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培童收藏 对话
马培童石窟作品之四大石窟作品赏析连载之(二),作者潘玮萱;
石窟如云冈20窟(下上图)佛像高大,体态丰满,在强悍的实体上用线刻表现凸起衣纹的造型,这种高浮雕的效果增强了佛像本身的厚重感、浑厚圆滑,为了表达高大浑圆厚重感,马培童除了笔笔用中锋运线,还用枯笔骨意画出佛像浮雕原有的立体感,并将佛像适度提炼夸张,保持佛像原有的韵味,增添了佛像庄重感及严肃感,佛像后面的背景火焰纹、飞天来马培童运用刻石皴线以此增添佛像柔和、华贵的气氛。云岗20窟佛像,是中国鲜卑民族特色在石窟艺术不同方面的表现,佛像右袒、雕刻转折面厚重,凸起,许多方面体现出汉代阴线刻的特征。而马培童所创造的刻石皴法即以笔代刀法,阴线刻阳线恰好是最好的表达。
焦墨画佛造像的线是表达情绪的,是心灵的轨迹。关于这一点,马培童认为要寻找一种脱离自身主观情感的法则,确立一种介于两者之间的形式,而最能打动人的是石窟佛像作品,是画家心灵的外师造化,是把佛的精神世界通过笔线转化为石刻艺术形象。这才是焦墨绘画语言最终的表现力。焦墨画的用线在传统实践积累中,马培童形成了多种石刻笔法,并将它变成一种法则。用这种法则去套石窟佛像,如“屋漏痕”、“折叉股”、“如锥画沙”、做法只是参考,自身的情感表达,虽然有传统,有出处,又有功力,但也有利用价值。所谓艺术表现力,说到底就是情感的表现。因此马培童认为刻石用线,更贴近形体,贴近古人,也贴近自己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一张出色的石刻雕塑作品,刻在宣纸上,没有形式法则可循。而是要通过对石窟自然的深入观察写生与体悟,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世界。而这种刻石笔法线的表现,是马培童心灵的振颤,马培童把自身的精神生命体暗合于佛教文化旋律之中。对于佛造象、将刻线条本身的韵律与佛的情绪相联系,用笔刻出不同的美感。这是马培童对中国佛教文化精神和审美意识的本源。
关于佛像的创作,马培童认为必须以书法用笔、和汉画像石刻的刀法变笔法中的某些要素挂起钩来,要讲究其艺术性,有气韵,有刀刻味,也要有疏密、对称、平衡关系,线条的曲直、粗细也要讲究,才能算的上石窟艺术。当然风格的工细与粗犷是有的,但要有艺术语言,既要有佛像的庄严、肃穆、生动与灵气,又要有虚实、奇正、开合与骨肉关系。至于说作者要胸存慈悲、沐手净心,才能画出心中刹那感悟到的佛之妙相来,佛像的创作,首先要对佛文化知识有所了解,要对传统佛像造型从风格、内容、服饰、姿态进行深入的研究。比如魏晋时期的佛造像与唐代佛造像的不同,藏佛像造型和内地佛像造型有区别,再比如佛祖、达摩、观音以及十八罗汉等的造型都是有明显区分的,另外对石窟佛像有关的法器如莲台、菩提树、佛珠、佛光,等都要有所讲究。在笔法、构图等进行了多角度多层次大胆创意。
马培童为创作石窟佛像走进柬埔寨吴哥石窟,和中国四大石窟,作品有自己的特色和风格,开启了当代画石窟佛像新的个人风格。其风格如书法用笔、对刀法变笔法等进一步的拓展,将汉画像拓片和敦煌壁画的佛像风格和意趣融入石窟佛像,所画佛像笔触如刀刻,简洁、轮廓生动,于厚拙中寓巧思,刀法斑驳苍茫,线条婉曲流动,有马培童明显的个人风格。
马培童石窟作品之四大石窟作品赏析连载之(二),潘玮萱写扵上海。(未完待续)
2020、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