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牧青日记 对话
杨牧青:超越时空的“心路”创作(一)
原创 2018-01-02 初为夔
杨牧青简介:
号草坪先生,法青居士,1973年4月生,黄土陇塬人,现居北京。著名书画家,艺术评论家,国学智慧研究者,中国书画国学系列公益讲座发起者、主讲人。
■ 采访单位:四川大学创意管理研究所
■ 采访地点:四川大学
■ 采访时间:2017年12月12日
前言
近日,在成都府南河畔,四川大学创意管理研究所“创意管理评论”公众号小编文大创,有幸邀约到了著名书画家杨牧青老师,并进行了长达数小时深度访谈交流,这让我们对杨牧青老
师的艺术创作和思想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和了解。
初为夔:杨老师,您好!欢迎您来到美丽的成都。我们之前从书画艺术、国学思想、文化论述、社会影响等方面去对您做了一些初步了解,发现您被很多业内外人士称为当代不可多得的书画大家。您的书法和绘画风格及其相关理念被誉为具备“引领时代的潜质”。那么,有关中国传统书画艺术的创作和价值问题,请您给我们谈一谈。
杨牧青:好的,谢谢。“大家、引领”这些都不敢当。不过说到引领这个与时间相关的词,我也注意到了你的另外一个用词“传统书画”。
首先,我们说传统是相对现在而言的,现在若过几百年、几千年可能又成了那时候的传统了,这是一个关于时空的话题。现在的很多书画家、艺术爱好者,“信而好古”过了头,认为越是传统的就越是好的,这是对书画艺术的一种错误的偏执。
在当前的历史时期,能够热爱传统文化,对于当代中国人寻求文化自信和文化归属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这本身是好事情。但是,需要清楚,不能一提起传统就厚古薄今,奉古斥新,或以传统为规矩而不敢越雷池半步,缺失创新精神。所谓“礼有损益”,就是讨论时代性和适宜性的问题,艺术也是一样的,时代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变了,审美也变了。那么对于传统艺术的剔除糟粕,吸取精华,推陈出新,这才是一个艺术家艺术创作的正道。
其实,所谓的传统,其核心就是一个“心”的问题,是一种对于生活和艺术返璞归真、回归本源的领悟。如果只拘泥于艺术风格的古风,或想着将现代审美和生活意境回归古人的方式,其实就落了下乘了,当然也是不可能实现的。
其实古人的心和今人的心是一样的,只不过是古人、今人所处的社会环境、思维方式、认识事物的态度发生了变化而已。古时明月照今人,今人不见古人面,古时明月依旧在,人心悠悠亘古存。这是需要顿悟的,是一个心灵境界的问题,不是三言两语可以讲明白的。
许多的书画家就死在了这个心上了,不能解脱此心,不能悟到书画艺术的奥妙与真谛,因此在具体的艺术实践过程中就丧失了书画本有的东西。纵观历史上所有极具成就的书画家都在这个心上有了一定的见地,所以他们才能够修成一代书画大家乃至大师、宗师级的人物。这需要反身而诚,需要致虚静观,书画的创作都是如此。而且在这个意义上讲,书画本身是同源的。
初为夔:您是说“书画同源”?
杨牧青:是的。本质上讲,书和画的创作都是人类本心的自然流露,在创作上来说,中国传统的书法和绘画艺术的创作出发点和立意点都是相同的。书是字,是书法。画是图,是绘画。它们二者在历史递进中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一个互溶状态,时而隐,时而现。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