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牧青日记 对话
连载5)杨牧青:《山海经》重要人物帝俊之考述
——您将会看到不一样的《山海经》解读,还《山海经》真实的本来——古代史地之奇书!
引言:上古文化是人类的宝藏,世界的福音,艺术的源泉。一本记述上古时代的《山海经》令人心生崇敬,它是涉及古中国的华夏文化文明渊源与世界文化文明的演进!因是时,我在画画歇息时就读《经》,在读《经》时就写点心得,反正书是翻不烂的。接着画画、读经、写点心得,日月穿梭,陆陆续续的交替着。每当子丑初上,总觉得文思比平时多些喷涌感觉,但腰椎又告诉我必须停下来。
道高无人,唯有多情,多情始能神游八荒,在星体运行的沧海桑田中就会不经意的生发新认识。依我力倡并主导的“古中国大昆仑文化史学观”、“甲骨文非卜辞说”和“科学实证+玄灵思维是认知人类上古文化文明的基本方法。”前提下,参阅诸位学人之论,汲以为基。本着人类上古文化研究之需要,遵循华夏文化文明探源为导向,探析世界文化文明为原则,简成八个条段,约两万多字,后或有待增删,今连载发出,文内若有不合时味者,或某些观点与时人冲突者,海涵以赐教!——庚子年三月七日杨牧青于京华第十五次修改稿
条段索引:
一、考述是以苦为乐的八益事
二、神话者即神所说之话
三、后世对帝俊进行了嫁接改造
四、夋俊二字本义本源要弄清楚
五、文字解读可知帝俊是上古农耕时代高智慧的人
六、帝俊在《山海经》各经卷中的记述
七、《山海经》文句释读示略(仅四例)
八、帝俊在《山海经》中的族群世系简述
五、文字解读可知帝俊是上古农耕时代高智慧的人
根据文字递变可知,夋早俊晚,二字相差约有几百年。夋字在战国时将下部的“女”变为“夂(zhǐ)”形(又说古同终),秦汉时在夋左加“人”合为“俊”字。但是,夋、俊二字均保留一个极其重要的形符“厶(sī)”(具有象形、会意、指事、指示及表意、表义于一体的功能)(又说古同某),其下如“八”字的示意符(指示)是战国帛书时期增加的笔画。如同组织解剖或化学元素分析一样,我们要将夋字拆分成厶、女,俊字拆分成人、厶、八、夂,依其形体构造和演变脉络对该字的本义本源进行分析。
厶,约定成俗谓之私,与公相对(见《韩非子》“古者仓颉之作书也,自环者谓之厶,背厶谓之公。”<按东汉末许慎《说文解字》(100年-121年)也引其说>。青铜器铭文(金文)作“以”形,释为耕地农具“耜”的象形,用力耕作之义。给谁耜?给自己耜,或给帝耜,或给族群的人耜,这也就隐含了私(自我)的意思。然,学者将金文、简书中“三角形”符号形体释为“厶”字,似为不准确的,需重新考释(见战国晚期《私庫嗇夫衡飾》铭释、楚系简帛《郭.緇.41》等)。
按“八”字示意符在字形中出现的规律来看,是具有敬上或承上启下的意象。造字是神圣的,先秦古人造字、用字是不会随意的,一定是要表达某一种意思的。加之当时文字少,在一字多用的情况下,可谓是“惜字如金”呵。许慎在《说文解字》中也仅收录到了《史籀篇》残卷尚存的223个字。由此可见先秦文字很少,大都是按照相应的法则一字多用,亦即后来我们讲的“字族”的意思,也是形成偏旁部首归纳总结的原因之一。
就笔画来说是一划开天、一点开太极,形成点、横、竖、撇、捺、勾六笔,其实也就点、横、竖三笔,部首分类约有200个左右。东汉《说文解字》540个部首,唐代《开元文字音义》320个部首,明代《字汇》214个部首,清代《康熙字典》和现代《辞源》214个部首,《现代汉语词典》、《新华字典》进行完善定为189个部首,而《甲骨文字形表》以150个字头用以部首检字。
女字、人字不用解释,大家都知道。先秦典籍如《尚书》等“俊”字均可如《楚帛书》“帝夋乃为日月之行”的“夋”字互通理解。
夋,行动迟缓的意思,一说同“逡”字,也可释为“踞”。大学者徐中舒(1898-1991)在《甲骨文字典》以“允”为解。西周金文以厶上、女下结合为夋的形体,并借为“狁yǔn”字,这是很有意思的。按说,狁是北方游牧族群的人,应是生于西北部的黄帝后裔,是夏代的淳维,是殷墟甲骨文时期所指的鬼方,是周秦时称的“北狄”,是汉代所称的匈奴,活动在甘肃、陕西北部到宁夏、山西、内蒙古一带或以北广大地区。《山海经·大荒西经》:“有北狄之国。黄帝之孙曰始均,始均生北狄。”这里说的很明确呵。
俊,才华出众的意思,又与“峻”通,是大、高尚的意思。俊在小篆中以人、厶、夂构成,右下变女为夂,是为了完成大、高尚的意思。如《尚书·尧典》“克明峻德。”《鹖冠子•能天》“德万人者谓之俊。”等。
从商周到秦汉以至新中国成立之前的这三千多年中,皇权王治加地主贵族阶层和儒家道统观念的主导,均认为女人就是男人的附属品,女人是不大、不高尚的,所以就将文字形体的字符进行不断的改造和简省,以达到目的。当然,这也是为了能够更好的维护政权统一,维护社会稳定,不得不采用的重要手段之一,毕竟书同文,车同轨,这是一个重大的划时代之伟大创举!由此来看,秦始皇无疑也是伟大的。
注:图片文字使用“国学大师网”资料
通过上述可知:夋,就是上古农耕时代黄河流域一位拥有高智慧的一个族群重要的人物——头领!他是集人、神、帝、巫、医、测天量地、发明创造于一身的头领,也是用力以耜,领导有方,如同女人一样养育子孙后代,其行缓慢沉稳,不急不躁,并且能带着族群寻山探水创天下!
这也是《山海经》为什么对帝俊的事记述的非常多,也是后世为什么要把这么一位重要人物不断的嫁接改造到黄帝、帝喾、帝尧、虞舜等人身上的原因之一。
今时我们明白了,帝俊其实就是“古中国”华夏文化文明史上集人、神、帝、巫、医、测天量地、发明创造于一身的大神大帝!从甲骨文到秦汉,通过千余年的发展,文字系统更加成熟稳定,搞文字史料的先哲们,为了更能表达“夋”是人和儒家道统观念的需要,就在夋旁加人以成“俊”字(但把女变夂这是很不好的),以取其高大如峻山、高尚如神灵的意思。同时也隐含着喻诫人们,这位“夋”是人,是如神如帝一样的人,不是一般的普通人,人们要敬之。
按说,估计公元前6年大学者刘秀(歆)在校注《山海经》时也窥见了这一玄妙,所以并要写一份言辞极其精炼、深刻的《上<山海经>表》呈现给汉哀帝以引起大汉王朝的足够重视,可惜没有如愿,直至三百年后遇见大风水家郭璞再次校注。但是《山海经》和“帝俊”成为神话故事或志怪类小说而流传于文人书斋和百姓坊间的这条命脉没有人去纠正,也没有过多的人去愿意承认它是“古代史地之奇书(杨牧青语)”!
人即神,神即帝,帝即人。是人,就要遵循天(上苍/宇宙空间)的规律而生存发展,对天(神/帝)要敬畏,对山川草木等自然界的万物要礼敬,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是神是帝,就要爱民如子,护佑子民,领导着人们向更好的方向发展。《山海经》中记载了各种对山神用玉璋、太牢等祭祀的方法,证明上古人对神帝的敬畏态度。佛陀说众生平等,万物皆有情,其道理是可共通的。不过二者交融的层次太深奥,非一般人是不能理会的。
世人罕识其相,难究其真,加之对文字的本义本源解读欠融会贯通,从战国后两千多年来,就把《山海经》中许多人和事物大都以神话而故事之,成为“余不敢言也”或“荒诞不经”,或“巫书之作”的状况。由是我说,造文字的,考释文字的,破译文字的,揣摩文字的,玩味文字艺术的,大都是具有巫觋神灵性的人。若没有,就搞不通。这也是我讲“玄灵思维”的真义之一处,明月芦花,并不茫然,慧者自明。
今有学者说这个“夋”字在甲骨文中象什么鸟、猴形状,把其拉扯到商先祖玄鸟生契、拉扯到夔的那儿去,牵强附会,是有错释之嫌。就当前所见甲骨文中还没有出现“夋”字和“俊”字。有说帝俊为《诗经》中所述的“昊天上帝”等,这皆一家偏颇之见不可取。其实,在《山海经》中所有阙疑无定的字,或出现的一些人物事迹,故事传闻,动植矿物,山川河流等名称均可用文字形体构造和演变脉络去考述的。
文字几经递变,传至今成了白话文的简体字,虽历经三千多年,但还有可循可索之规律。顺藤摸瓜,溯源而上,就能找到它的本义本源。更加之,有先哲文字训诂之经验和近现代考古实物举证,相信是能够探究到“古中国”华夏文化文明的本源究竟是什么样,上古时代的世界文化文明究竟是怎么演进的。
当然,古人所讲的“音形共表意”、“形相似义相近”、“音相同义相近”“以音训义”、“以声达意”、“音近义通”等,在现当代研究时要慎重对待和分辨,不能简单的因势利导就做出某些不正确的结论,贻笑大方。譬如,猫叫咪咪,猫与咪咪都指事一物不假,但是猫与咪咪在文字的音、形、义、声、意、体上是不同的。又如,不能说英文yellow黄色的意思就是秋天叶子落下的色彩,推论出英文yellow发音和“叶落”很相近,延伸出英文shop发音和“商铺”发音很相近……等。还有以此为由说英国人就是源于“大湘西”的大英人呵。这种以文字音声相近、相似去类推求证人类文化文明渊源,并得出世界文化文明就是源于华夏文化文明的论断,这是站不住脚的!(待见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