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牧青日记 对话
杨牧青再谈“爱达·魔都号”邮轮命名的名字问题
前文阅读>>杨牧青:关于爱达魔都号邮轮命名的名字问题(此小文发至“今日头条”等后竟然引起不小的反应,一片热议,因此才有了“再谈”一文的产生。)
中国从古到今都有一个“名正言顺”和通过名字能够寄望传承与展现文化思想和精神内涵,于是人们便对人和事物都希望有一个好听的、响亮的、寓意深刻的好名字。从现代化的品牌化文化角度来讲,就是一个品牌ⅠP的问题,也是一个名定乾坤的大学问。
前小文发布后据网民留言来看,大致分为三大类:一类认为对巨型邮轮这种命名既时尚又有魔幻之旅的感觉;一类认可并崇尚带有西方文化词汇的命名方式来叙事;一类主力推崇应使用中文词汇命名以体现中国精神或中国上海的气魄。细究之,不外乎两大分别之见,即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认知问题,也就是一个民族文化情结与立场的深层次问题。
日本人村松梢风1924年旅居上海所著《魔都》小说,1927年“魔都”一词问世后便开始走俏,也额外地助长了当时外敌侵略者的猎奇之心。时至1998年曾“留日任教”的徐静波于2017年9月译出本书后再次让“魔都”风靡一时,加之时下网络广泛传播和经历“口罩”特殊时期,“上海”也就被套牢了赋予了“魔都”一词的义蕴称谓,并被叫好或美誉一片。当然就从本书前引的译言看,译者徐先生还是比较清醒的,也例举了一些时境多有历史情怀。
近百年以来,由于中国新旧交替、革故鼎新的特殊历史时期,在吸收接纳西方文化时一些导向偏差,对外来的一些洋词汇、洋垃圾总会被一些所谓的精英们喜好并伺机的荼毒纯朴的中国良民认知。就现时代“百年未有之变局”的态势来看,中国人的“文化自信”之路在当下及今后还是很任重道远,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离不开每一位有中华民族文化觉醒者参与。
1937年中日淞沪之战,1941年太平洋战争之季日本侵战上海……同志呵,认清历史,反省一下吧:自1840年起,若没有外来的扭曲的不良的文化意识先行进入中国传播与洗脑,那会有那么多的血泪家国青史产生啊!人类文化文明需要交流互鉴没有错,对于优秀的文化文明我们不排斥,对于不符合或有损中国实际的文化生态和文明发展的我们一定要警惕并要剔除之!
再者,如今让中国一个经济繁荣的世界大都市笼罩于“魔都”概念的文化语境中好吗?至少中外文字的词汇语境下“魔”字的寓意与意义总不是好的、健康向上的吧?
魔,中文义大概有三项,所含语义不是喜庆的:1.宗教或神话传说中指能迷惑人、害人的鬼怪。2.比喻害人的东西;邪恶势力。3.形神奇的;变幻难测的。
魔,英文义大概有四项,所含语义颇为复杂:magic(魔法,法术;魔术,戏法……)evil(恶毒的,邪恶的;有害的,易造成伤害的……)demon(魔鬼,恶魔;技艺出众的人……)monster(怪兽,怪物;残忍的人,恶魔;小恶棍,捣蛋鬼……)
即是“魔幻娱乐化”也不大符合中国传统的礼乐文明风俗吧?特别像这种巨型邮轮,难道上海就是“魔”所在之地的“都”吗?以“魔都”而自鸣得意地美称,那新中国的文明何以彰显?中国气派、中国精神又何以彰显呢?虽然早前改开时中日交好,现时中日关系不是理想的状态,当年日本军国在中国犯下罪恶滔天的行为,真正的中国人是永远不会忘记的!!!
特别当下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新时代之际,更不能用“魔都”一词去命名或把大上海对外的文化形象用“魔都”之词义蕴给套牢了赋予了吧?觉醒,谁来觉醒?对这艘能搭载5000多名乘客的邮轮用“魔”字之“都”命名好吗?有的网民说“爱达上海母港”这样的认知果真对吗?还有许多热讽冷嘲的名词解释与评议,多不枚举,希慧者明鉴,文化当自信,国人当自尊,是日与某君交谈杨牧青随记。
附:部分评论截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