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培童收藏 对话
对话倪瓒水墨山水画,潘玮萱评马培童(41)
倪瓒,无锡人,号云林子,其家为江南巨富,雄于资财,喜与名士往来。元末社会动荡,卖去田庐,散其家资,浪游于五湖三泖间,寄居村舍、寺观,故有倪迂之称。擅长山水、竹石、多以水墨为之,山水初宗董源,后参荆、关法,喜用干笔,善作淡墨,山石创用折带皴,写山石树木则兼师李成,所作大都取材于太湖一带景色,好作疏林坡岸、浅水遥岑之景,意境萧散简远,简中寓繁。画竹自称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写胸中逸气。明代江南文人以有无收藏倪瓒的画而分雅俗。
倪瓒的山水画除了学习同代的黄公望外,主要师承董源画法,荆浩、关仝、李成也给他以深刻影响,他独创的折带皴法,以枯笔侧锋皴山体,既不渲染,也不敷色,然却呈现出天真幽淡、孤寂恬静的风格。倪瓒山水画均为固定模式:画为立轴,最近景为平缓坡石,上有杂树数株,或茅亭一间。中景是不着笔的一片空白。高处为远景,是低矮的山坡或浅平的峰峦,取势淡远而去。这种构图格式,他画了几十年。简者不一定蕴寓意味,淡者亦可能失于空洞,画家落笔时意念不仅在笔下,更要考虑空白的分布。
山水画到了唐宋时期,无论是描绘重峦叠嶂的雄奇之势,还是淡墨烟岚的追韵之境,都是以自然景观为基本的运墨走笔。直到元代则风貌焕然一新,画家们纷纷强调以书法入画,讲究以心造境,这当属倪瓒做的最彻底。他所创造的山水不再是对实景追摹临写,而是以一种观念的合成,表现其独特的心境与象外之韵。其画作大都取材于太湖一带江南山水,在布局上不仅减笔,在画面景致上更是刪繁就简,达到意境萧散简远之效。如《渔庄秋霁图》(见图一)中景大量的空白可见是何等的空旷,与其说是三段式艺术,倒不如说舍中景处理画面。这种由近景直接跳跃到远景的做法,显然是受到南宋的马远、夏圭的马一角、夏半边影响。
马培童以下作品,删繁就简,当中留大量空白,令观者拓展无限的想象空间,有倪瓒余韵。倪瓒在塑造形质时以技法完成对“意”的雕琢,倪瓒不仅能够以形写神,把持神态,同时,还能够蕴神采而致思。其作品《六君子图》(见下图2)以树喻君子,表达了作者对君子“正直特立”高风的崇尚。马培童以下新岩画作品(图345)融入中国人面像及中国其他元素,远看是一座山,近看是石窟佛陀。这种山放大是符号,是汉像石刻,内容有图滕、甲骨文、汉画像石像、现代民族等。佛既是山,山既是佛,构图虽极简却笔意极深,似道家所说的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在点滴的笔触间给人以超现实感悟,有倪瓒之余韵。
——(潘玮萱写於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