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培童收藏 对话
马培童石窟作品之四大石窟作品赏析连载之(一),作者潘玮萱;
石窟是依山而凿的一种石室,是佛教修行的一个场所,最早的石窟起源于古代的印度,那时没有佛像以塔为中心,为涅槃而用。佛像出现后,石窟仍以塔为中心,在塔的主体上,开一佛龛,龛中雕刻一佛像。随着印度石窟的发展,中国的佛教沿着丝绸之路从中亚传入到中国,随之形成与发展,于是在以龟兹为佛教中心出现了许多石窟,之后又沿着丝绸之路南北发展,各地又形成了众多的石窟。当时开凿石窟的目的不是为了坐禅,而是为了宣传佛教教义,那时的人识字很少,在大多数人都不识字的情况下想普及活教是很困难的。于是佛教人士就通过绘画、雕塑等形象的方法,让老百姓慢慢进入佛教世界,佛教才在中国慢慢扎下根。我国著名名石窟有:敦煌莫高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克孜尔千佛洞、大足石刻及麦积山石窟等,其中莫高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及麦积山石窟为我国四大石窟。
马培童画石窟作品运用自己独创的刻石皴法,把石窟佛造像以一个崭新的面貌刻在宣纸上,将汉画石刻刀法变成笔法,用“焦墨刻石皴”把石窟雕塑佛像刻到宣纸上。为了画好石窟作品,马培童走遍中国四大石窟,每天忙于写生,“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大自然是最好之师,马培童在石窟中寻找创作内容和灵感,探索焦墨绘画形成和绘画语言的表现力,在内容和形式寻找最佳契合点,通过写生加深和理解石窟佛造像,对石刻规律做到心中了如指掌,这是对生活的累积和强化基本功的训练最好的方法。
马培童以枯笔渴墨创造佛像画境,以富有金石弧形线条,描绘出佛像祥和的慧眼,微笑的嘴,颀长的寿耳和仁慈的面颊,所画佛像明亮温和,慈悲宁静,禅意十足,富有人性,令人可敬可亲.契合世人内心对神性的向往和追求,常被藏家高价收藏,多地寺院也邀请马培童画佛造像。在龙门石窟写生,马培童创作了二米乘5米的大幅作品,被媒体叹为奇葩即:“以绘画唤醒灵魂。复苏生命”。这是对佛教神话独特的解读:亦神亦人,亦真亦奇.充满奇想,是对精神永生的礼赞,在奇妙中启示真理,平淡中彰显崇高,有别于芸芸众家,这种独特风格及个性的创新属马培童自己独创。
在画石窟作品,马培童在写生中对佛像进行归纳整理,取舍概括,再对画面进行组织。通过写生对佛像艺术形态再次加工,使作品更加完美,如马培童所说的石窟图案要分清脉络,要概括疏密、姿态,石刻图案变化错落,才能发挥最好的艺术形象,写生是提炼最好的方法。马培童通过写生在佛像发现前人没有发现的知识点,这是对艺术的创作,通过写生了解古人是如何感受自然,在感受的基础上进行提炼概括。如何将自然形态加工成艺术形象,马培童说要分析研究前人将自然形态转化成艺术的过程和方法。通过写生再来检验自己对笔墨语言的把握程度,这也是锤炼笔墨语言的最好的方式之一。
云岗石窟位于大同市,因高处名云冈故取名云岗石窟,创建于公元450年,魏孝文帝令沙门统昙曜开凿5个大石窟(第16-20窟),后人称为昙曜五窟。其开凿时间前后持续了近70年(460年—524年),东西绵延一千米。距今已有一千五百多年的历史。现存主要洞窟53个,造像254个,石雕造像51000余尊。最大佛像17米,最小仅2厘米,是中国最大规模的石窟群。石窟雕刻的题材内容,基本上是佛像和佛教故事。2001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马培童石窟作品之四大石窟作品赏析连载之(一),潘玮萱写扵上海,2020、03、10,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