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牧青日记 对话
杨牧青:超越时空的“心路”创作(二)
2018-01-03 初为夔 创意管理评论
杨牧青简介:
号草坪先生,法青居士,1973年4月生,黄土陇塬人,现居北京。著名书画家,艺术评论家,国学智慧研究者,中国书画国学系列公益讲座发起者、主讲人。
■ 采访单位:四川大学创意管理研究所
■ 采访地点:四川大学
■ 采访时间:2017年12月12日
前言:近日,在成都府南河畔,四川大学创意管理研究所“创意管理评论”公众号小编初为夔,有幸邀约到了著名书画家杨牧青老师,并进行了长达数小时深度访谈交流,这让我们对杨牧青老师的艺术创作和思想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和了解。
初为夔:如果说书画同源,那么传统的书法艺术和绘画艺术为什么会作为两个不同的艺术门类?
杨牧青:人类文明的上古时期,文未彰,字未显,图为根,画为本。此时,图画皆由人的心性而出,是人的灵魂所流露,它是衔接、感应宇宙星辰与自然万物和一切生灵的,是大道本真,后来人们把它解释成为一种图腾文化、宗教仪轨等,仅是一个认知的方法而已。
先秦到秦汉之前的很长一段时期,文开始形成,文者纹也,字开始诞生,字者孳也,伴随而来的就是书法产生,也就是现今所说的具有艺术规律性的书法载体。然而,图开始隐藏,画逐步发生了功用变化,天地之间的奥妙尽在文字之间,表达情意,示显万象,一字一世界,一划一菩提,它是大道现象。譬如,象形文字,人字有人形,山字有山形,水字有水形……等。今天,我们观古时的“甲骨文”书法,它们以刀代笔,文字在“卜者”记述的过程中给人留下一种天真烂漫、率性质朴、洪荒神秘的状态,它们的形、体、相、意均在遵循着某一种规律,也就是后来被老子讲出来的那个“道”,有点恍兮惚兮的状态。
而秦汉之后,虽书画同源,然分道扬镳严重,它是大道进入末流时期,书画的艺术本真逐渐失去,意态纷呈,相法变乱,难以寻回远古那种人与灵魂、人与自然相融相合的味儿了。譬如,秦汉以后,书法是书法,绘画是绘画,或为政治服务,或为宗教服务,或为百姓生活服务,各具功用,各尽其媚。书法向更加规矩化的方向奠定,绘画则向更加程式化的方向发展。通过秦汉之前的甲骨刻辞、青铜铭文以及玉器、陶器、摩崖刻画等去向上看的时候,在端庄肃穆、礼教传播中还有浑然天成之感,书(字)中有画,画中有书(字)的妙趣还存在,这是中古时期大道现象的血脉遗存,亦即后人提出“返璞归真” 的问题。
在近古时期两千多年的书画演变过程中,也有一部分人以能够善书擅画守住了书画艺术的基本阵地,或专攻书法,或专攻绘画,向书画艺术的大道本真靠近。但是仔细分析名留典籍、声播四海的人,也有许多是离书画艺术的大道本真相去太远了,只不过是一个书画的历史人物符号罢了。
现在就更不用说了,硬笔和电脑的普及,教育方式的变化,使得传统书画艺术产生的土壤遭到了毁灭性冲击。书画被搞成了一种阳春白雪的东西,远离了百姓和生活,成了一种行业或者职业。甚至于连职业的书画艺术家,也有很多成了搞书法的不会画画,搞绘画的不会书法的状态。其实这对于传统绘画的创作和领悟是极其不利的。
初为夔:您谈的“大道本真” 的确是艺术创作的一个根本问题。那么就创作风格来说,您是以倡导率真派书法和原生态大写意山水画艺术为主的,我理解这也是对于您的书画艺术理论的一种实践,不知您是怎样应用到具体的书画艺术创作当中去的?
杨牧青:其实率真派书法、原生态大写意山水画对应到具体的书法、绘画艺术创作过程中仅是一个名相而已,它不能代表具体的书画艺术创作本质,也不能很好的表达创作者的“心”境。我仅是用他们来表达一种对于当下的艺术规范和审美的批判,对生活本身、人之本心的回归的一种状态。
当然这并不是说我们要随意破坏,而是要“登堂其,入其室”,要求艺术家要在真正具备了一定的艺术功底和审美能力,真正理解了传统书画创作的本质之后,通过自身的学习和感悟,超越当下时代的束缚,进行的一种穿越时空的创作。这种状态,你可以说是对现实的批判,也可以说是对时代的引领,也可以说是对传统艺术创作内核的回归,但这其实都仅是一种表达罢了。我更愿意把它说成是一种对“心”的感悟,一种超越时空的艺术意境。
《汤·盘铭》“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老子》的“致虚极,守静笃”,佛家中“缘起性空”、“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其实都是对于这种意境的不同表述。
至于具体的创作方法之类,我就不展开谈了。大致来说,我倡导“原生态大写意山水画”,是主张以粗犷、豪放为其基调,以干笔、枯笔为其根骨,在遵循传统的山水画构图原理下,以层层积染之法,形成“勾擦大胆、点面隐约、迹简意深、设色简略、墨彩交融、夸张巧拙”鲜明风格,以体现生命的原初意义,给人以心灵上的震撼,以促成新的山水画风诞生。(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