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牧青日记:杨牧青书法之说、绘画之谈、上古

杨牧青兴艺空间

对话 书画艺术家杨牧青

杨牧青

活跃1762278 店铺16 日记1376 好友183

您当前位置 首页>> 杨牧青兴艺空间>> 杨牧青日志专栏>> 日志-13447

杨牧青兴艺空间
杨牧青日记 对话

杨牧青书法之说、绘画之谈、上古文化之论
导读:这是九林教育对在“天府之国”即将举办“古脉今承·杨牧青书画上古文化艺术巴蜀邀请展系列活动”之际做的一个“九林全球艺术集创专访”,分三篇,以书法之说、绘画之谈、上古文化之论的方式与大家分享。
采编:徐婉冰(九林教育艺术项目负责人、澳大利亚悉尼大学商学院硕士)杨智翔(九林教育艺术项目轮值CE0、美国西雅图华盛顿大学金融与市场、M.I.T麻省理工学院研究生)
Part 1
  问:在众多书法流派中,杨老师您为什么会对甲骨金文书法情有独钟?请为我们介绍一下您对甲骨金文书法的理解好吗?
  杨牧青:呵,谢谢两位优秀的才俊提问。几千年的书法发展史表明,流派很多,形体形式也很多,如我们常说的帖学、碑学流派,真、草、隶、篆等形体,传统与现代的表现形式等,非常多。按说,甲骨文和金文是两个不同的书法形体形式,但它们归类于“篆”的大体系,有延续继承也有创新改变,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甚至更早,是古人对文字艺术在生活实践中的高度浓缩与升华。
  我从小就酷爱书法绘画,对所谓的神秘事件、灵性事物、民俗风情喜欢探究,后来艺文同修,以书画为生。最初学习书法还是从唐楷开始的,逐步上溯行草、魏隶汉简等。随着对书法艺术特性的认知和感悟,当甲骨金文那种具有灵性的气息进入我的书法学研系统时就产生了一种难以舍离的情怀。每当梦寐,满室甲金,好像字与字相互在说话,有的悲泣,有的欢舞,有的争斗,有的仰天长啸……顿觉得这就是我必须要深入的一种书法艺术形式了,于是一路就走过来。这个学习过程是很艰辛的,无法言喻之。
  甲骨文是商代中晚期的一种字体,是写刻在龟甲兽骨上的一种记事文字,记录了商王朝的方方面面,包括管理、征伐、天文地理和日常生活琐事等。当前从十几万片甲骨中整理出五千多个字,可识可读者也就一千多个字,甲骨学的研究首要就是对甲骨文字的解读和破译。我在一些学者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认为,甲骨文不是商王朝因迷信鬼神、崇尚占卜需要而形成的一种文字,所以我提出了“甲骨文非卜辞说”,也写了这方面的许多文论,网络上反响很大的。
  金文是商周时期青铜器上的铭文,又名钟鼎文,文字记述一般都比较简略,特别早期的大多为图纹符号。到了周代中晚期,铭文字数开始多起来,出现多达数百字的长篇记事铭文,这对于研究者来说,是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不仅是书法艺术那么简单。
  从文字学角度讲,金文比甲骨文更成熟,更规范,更具有系统性和可阅知性。从书法角度讲,甲骨金文的艺术形态各有千秋,一者玄妙幽深,一者庄雅肃穆,异彩纷呈,是学习研究书法者取之不竭的艺术宝库。
  在当下从某种意义上讲,不学习不研究甲骨金文书法的就是一位不合格的书法家,关键这是需要上古文化的知识滋养,板凳须坐十年冷呵。由于,当今对“二王”帖学流派的主导和推崇,加之一大批活跃在书法界的所谓的书法家对上古文化的知识缺失,对传统文化的学习断链,甲骨金文就在书法艺术的阵营中成了一个冷门或不为人涉猎的对象,数以千百万计的书画艺术大队伍中,能写甲骨金文书法者少之又少,通晓甲骨金文书法文化者更少。我感到很着急,甲骨金文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命脉之一,不能不普及,不能不推广啊!
  Part 2
  问:在您的艺术资料中,我们看见您把自己的书法定义为率真派书法,请问您如何定义“率真派”的特质?
  杨牧青:哦,率真派书法是我1999年提出的,当时为了研究“书法艺术、艺术书法、书法名人、名人书法”这些关系时,正好我在临写《散氏盘》《石门铭》《经石峪摩崖石刻经》等偶有一种感悟,书贵率真,最忌矫作,率真见本性,矫作多媚态,便总结出一个书法艺术理论的主张。我多次声明,这个派不是派系的派,是为了区别当时一些不良的书法风气而以派来称名的。对于率真派书法说来话长,关键就是“三个精神”,即本源精神、真趣精神、服务精神,网上有零星的资料可去查阅。
  Part 3
  问:对现当代而言,上古文化可能是比较疏远的一个范畴,您觉得是否有必要帮助更多年轻人接触上古文化?如何激发他们对上古文化的兴趣?在您目前的工作经历中是否有相关的案例?
  杨牧青:我经常讲,有人类就有文化,人类因文化而文明,文化文明需要传承,需要更新,以化育天下。从今到古,古时明月依然照今人,总有一条主脉贯穿在文化文明的递变与发展中,应该要有一个完整的体系,不应该人为的主观的去撕裂,全人类的文化文明在交流互鉴中共同前进。
  近几百年来,科学文明时代的快速发展,文字语言革变,生产工具改变,区域之间争夺,意识形态较量,废旧出新,去古尚今,甚至毁古灭史成了一个潮流,打破旧世界,建立新秩序,致使人们对世界的认识、对事物的判断、对历史的理解就发生了一些根本性的转变。譬如,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国,书册经纬,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于今,好好的文献对上万年的华夏史记载变成了五千年,再接着又变成了三千多年了……今时投入巨大的物力财力人力进行文明探源,找寻远去的先祖记忆,这是很有必要的,也是很有价值和意义的。
  对于年轻人来说,在享受科学文明时代的同时更要回过头去学习历史,熟知文化文明的发展脉络,不能对上古文化陌生,忘记,或忽略。上古文化是祖先,连祖先都忘记、忽略了还能行吗?显然是不行的啊!这对多年来,我以“中国书画国学系列公益讲座”和利用网络之便写文传播的形式,不断对上古文化提出许多可供思考的话题和主张,乃至理论成果,如“古中国大昆仑文化史学观”等,期以引起各方各界的高度重视。
  Part 4
  问:在研究和推行上古文化的这个过程中,你觉得“书法”能够起到怎样的意义和作用?
  杨牧青:这个问的好!从根本上讲,研究、推行上古文化和进行书法艺术创作与展示,它们并不矛盾,有内在的联系性,是相辅相成的。
  我常说:“文字是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身份证,器物是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户口簿,文献记载和器物遗存就像对历史发展录备的口供。”书法实质上就是在对文字的艺术提炼过程中又对文化发展的一种映现,或者说是表达、记述、承载。真正的书法家,深谙书法艺术的人,都会知道历史文化的重要性,并且力行之。在中国,举凡大书法家,无一不是大学问家,他们的知识储备量大的惊人,博览群书,通古达今,学养之高令人敬佩,绝不是为了展览展厅视觉效应而玩术于自恋状态中。
  书法的水墨变化与形体形态结构的变化,告诉人们一个哲理——万变不离其宗。这个宗是什么呢?就是艺术的规律,这个规律又是从人们对文化的认知性中生发的。这个文化的属性是自然,是历史的沉淀,是艺术的启思,在佛家讲是觉性,在道家讲是无为,在儒家讲是洞达。若对书法艺术果真能深刻理解,那研究上古文化就比较轻松,毕竟文字是一种灵性的思维,特别甲骨文,研究上古文化更需要灵性的思维,也就是我常说的“科学实证+玄灵思维是认知人类上古文化的基本方法。”以书法艺术的创作心力返归于上古文化的研究心力!
  Part 5
  问:在您的书法作品中,我们看到甲骨金文和英文相结合的展示,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或为特别的现象,请问您为什么会在作品中结合这两者?您的思考是怎样的?
  杨牧青:甲骨金文是中国文字的一种,是汉字系统,是主流,是我们现行的通用文字,在世界文字语言占有重要的位置,在国际交往中也具有非常重要的功用。随着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逐步实现,相信会说、会写、会使用汉字的人会更多。
  大家都知道,汉字和英文都是世界上一个很大的文字语言体系,使用的人多,相得益彰,各尽其用。我是中国人,我热爱我的国家,热爱我的国家文化,但是我的热爱并不是自我封闭的,自我膨胀的,而是以国际视野融入到世界当中。所以我在甲骨金文书法创作时力图将汉字和英文相结合,艺无国界,让更多的人都能够认识、能够明白所写的内容是什么,以表达更多。就此,我曾写过《简述汉字书法兼议世界文字的艺术创造力》和《以中国汉字为基准的人类古文字源流述略》等文稿,有意者会有所了知的。
  Part 6
  问:您认为就甲骨金文书法而言,我们可以如何向世界介绍和展现这种文化的精髓部分呢?
  杨牧青:就您问的话题来说,要想把甲骨金文书法的文化精髓完美的展现给世界,从当前实际的情况来看,这又是一个新的命题,或者又为一个新的研究课题。
  甲骨文在3500多年前就存在了,从地下出土发现至今不过120来年,当作书法来重视也百年不到。金文虽然已经也有3000多年,但被当作书法重视也就是千年左右。过去虽然有石鼓、碑刻等金文的形体,但只不过是在发挥着文字的表记功能和装饰性而已。
  严格的讲,把金文当作书法来重视和应用也就是在清代金石考据学兴起的时候,距今不过两百多年。近几十年来,随着全球一体化,国际交往密切,文化商贸繁荣,中国书法在日本、英国、德国、美国等地有了更多的交流互动机会,国际社会开始对中国书法重视了,喜欢了,学习了。甲骨金文且又位于书法的冷门艺术序列,特别甲骨文,因其需要古文字学、古语言学、古史学及鉴赏鉴藏等方面的综合文化知识做基础,人们大都不愿意再去苦守寒窗,于是从事这方面的人少了,通晓这方面的人就更少,所以出现了一种看似热闹而又悲怆的局面。
  说它热闹,因为近多年有一些甲骨金文书法家或研究者,穿梭于海内外,不遗余力的将甲骨金文书法艺术魅力展现给世界,让人欢喜有余,拍手点赞。说它悲怆,泱泱大国,数以千百万计的书法绘画大队伍中,又有多少人担负其使命,真的去发心发愿,以对甲骨金文的书法艺术魅力及其文化精髓能够向世界展现?能够向人类文化和子孙后代有个满意的交代呢?!
  就此,来日方长,我相信,有更多的德才兼备者会从事甲骨金文书法的学习研究,它的艺术魅力和文化精髓能有向全世界大放光明的美好时刻,期以共勉!
----------------------
九林全球艺术集创专访:杨牧青绘画之谈
  Part 1
  问:杨老师好,您用“大写意山水画”诠释自己的绘画,请问您所理解的“大写意山水”和传统定义上的“写意山水”区别在哪里?
  杨牧青:好呵。画画,其实就是一个写意的过程,写意是一种抒情方式,就是画家把对大千世界事物的认识、理解、感悟用画笔写出来。中国的汉字很奇妙,古人选字用词是很有智慧的,并且很切合实际和对美好的冀望,关键就在这个“写”字诀而不在于“画”字的文章如何做。写法即画法,画法又是写法的延伸与扩充,也就是如何用写的方法把画画出来,写是书法的状态。中国画画不好,笔墨有问题,是书法底子薄弱的原因,书法写不好是因文化知识量不够的原因,或因先天的禀赋问题,后天大家都在努力,一样的付出呵。
  由于中国画的文化背景和使用的工具材料不同于油画等画种,所以千百年来就形成了它独特的画法和内容表现形式。特别当宣纸和水墨、毛笔相结合的时候,它的这种写意性更是原生的、率真的、自然的、纯朴的,点墨可察心性,勾划可知情思。
  通常讲,写意分为大写意和小写意。大写意是从小写意中出,小写意是从工笔细描中出,工笔细描是从图壁装饰中出,图壁装饰是从王朝庭府环境布置和宗教礼仪色彩的需要中出,各成画种,这涉及到美术史的问题,就不多谈了。书法绘画最早的远古时代是图纹符号形式,然后发展到用毛笔尽情的发挥其书写性、审美性,到宋元时期形成了中国画的不同的写意表现手法和鲜明特征。
  大写意往往是热情奔放的,是粗犷豪迈的,在倾情宣泄中遵循一定的艺术法则表现被描绘的对象,或写画出心中的像。小写意则显得中规中矩了。大写意写的是人情世故,写的是社会万象。大写意如同书法中的狂草,惊涛骇浪,刹那间能将人生的情志倾注于笔端,呈现给世界。小写意如同书法中的行楷,相对来说比较平和平静。当然对画的写法根基打不好,要想大写意只能作怪搞异罢了。对“写”的这个“意”的理解和爱好,以及怎么去应用与否,这要看个人的艺术禀赋了。有的人喜欢尽情挥洒,纵横千里;有的人喜欢墨守成规,温婉柔和,二者不能等同的去理解,各有其境,但二者并不矛盾,这是阴与阳、动与静、学与养、心与识的关系。
  2007年我去大西北采风,趟河水,走戈壁,登古城,过昆仑,观风察情,归来后脑海中久久难以抹去那一种广阔、苍莽、宽博、雄浑、豪放、伟岸的原生态的山川景象,加之我本身就出生广袤的黄土陇塬,那种相对贫瘠、干渴、求生的沟沟壑壑景象使我对江南小桥流水人家、青山滴翠式的景象开始有了另一种认识,也生发了艺术思想上的大变革。于是,我先后就撰写了《中国原生态大写意山水画艺术概论》《中国山水画东西宗论》等文稿,期以中国山水画能够走出千余年形成的那种传统文人气息很强的“小家子之气无大家之象”的局面,力倡新的山水画风,彰显山河之美,草木之秀,百姓之朴,苍天之穹!
  Part 2
  问:在看了您的绘画回顾中,有写到自您2007年10月写生归来,就开始倡导新的山水画风,请问在这个阶段发生了怎样的故事?让您对绘画有了哪些新的认知和发现?
  杨牧青:浴火重生是很痛苦的,如老鹰褪毛一般。作为职业书画家,依靠书法绘画的艺术来求取生存和发展,最难的就是两种非常矛盾的境地。一是流俗于市井,扛起毛笔,写敷衍了事的字,画艳俗不堪的画,进入忽悠乱涂或攀附权贵的行列中;一是保持自己对艺术追求的真趣,对文化深入研究的恒心,不流俗于市井,超然物外,尽艺术之自由,阳春白雪期和者,高山流水觅知音,总想着能把最好的书画作品能展现给世界,为收藏家有个好的交代。
  可是现实又不得不让人无奈,只能充分发挥两条腿都要学会走路的本能,一边要流俗于市井,不敢作方外的闲云野鹤,一边又要保持真趣和恒心,不能作奴颜的阿谀逢迎。于是,通过一段痛苦的思考后,我就开始了人生乃至艺术、文化修习的第三次大转折。为学日益,为道日损,一头扎进原生态大写意山水画的艺术研究和实践当中。
  说真的,甲骨金文和上古文化的学习研究对我的绘画艺术创作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古人讲一画开天,竖如万岁之枯藤,横如千里之阵云,虚室生白,听嘉陵江水,书有古籀意,书画同源,画为一太极等是绝对没有错的,需要时时勤拂试,勿使着画相。换句话说,就是要把自然物界与内心世界的艺术情感高度融汇,以至于贯通无碍,行笔似流水,用墨不呆滞,自然而然的就能气韵生动,符合古法,开启新风了。
  Part 3
  问:可否请您为我们介绍一下,您在绘画领域所提出的构建“东西宗论”的主张?
  杨牧青:好的。从中国山水画的发展史和具体的艺术创作实践角度来谈,“东西宗论”是一个很大的且时代感很强的命题,为此我也写了许多文稿,在业界引起一定的关注,也有人认可唱和,还有的美术图册对此主张采纳引用。
  东西宗论的提法是有起因的,它与我提出的“原生态大写意山水画艺术概念”是一脉相承的,与我倡导的“书贵率真”也脱不了干系的,这前后10年不能断裂去看。通过研究与论说,“东西宗论”可谓是对明代晚期“松江派”董其昌在《画禅室随笔》中提出的“南北宗论说”形成了一个新的呼应。我常说,在今天山水画艺术视野极为广阔、创作更为多元化和写生活动范围不再局限于江南地域,社会发展不再存在地域偏见的和谐时期,我们应构建“东西宗论”思想,生发“东西宗论”认识,深入“东西宗论”研究,重新去发掘、诠释中国山水画的艺术理论和实践。希冀给山水画的创作注入新的活力,使人们不再徘徊于标榜文人画而崇南贬北的尴尬境地中去;使人们不再陷入于水墨渗化、淡而虚浮的文人画的现象中去;使人们不再焦虑于山水画只有江南秀气而缺失西北粗犷之感的艺术无奈中去。
  要说,晚明礼部尚书董其昌在59岁时以其权高位重和书画艺术造诣而提出“南北宗论”的思想说教后,就一直地被推崇了300多年,只到了近代才受到徐悲鸿、俞剑华、启功等学者和画家的严厉批评,道其不足处。但是,一直却没有像样的、比较成系统的文论直指其要,论其之寡,直到先生我在35岁时“因时”而就的“东西宗论”一文面世后才有了“南北”转“东西”的乾坤初转气象,至少从中国山水画理论研究与突破上来说是如此的。
  依愚见,其实所有的文化与艺术,只要能有益进步、有益时代、有益历史,对原发原创者来说就是一个最好的馈赠,也是无怨无悔的,让理论升华艺术实践,让思想照亮艺术心田,让亮堂的心田回馈艺术品的创作,这是艺术家应具有的基本和要求。当然,一个理论主张的形成到引起世人的重视,这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是需要长时间的沉淀、锤炼,需要不断的研究、实践,更待后来人继续完善。
  Part4
  问:从一个艺术家的作品中可以看到他的某些个人特质,请问在您的绘画作品中如何体现着您的个人印记?这跟您在现实中的生活有着怎样的关联?
  杨牧青:诚如是言,艺术作品可以反映艺术家一些个人特质的,从古到今,这条规律一直没有变,可以追溯至上万年的古老崖画和几千年前的陶器图纹符号去论证的。
  人们都知道,内心阳光面上就阳光,相由心生,一个人的好坏都可以在形貌上体现出来的。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言语是行为的映射,容貌正直和贼眉鼠眼就形成了一个鲜明的对比,大家一看就能感知的到。中国的书法绘画,除了一些其它意图的因素干扰之外,剩下的就是以追求堂堂正正、光明磊落为本源,至于寄情山水那是另一种人生态度了。唐代大书法家柳公权很著名的笔谏故事“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即就是最好的历史明证。
  在中国的书法绘画上,特别重视一个非常好的优良传统美德,即“人品”。这个“品”字比较抽象,众口难一,虽然不能准确的界定出一个标准来,但是却有一个看不见摸不着的规则传承了几千年,上至达官贵人,下至黎民百姓。如果一个艺术家的人品不高,则落墨无法,会出现一些杂乱无章的艺术现象。心灵的扭曲,灵魂的丧失,是艺术世界的最大悲哀!用扭曲的心灵、丧失的灵魂去搞艺术创作是搞不出好的艺术作品来,只能陷入玩术、追求眼球效应之相内。
  人类社会发展像是不断的在演戏,一幕一幕的,有喜剧也有悲剧。我的艺术生涯也是如此,几十年过来,看到艺术界的许多众生相,人性的沦落与物欲横流的刺激演绎出一场场的荒唐闹剧,让艺术家很难成为真的艺术家。佛陀当年出城看到生老病死的“苦”状态,就毫不犹豫的舍弃了王子尊位,为“苦”找寻解脱办法。今世,我虽然没有佛陀那样的伟大,但我会时时保持好自己的真趣和恒心,回归本源,让自己的作品尽量能表达出真实的一面,也能映现出社会的一些方方面面,服务艺术。至于好与坏,美与丑,任由历史去评说罢了。
  Part 5
  问:随着目前装置艺术和新媒体艺术之类的发展潮流,您认为架上艺术是否面临着挑战和变革?您是否有考虑过融合这些新的艺术载体形式和元素?
  杨牧青:好呵,你们能敏锐的捕捉到时代发展的脉搏与趋向,这是非常好的。社会是发展的,人类是进步的,包括艺术在内的整个行业界态都要随着时代的发展潮流而前进。若不前进,总想着过去如何如何的,那“不思进取”的词意就没有意义了。
  人工智能化的全面发展与时时出新,装置艺术和新媒体艺术必然会成为一个态势,甚至在一定时段内将成为主导力量,这对于传统的中国书法绘画艺术来说,的确是一个很大的挑战。既然面临着挑战,那我们就要寻思变革,不能坐以待毙,死守规训啊。在清初有位大画家石涛说过一句话,叫“笔墨当随时代”很有意义的。虽然他以深厚的笔墨功底是站在笔墨的属性上去阐述绘画的情态,由于碍于时代环境原因,他也发现了当时陈陈相因、死气沉沉的画坛现状,发出了呐喊,亦如我倡“东西宗论”一样,但他的思想格局还不够大,艺境展望还不够广,即是从他的画作上来看也如此。可是“当随时代”四字真谓之字字珠玑啊,给后人了许多启发。
  世界潮流浩浩荡荡,人类红尘滚滚而去,必须要以国际视野来审视中国的书法绘画艺术。近百年来,当西方文明激荡东方文明的时候,有为数不多的艺术家也在做着这样的努力。当然,我也正在企图再次变法,用甲骨金文的幽远气象和人类上古文化的研究心力在变法中继续艺术的真趣、本源、服务精神,并且要及时的、积极的对新的艺术载体形式和元素吸收,提升自己。
  有一点我是坚信的,只要有血肉之躯的人在地球上存在的那一刻,不管科学技术发展到什么地步,文明进化至任何程度,用毛笔、色彩在宣纸等材料上进行中国书法绘画艺术创作的这个行业不会消亡的,即是留下一人,我想也是问心无愧的!谢谢!
----------------------------
九林全球艺术集创专访:杨牧青上古文化之论
  Part 1
  问: 我们了解到您在多年前提出了“九维思维空间”的概念,请可以介绍一下吗?这种“概念”的价值和意义何在?它又您所研究的上古文化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
  杨牧青:好呵,“九维思维空间”的概念是1996年在研究《易》学时提出的,这也是我十多个主张(观点)或称之为重要的学术理论之一。
  当时,因为在书画学习的过程中需要多方面的文化知识来滋养艺术,所以就对医、易、道、佛、儒等不能忽视,而且也走了很多的路,请益了许多老师。起初想法很简单,就想着以批当时的术数之流毒,让《易》回到本来,阐发正道。后来系统的深入进去,发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太极(九宫八卦)、阴阳五行、天干地支、河图洛书、奇门遁甲、六壬神将等相互配合应用时呈现出一个浑然一体的空间模式。原来古人的大智慧、自然界的奥妙,包括天文地理、社会历史、人体生命等都藏在这里,等着一代又一代的慧者去发现,去探宝。
  对天、地、人、时、空“五位一体”的整体思考是中国文化特别之处,完全可以理气直壮对世界说,这是古人对大宇宙观的一个高度浓缩与体现,并通过一些方式方法来告诉人们:阴阳互转、生长消亡、日出月落等是常态的,是一个三维思维空间,是通过已有的科学方法可以证明。
  九维思维空间是非常态的,是以九宫八卦的太极形式展现的一个大宇宙图像,不是简单的吉凶祸福预测和对事物变化规律认识的问题,也不是九个点线面的延伸或叠合的关系,是其大无外,其小无内。
  维是一种物理概念,是近代人为了探知世界真相在假定的时间与空间下产生的一个名词。甲骨文字中不见糸与隹的组合形体,西周金文才有糸与隹的组合形体字出现,史书文献也有了“四方是维”的表述,这是先秦古人对维度空间(宇宙)的一个认识。零维是点,一维是线,二维是面,将一维二维叠合在一起就得到了三维,三维是立体的,这是大都知道的一些常识。
  在我们现实的客观物质世界中光的传播速度是最快的。其实,意识比光速还快,心识比意识更快,第八识则没有快慢之说,如如真相。按说,宇宙是多维的,也可以说是N维的,也可以说是没有维的。“九维”也是假定在时间与空间的维度基础上,参以光速的系数,对宇宙本源进行思维和认识。
  如今随着科学技术发展,高等级的实验室建立,天文探测、人体生命、量子物理等纵深的研究,人们发现几千年乃至上万年的人类文化文明发展模式与人的根本性的问题,早已被誉为“智慧大爆炸时代”的两千五百多年前先哲给出了相应的甚至颇为精准的答案。特别佛学的智慧解答,千万要明白佛学与佛教的关系。可能大家还知道这么一句话:“当科学家爬上山顶时发现佛陀早已在那里微笑着等候了。”
  有人说过“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还有人讲过“意识不能被排除在客观世界之外,一定要把意识加进去你才能够认识搞懂它。”当然后者是基于自然科学以量子力学来对意识做的讨论。这方面内容很庞杂的,是一个自然科学的前沿,待有机会再说了呵。
  从艺术实践到文化哲思,这不矛盾,是有联系的。一个人的成长,从生到死始终要保持一个真心,也就是用真心维系生命的真体。当真心一破,一切的愚假丑恶都会涌现出来,这个人就会形貌不正,人品很差,所做的艺术品也就很没内涵了,所搞的文化就没有深度和厚度了。
  其实早年的“九维思维空间”对后来上古文化研究有很大的帮助,我常讲,“科学实证+玄灵思维是认知人类上古文化的基本方法。”好比要研究、解读、破译甲骨文等古文字,或远古图纹符号,或进行非常态的艺术创作,或要读懂《山海经》等古籍,不仅需要已有的知识结论,而且还需要有灵性的思维方法,静观雀斗,动察子午,定能生慧,这样你对某个古文字、某段古文句才能在灵光闪现处弄明白,搞清楚。简单地说,就是一个天人合一的哲学慧参过程。
  Part 2
  问:在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和全球人文精神理念的激励下,就企业发展策略理论,您曾提出“打破双赢共享模式,走向三赢多边发展”新思路,请问什么是“三赢多边发展”?目前在世界范围内,有没有企业已经在践行或实现的范例?
  杨牧青:哦,这个是1998年提出的,是“三赢策略学”的观点。当时我看到国际市场风云变幻,企业发展之间竞争残酷,企业文化浮而不实,唱高调式的企业策划、品牌设计、市场营销等到处宣扬。人与人、人与物之间的竞争很激烈,各种卑劣的手段都敢使用,大都陷入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当中,一切以金钱为标准,笑贫不笑娼。企业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我试图以公平、道德、和善为基础,结合经济发展规律和企业经营原理,参考了一些国际著名的企业文化理论框架,创说一个企业发展策略之论。
  当时,有朋友说我别搞了,什么三赢不三赢的,什么企业哲学不哲学的,不在其位就别思其事,这么大的事情,凭你的策略能扭转吗?难道你要学耶稣、学孔子一样的去传教布道吗?朋友离开后,我抓起毛笔愤写八个大字:生为何来,死为何去。
  其关键就是这个“三赢多边发展”,而不是当时常说的要以“双赢”如何如何的去发展,去大发展。请问这个世界,你与我的双方、双向、双边都发展了,那“他”怎么办,他的多边怎么去发展,不管他的死活了吗?这对于一个个人、一个团体、一个企业,乃至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或国与国之间来说都是不对的,也是不可行的。
  如果都搞双赢关系,守着双赢模式不放,那这个世界的矛盾就很多,问题就很严重,资本掠夺就会日益剧增,大企业兼并小企业愈演愈烈,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恶性循环,社会势必会形成一个很不平衡很不协调的状态,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就更为残酷,明知唇亡齿寒的道理,但缺乏共同体的意识。
  如果都搞双赢关系,守着双赢模式不放,那对于企业来说,发展就失去了方向和凝聚力,员工与员工搞双赢,不管企业本身的死活;企业与员工搞双赢,不管社会责任与义务的属性,那必将集体走向崩溃状态。
  这些都是因为你与我的双赢关系,或双赢法则在作祟,没有他的关系,没有他能够介入三赢之局啊!你若与他去产生双赢关系,若不管我的时候,那这个问题也很严重,后果也是可怕的:我就会起来抗争,甚至用生命来捍卫我也要嬴的基本权利和权益啊。鉴于此,我们务必就要走三赢多边发展新思路,打破双赢共享旧模式!
  1998年那会儿,中国内陆区域的网络还很不普遍,我向一些比较知名的商业财经类和社会文化类期刊做了很多的稿件投寄,阐发主张。如今网上的“三赢”、“三赢策略”词眼很多,而且我发现有许多都在引用或使用我的“三赢策略概念”及其我的理论主张,甚至有的连文字用句都没变,这就涉嫌抄袭侵权了呵。
  当然数十年来,还有我提出或力倡并主导的“新诗词”、“率真派书法”、“原生态大写意山水画”、“东西宗论”、“古中国大昆仑文化史学观”和“甲骨文非卜辞说”等,以及许多的评论文稿,这对于以书法绘画为职业而能从事文化、历史、文学、社会、经济、智库研究者来说,这是很有自豪感的,也表明了我的思想超前是对的呵,有伟人曾说:“古今真确的学理,伟大的事业,都系一些被人加着狂妄名号的狂妄人所发明创造出来的。”
  这多年,在企业文化决策、项目咨询与实际的指导当中,我就应用三赢理念去运筹,帮助企业文化建设和企业发展,以书法绘画表达文化内涵,成功的例子还是比较多,出于商业原则,恕不列名举例了。当然,要感谢那些小企业大公司对我的“三赢”认可和履行,以及聘请。
  分析国际上一些著名的巨头企业发展状态,虽然他们大多都在资本主义体制的国度中,但是他们的企业文化内涵和展现出来的形态及其具体的经营与发展方式则是“三赢”的,而不是“双赢”的。特别有的企业至始至终都是吸收了中国的文化精神,吸收了中国禅家、儒家、道家等智慧的思想,不论从企业的组织建构,或形象品牌,或产品上市上去看,概莫如是。
  中国企业发展起步很晚,在改革开放时才有了千帆竞发的局面,至今不过几十年,取得成就巨大,但还需有待更进,问题也很多。随着国企民企根据新时代的“国策”部署,不断的改制、融合,吸收优秀传统文化思想和新的科学技术成果,及时适应国内国际市场与社会发展的需要需求,精心生产,诚信经营,谋划布局,用好三赢策略,相信在国家对经济发展的不断调控下,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我们的企业发展会越来越好。
  文化是企业的灵魂,企业经营是经营的一种文化,高水平的企业家则经营的是一种艺术,是大道,是慧者之行!因此我说,三赢及其三赢策略不仅局限于中国,它是国际的,是世界的。但是三赢的理念和三赢的策略系统还需有待完善,有待以“TWS系统项目”去运行,我的精力、条件有限,等候有意者去研究,发扬广大。我想,文化除了以“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之外,最凸显的功用就是有益某个特定的时空点,有益社会发展,经文济世,做到行之无愧就行了!
  Part 3
  问:请问您在做智库决策与资深企业文化战略顾问的经历中,您如何将上古文化之“轮”和目前的企业文化、市场战略及竞争结合起来?有没有相关的案例可以分享给大家?
  杨牧青: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其实真正的智者在一失的到来之际已经将做好了预防,执天道而行之,只会取得相对的成功,也不会有绝对的失败。再说,战略有大战略也有小战略,不是所有的战略都能解决所有的问题,要辩证的去对待。融与不融,怎么去融这是有法门的,不是一锅乱炖。
  对上古文化研究是少数学者的事,过去两千余年执此学业者还是很少的,耳熟能详者仅有西汉刘歆,魏晋徐整、郭璞、皇普谧,唐司马贞,宋邵康节,清马三代等。近几十年来由于国家层面的重视,以考古探文明之源,寻根万年华夏文化文明,从官方到民间,倒也涌现出不少的术有独解、学有所成的前辈和学者,如王国维、李济、吕思勉、石璋如、郭沫若、夏鼐、苏秉琦、邹衡、王先谦、顾颉刚、宿白、李学勤、张光直、王大有、窦彦礼、何新等,很多很多的,一派大繁荣的景象,非常好的。
  当然,意大利人传教士卫匡国1658年在慕尼黑发表的《中国上古史》(全名是《中国历史初编十卷——从人类诞生到基督降世的远方亚洲,或中华大帝国周邻记事。》)不得不提一下,他以探讨华夏古史为线索,上至三皇五帝,下至公元前一年(西汉哀帝元寿二年),对中西历史纪年作了比较,以伏羲即位的年代较之《旧约圣经》所记述的挪亚洪水发生时间早了600多年,从而引发了整个欧洲思想界的大震动,为以后西方学界构架西方文化文明古史体系起了难以低估的极其重要的作用。就此,我不多说了,有机会再做交流。
  这些都是上古文化研究的历史问题,当今把“上古文化”能很好的应用到具体的企业文化建设、经营发展等方面来说,还是有很大的空白,或为真空现象。从商业角度来看,出现空白是好事啊,是有商机的,但有这么几点需为大家分享一下:
  一是,企业对上古文化不了解,还不明白,没有认识到上古文化的重要作用。企业是以现实的盈利为目的,对于这种冷门的文化学科且不能产生眼见为实的经济效益的事情,企业多不愿涉及,也不愿去做投入的。在当今这种经济环境和社会风气下,企业大多要的是时髦文化,热闹文化,能装门面和赢取利益的文化。当然,一些有远见的企业对上古文化很热衷,也乐于支持。
  二是,当前上古文化拘囿学术研究与文论发表、书册出版,或论坛讲座的层面,还没有一个系统化的向社会各层面去渗透,还没有影响到其它行业的发展,不能引起企业界的足够重视。我经常到一些企业中去,发现许多的企业文化环境与企业的经营、产品等很不匹配,没有文化远见。更加之,奇异的、丑陋的艺术品充塞耳目,让人感到很揪心,企业文化这样搞下去还有企业文化的真实意义吗?需要思考啊!这不仅是风水环境的一般问题!
  三是,由于研究上古文化需要全面的复合型的人才,需要通才型敢于担当使命型的人,更要耐得住寂寞和孤独。对于细化分科的单科式研究是不行的,一个“上古文化”至少要涉及二十多个学科,举凡天文地理、文史语哲、民俗宗教等一个都不能少,因此也就导致从事的人很少,放在全世界的学研队伍中去看,执此学业的也是比较少。为此,我写了个《向全世界人类上古文化研究者倡议——全世界智慧人士,联合起来!》通过网络发出去,倒也有积极响应者,感谢他们,不至于我很独孤求败哈!
  另外,我在一些“国学智慧精修”课程和“中国书画国学系列公益讲座”中分别拟设了《人类上古文化对当今世界商道文化影响》和《品书画 学国学 明大道 知天下》等内容,不遗余力的在适时推进,大有以清泉濯吾缨之相状。说真的,上古文化要应用到现时的企业文化发展、市场经济策略及竞争结合等方面的路还很长。借此,我希望你们的“九林教育”也能够担负起此大任呵!
  Part 4
  问:在您对《心经解悟》的回顾中,您强调了要对“信仰”和“迷信”引起足够重视,请问一个人要如何警醒自我,如何鉴别“信仰”和“迷信”之间的界限?就您个人的经验来说,您觉得一个人的“信仰”是如何构建的?如何实现“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这个过程?
  杨牧青:为你们点赞,能有此问呵!《心经》是佛学经典中的经典,现流行的是唐代玄奘译本,260个字,言简意赅,博大精深,可谓是字字见底,字字都流露着佛陀的智慧,是大乘佛教修习必备的经本。《心经》讲空性和般若。空性就是以“五蕴皆空”对世界真相的认识,也是人对自我生命本体的认识。般若就是明白五蕴皆空的智慧,明白“空性”的方法,或者说是道理。这个与《金刚经》《楞严经》《六祖坛经》等合起来看,更有意思。当然用“摩诃止观”帮助着修习会更好些,明月芦花水茫茫,何期自性出无明!
  信仰是正法,迷信是不正法。人没有信仰,如同脱了缰的野马,到处会奔腾乱踢,惹事生非的。信仰如同交叉路口的红绿灯,没有了它,过往车辆和行人就会很危险。人一定要建立起信仰,这个信仰是高尚的、纯洁的、正确的,而不是低俗的、恶劣的、错误的。反之,则就迷信了。
  那么什么是迷信呢?迷信就是人迷失了自性,本性被迷惑了,本来自我正常的、正确的、清晰的认识和思维,却被外在的事物、现象或某种言论给诱导了、迷惑了、蒙蔽了,从而失去了本有的方向和认知,走向另一个阴暗面、消极面,致使言行举止变得恶劣不堪。
  佛陀说:“当知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生死相续,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又说:“用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轮转。内守幽闲,犹为法尘分别影事,昏扰扰相,以为心性。一迷为心,决定惑为色身之内,不知色身外洎山河虚空大地,一切世间诸所有物,皆即菩提妙明元心。心精遍圆,含裹十方。”
  就此,我援引古印度高僧无著上升到兜率天请即将来住世的大肚子弥勒佛所讲的《大乘庄严经论第四卷•明信品第十一》两段给大家分享下,是有关“信”的问题。“释曰:信相差别有十三种,一者已生信,谓过去现在信;二者未生信,谓未来信;三者正受信,谓内信;四者似受信,谓外信;五者他力信,谓粗信,由善友力生故;六者自力信,谓细信,由自力生故;七者有迷信,谓恶信,由颠倒故;八者不迷信,谓好信,由无倒故;九者现前信,谓近信,由无障故;十者不现前信,谓远信,由有障故;十一者听法信,谓闻信,由闻生故;十二者求义信,谓思信,由思生故;十三者观察信,谓修信,由修生故。”“释曰:多忘者,于已生信为障;懈怠者,于未生信为障;行迷者,于正受似受信为障,如先所受能受执着故;恶友者,于他力信为障,以倒法令受故;善羸者,于自力信为障;邪忆者,于不迷信为障;放逸者,于现前信为障;少闻者,于听法信为障,不听了义故。”
  这些话可以说是回答了什么是信仰与迷信的问题,有机会我给大家详解经文。至于常说的“封建迷信”与此处所讲的“迷信”不是一回事儿。在“科学时代”我们要遵循科学时代的法则,崇尚科学求索的精神,对于一些不求真、不唯实的事情就不要去迷信了。关键不要把民俗的心理、生存、粗浅的认识需要和风俗世情活动的事情给当成是迷信的形态,这是不对的,是悖理人的基本生命体的!
  建立信仰是需要用正确地方法来引导的,也就是现行的说法叫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三观阳光忌阴暗。譬如,北宋大儒张横渠“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这种理想追求,就是最好的信仰,关键我们能不能从内心深处生起这样的大愿心啊?!
  我从书法到绘画,从书画到传统文化,从传统文化到国学智慧,从国学智慧的研究又到上古文化的研究,再到具体的智库决策和战略文化顾问的实践与应用,及举办艺术展览,召开学术论坛,开展公益讲座等,这其实就是一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过程,每突破一个文化的门坎,每迈过一个艺术的瓶颈,我就会及时的自我调整,自我反省。这个过程就是真趣精神、本源精神、服务精神和恒心毅力,以及正确的思悟和辨识,从而让自己保持有一个正能量浩气膺胸的基本信仰,这是一个大写意的人生情怀和态度。
  如果一个人,一个企业,一个团体,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没有了信仰,那所有的问题都会出现,所有的矛盾都会发生,我们唯愿家国祥和,世界和谐,人类生活美好!
  Part 5
  问:现在很多科技公司为了更好提升其产品和服务的人性化,开始更多聚焦在文化输出的部分,越来越多融入人文的相关范畴,您认为在这种趋势下,上古文化和现代科技能摩擦出什么样的火花?
  杨牧青:科学技术是这个时代的特征,也是人类社会今后发展的一段时期内的主要特征。从大趋势来看,科技公司能够重视文化,聚焦文化,并对文化深入,通过文化输出来体现人性化,提升产品的品位,这是一个很好的做法与现象,说明了硬性的科学技术发展也离不开软性的文化呵。
  大家都知道“文化兴,民族兴,文化强,民族强。”同时也知道“文化兴国,文化强国”、“科技兴国,科技强国”等非常重要的思想论断和指导,而对上古文化研究及其智慧的汲取,恰好是给“兴”和“强”补充大能量,输送更为有效的养分,培育更好的文化土壤和坚实的文化根基。从文化的层面上促使传统与现代,远古与未来,永远血脉不断,久久长长的,根与源是清晰可辨的。
  没有根源的文化是兴不起来,没有根源的文化也是强不起来的,所以要放在全球化大背景下去认识,格局要大,视野要广,做好文明探源,给予好的解答。之所以,我在“古中国大昆仑文化史学观”中提出“梳理一百万年人类上古文化脉络,辨析世界文化文明来龙去脉,探究华夏文化五万年路径,确定中华文明三万年观念,亟需改观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乃至八千年欠准确的不妥说法!”并以此倡说,期以引起业内外重视。
  历史悠久而不中断,文化连续而不孤立,文明彰显而不被低估,大文化生化大文明,大文明哺育大战略,大战略推动大社会的整个人类向前发展,在文化文明交流互鉴中共生共荣,这样我们各行业的文化都能自信起来,不仅局限于现代科技的行业呵。
  按我的方略构想,如果现代科技能够给上古文化发力,能够重视上古文化的价值,那么就可以从打造上古文化的现代IP着手,建立一个超级大的上古文化母舰项目,把人类社会上百万年的文化文明图景,用科技的方式方法展现出来,形成一个有系统化、有整体性的端口和平台,这对于人类即将要达到100亿人口时也有一个积极的、超前的、灵魂性的文化基因与元素的根植和传承保护的意义!这也是一个天、人、地与时空相融的九维大道,是率真的,是原生态的,是大写意的,是艺无国界的,期愿更多有识人士有凤来仪呵!
  谢谢!
  谢谢九林教育两位才俊!
  谢谢九林教育全体工作人员及各位见阅读者,期愿我们能够在“古脉今承•杨牧青书画上古文化艺术巴蜀邀请展”系列活动中相遇、相识、相知,我还有很多很多的话想分享给大家,以求正见!

杨牧青日记-杨牧青书法之说、绘画之谈、上古文化之论
导读:这是九林教育对在“天府之国”即将【图1】
2020-11-07 14:42:29 12 0 1643

分享到

  • 微信好友

  • 微信朋友圈

  • QQ好友

  • QQ空间

  • 新浪微博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2015-2019 【兴艺堂】艺术品交易交流平台(www.chinayis.com)由深圳兴艺堂文化管理有限公司运营
  • ICP备案号:粤ICP备16008953号-2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16-0437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2016)1727-371号 . 计算机软件著作权证:第2167366号 . 页面版权登记号:国作登字-2017-L-00402422
  • 家庭装饰画热销: 山水画牡丹画花鸟画花开富贵鸿运当头、 书法作品热销: 海纳百川厚德载物家和万事兴 ; 操作指南: 兴艺堂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