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牧青日记 对话
利簋铭文是国家级专家在“夏商周断代工程”中利用的重要考古出土证据之一,由此铭文专家们推算出极其重要的“武王伐纣”历史大事件是公元前1046年甲子清晨……可惜,今时发现铭文内几个重要的“字义”都被专家释读差误了,那断代出的历史还准确否?那“社科人文类”存在“豆腐渣式”的这种“工程结题”谁能又来敢于担责自纠呢?近当代无数所谓的学者专家介入也扯不清、弄不明的历史文化还能让后人从历史文化中学习什么呢?
西周早期利簋铭文,据当代专家说是印证了周武王伐纣的历史,若此铭文释错,那周史如何可补?
附议:
该物1976年出土于陕西临潼县零口镇,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铭文共33个字,到现在还有四、五个字认读还有争论,不能确释定体,不知当初专家们在“夏商周断代工程”中是怎么认定这就是周武王伐纣的证据呢?
“武王征商,唯甲子朝,岁鼎,克昏夙有商,辛未,王在阑师,赐有事利金,用作檀公宝尊彝。”这是已故著名学者、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古文字专家张政烺先生释读。
按现在解读,起首“武王征商”第一句就可能是误释了,应为“王,戈之征,赏!(意思是王出征动兵戈之前赏赐)”……根据甲骨、金文造字规律和青铜器使用文字的肃穆、神圣性,全铭文释为“王,戈之征,赏!隹,甲子朝,岁,鼎,克䎽。夙,有赏。辛未,王在阑,师赐右吏,利金用作,檀公宝,奠,彝!”比较正确。
檀公为檀公达,是武周王封于“河”的地方,为君臣关系,但这与周武王伐纣就没有了直接关系……商周还是个迷!一一杨牧青随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