺术家在这一方面还是做的不错的。当然,像醴陵的陶瓷产业交易额虽然达到600多亿元,但由于以生活陶瓷和工业陶瓷为主,艺术陶瓷的市场非常小,品牌的影响力就相对弱一些,艺术陶瓷和艺术陶瓷的衍生品并没有形成艺术家品牌和艺术衍生品的规模化发展。
在国内,虽然艺术衍生品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但是我们相信,随着艺术衍生品的发展,以艺术家为品牌的衍生品的市场会得到长足的发展。
来源:《艺术品鉴证·中国艺术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