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牧青日记 对话
杨牧青点校:最早的一篇中国书法理论东汉崔瑗《草书势》
按:在中国古代文艺理论中,古代的书法理论是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是我国文艺理论中最宝贵的遗产之一。作为书法家、国画家,如果不认真研究中国古代的书法理论和绘画理论,那么想在书法、绘画艺术上有所作为,这是痴人说梦话的事情,不学无术这是对不学者的告诫!
疑为崔瑗书法《贤女帖》(选自《淳化阁帖》)
释文:贤女委顿积日,治此,为忧悬。惟心,今已极佳,足下勿复忧念。有信来,数附书知闻,以解其忧。(参考清代严可均《全后汉文.卷四十五.崔瑗》)
《草书势》原文:
书契之兴,始自颉皇;写彼鸟迹,以定文章。爰暨末叶,典籍弥繁;时之多僻,政之多权。官事荒芜,勦其墨翰;惟多佐隶,旧字是删。
草书之法,盖又简略;应时谕指,用于卒迫。兼功并用,爱日省力;纯俭之变,岂必古式?
观其法象,俯仰有仪;方不中矩,圆不中规。抑左扬右,望之若欹。兽跂鸟跱,志在飞移;狡兔暴骇,将奔未驰。或行笔点画,状似连珠;绝而不离。畜怒怫郁,放逸后奇。或凌邃惴栗,若据高临危,旁点邪附,似螳螂而抱枝。绝笔收势,馀綖纠结;若山蜂施毒,看隙缘巇;腾蛇赴穴,头没尾垂。
是故,远而望之,漼焉若注岸奔涯;就而察之,一画不可移。几微要妙,临时从宜。略举大较,仿佛若斯。
《 草书势》白话文:
文字的产生,开始于苍颉,他描绘那鸟兽蹄迒之迹,用来制定文字。到了后世,典籍越来越多;时世有许多不常见的事,政治有许多权变;官事荒疏了, 对古代的文字翰墨就有中断的现象 (按通行文译为抄袭等,颇为不妥,与前“管事荒疏”四字和崔瑗为什么要写这个草书论述的原由不为对应。);有很多辅佐书写的隶人,删简旧文字。
草书的法则,大概还要简略;顺应时势表明意思,用于仓促紧迫之中;功效加快,与篆隶同样地使用,爱惜时间节省了精力;这纯粹是简略方面的变化。为什么一定坚守古老的体式呢?
观看它的形象,低昂都有它特有仪态形势;方呢不合量方形的曲尺,圆呢不合量圆形的圆规。抑左扬右,看去象是倾斜的。像兽踮起脚鸟耸起身子,想在飞走离去;像狡兔突然受惊,将奔驰还未奔驰。 有的行笔点画之间的样子, 形状像似连珠,笔画完了而墨迹相连。蓄积壮气心情悒郁不快,纵放出来就会发生奇异的情景。有的像迫近深邃而恐惧战栗,抵据高处面临危难;旁点偏斜相附,像螳螂抱着枝条。笔画完了要回收笔势,有如将馀剩的线缕缠绕起来。有的如山蜂施放毒气,沿着那罅隙进行;有的像那腾蛇入穴洞,头进去了尾还垂在外面。
所以远看它们,那摧崩的气势呀像汹涌的波涛倾岸奔涯;凑近去察看它们,画也不可移。它的要妙之处,就在于当其时其画采取的适宜的做法。这里略举大概,仿佛就如此吧!(上白话文中部分文字选自“ 黎克明新浪博客”2014年发出的译文。 )
注1:或行笔点画, 在通行文本中行笔、画三字散佚缺失,今据上下文关系和词语表达内容与方式,予以补注。
注2:对个别字进行拼音标注。
勦,音jiǎo,同剿,意思是灭绝、消灭、中断。如,南朝梁沈约《恩倖传论》:“构造同异,与树禍隙,帝弟宗王,相继屠勦。”
巇,音xī ,意思是缝隙、乘机、伺机。如,韩愈《释言》:“不能奔走乘机抵巇以要权利。”
漼,音cuǐ,意思是水深。如,《诗·小雅·小弁》:“有漼者渊。”
注3:崔瑗(77年-142年),字子玉,东汉涿郡安平(今属河北)人。年轻时游学京都洛阳,与张衡、马融等为伍,官至济北相。崔瑗书法师法杜度,擅长章草,在书法史上地位显要,人称崔、杜。后来张芝取法崔、杜,其书大进,成为汉代草书之集大成者,被誉为“草圣”。对于崔瑗的草书,后世评价很高。“草圣”张芝自云“上比崔杜不足”。三国时魏人韦诞称其“书体甚浓,结字工巧。”南朝梁袁昂《古今书评》云:“崔子玉书如危峰阻日,孤松一枝,有绝望之意。”作品疑见于清代严可均《全后汉文.卷四十五.崔瑗》,著有《草书势》。
注4:《草书势》是谈论草书技法的,用比喻的手法加以描述,其词藻之丽开后世唐代孙过庭《书谱》之先河,原文见于《晋书列传 ·第六·卫恒传》。这是 中国历史上流传至今最早的一篇书法论文,是专门论述草书的, 记录了崔瑗对草书艺术的审美与感受。
注5:本“点校文”参用了《书法空间》、《古今文字集成》、《360doc个人图书馆》等图文和网络上的相关作者文字,在此一并鸣谢!2020年4月26日杨牧青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