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牧青日记 对话
杨牧青:超越时空的“心路”创作(四)
2018-01-05 初为夔 创意管理评论
杨牧青,号草坪先生,法青居士,1973年4月生,黄土陇塬人,现居北京。著名书画家,艺术评论家,国学智慧研究者,中国书画国学系列公益讲座发起者、主讲人。
■ 采访单位:四川大学创意管理研究所
■ 采访地点:四川大学
■ 采访时间:2017年12月12日
前言:近日,在成都府南河畔,四川大学创意管理研究所“创意管理评论”公众号小编初为夔,有幸邀约到了著名书画家杨牧青老师,并进行了长达数小时深度访谈交流,这让我们对杨牧青老师的艺术创作和思想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和了解。
初为夔:对于当前的传统书画艺术的教育您有什么寄语?
杨牧青:搞中国书法、绘画这门艺术,一定要有先天的灵性,也就是天赋的问题,同时也要有后天的勤学苦练,以及善于带着问题思考的意识。读千本书,走万里路,结交结识更多的人,心态要端正,出发点要正确,认知度要提高,不能为了某种身份象征、荣誉权力或某种背离心性的欲望去从事书画艺术。善行有善终的结果,正心正念有正心正念的因缘,中国的书画讲究水墨色彩的无穷尽变化,而这些变化除了书画艺术本身的基本技法、技巧之外,全凭个人的文化学养和对大自然的感悟如何了,学养越高,感悟越深,书画艺术的境界就越高,除此无它二法。
有人说是技法、技巧是书画的核心,或者是根本,这种认识是有失偏颇的。技法、技巧对于一个身心健康的人来说,通过三五年的临摹、写生等方式训练后是可以掌握的,书法不外乎就那些基本的点线与章法问题,三百种碑帖足矣。绘画也不外乎就是那些勾擦点染与位置经营的事情,一两百位名家、大师的经典作品认真临学、研读足矣。而这些都是可以列出一个学习时间进度的清单,某一天临某一帖,某一月学某一家,某一年攻某一门。很简单,只要坚持就行了。关键是通过三五年的临学之后,问题就来了,许多许多的书画家终其一生没有修成正果,就是这个三五年后走了艺术的偏差之路,或由于本身不具备成为一个书画艺术家的料,浪费生命与光阴而已。
有人说,书画家、艺术家不是老师教出来的,这话不全对,任何事情都要辩证的去对待。一个真正艺术家的养成,除了具备刻苦的训练、坚强对的毅力和用心的体悟之外,明师、慧师的指点和点播不但可以让我们在成长过程中少走很多弯路,还能够提升学生的眼界、意境,最重要的是还可以为我们指明方向。但是不明白事理真相的老师、不具足智慧德行的老师,一定是教不出好学生的,学生终其一生只能照画老师和前人的痕迹罢了。这些都要置于当下书画的艺术界发展状态去解决,否则今天的我们拿什么给后人交代呢?这更需要重新的去思考、去解决。
初为夔: 您这次来到听说是要做一次长时间的采风,那么经过一段时间的游历考察,您对四川的整体感观和传统书画发展怎么看?
杨牧青:这一段时间,我们去了川中、川西十几个名胜古迹与风景区,子昂故里、观音故里、文君故里等,对景写生,街巷采风,友人谈笑往来,对四川的人文风貌、民俗风情、自然山川又有一个新的认识,接下来我们还会到,都江堰、峨眉山、三星堆、宝墩遗址、金沙江、剑门关、大凉山等地区还要去采风写生。
四川是天府之国,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风光秀丽,且不乏奇峻之美。这一次的实地采风更加深了我对四川风土人情的理解和认识,同时淳朴的民风和经济文化的高速发展也使我感触良多。我们知道近代书画大师黄宾虹、张大千、陆俨少、傅抱石、李可染、陈子庄等人都从四川的山水风光中寻找过灵感。在这里,我只想说,巴山蜀水对于一个从事传统书画研究和创作的艺术家来说非常重要,可以带给艺术家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目前四川已经有一批非常优秀的书画艺术家在从事传统书画艺术的创作,这其中不乏80后、90后的青年才俊。相信随着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土壤的不断积淀和四川文化艺术产业的发展,在未来将会不断涌现出更多的优秀艺术家。
我此次的四川中国画写生行,也是为正在筹划的“水墨巴蜀”系列作品做准备。这两天我在成都,感觉蓉城很美,府河水很清澈,早晨在河畔散步时就更加催生了我很多想法,也更加坚定了“水墨巴蜀”活动的自信,希望自己能有好的作品呈现给大家,也希望能够通过这次活动与巴山蜀水结缘。谢谢!(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