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培童收藏 对话
对话石涛山水画,潘玮萱评马培童(63)
石涛,广西人,明靖江王朱赞仪十世孙,出家后改名原济,字石涛,别号大涤子,清湘陈人、苦瓜和尚、瞎尊者等。
石涛山水,早期颇受梅清影响,景色奇秀,用线方折,皴法纠结,景色苍浑,后饱览名山大川,泛学诸家画法,尤汲取元四家、沈周、陈洪绶之长,逐渐形成苍郁恣肆的自身风貌。其艺术特色是: 构图新奇,运笔灵活,善用墨法,皴点多样,气势奔放,画法、体貌、境界、意趣极富变化。
石涛强调变通、创新,作画重视对生活的感受及个人情感的抒发。因而他遍览各地名山大川,能以真实景物为描绘对象,可谓是搜尽奇峰打草稿,其笔下无论是江南烟云、黄山云雾还是虬松峭壁、枯树寒鸦都视角独特,布局新颖,变化万端,画面空疏处,马可驰聘,画中密集地,细针难容。
他善用截取法,以特写之景传达深遂意蕴,给人以新鲜而强烈效果。清新处,若桂月以空悬,光明洞澈。混沌处,似骤雨狂风卷桑麻。
石涛作品《山水清音》(见图一)幅中充实、饱满,着笔处远多于空白。画中有峰石,有小径。有飞瀑直贯而下,还有寒舍、崖落、松荫,石涛用截取法,横断山川最美的一段落入幅中。至于流水何去、山径何转,都不予考虑。
石涛对绘画形式构成已达到谙熟后的从容。一方面是丘壑的自由创造,在《山水清音》里,笔墨风涌立起了山水形体,酿成了山水气象。画中山峰的轮廓和峰体的肌理都是遒劲的线,象一条条张满力的弓将峰体绷得紧凑严实,画的下方一道道斜向的横线有拖扫之痕,来去间交织成引向山峰的暗示。画中最为醒目的是分布铺盖全幅的墨点。这些点顺着线铺就,时而意作草丛,时而充当山树,浓中间淡,淡上压浓,中间的松叶、竹叶、杂树叶实际上也是放大了的或变形了的点,混然与完全点苔的点难以分辨。这些点起到统一全幅风格的作用。象抖落的黑珍珠在满幅蹦弹跳跃,闪烁着山川的欢乐之光。使作品产生元气吞吐的大气魄。
马培童以下作品所表达的点,与石涛一样,把点视为因素,马培童用点组成大大小小的刻石皴法,也将点视作各种元素,散落在各种物象之间,如同石涛所表达的点,有反正阴阳衬贴点,有夹水带墨一气混杂点,有含苞藻丝点、缨络、连索点,有空空阔阔干燥没味点,有有墨无墨飞白如烟点,有焦墨似漆邋遢透明点。更有两点,未肯向学人道破:有没天没地当头劈面点,有千岩万壑明净无一点,与石涛有相同余韵。
石涛其二作品《对牛弹琴图》(见图二),历史上有很多古琴画大都是伯牙弹琴、子期听琴,说的是知音难觅的古老主题。而这幅占据一半以上的题词画其中写道:“世上琴声尽说假,不如此牛听得真”,画家将牛喻为自己,通过“牛声一呼真妙解”来感叹自己内心的复杂情感,有些失落,有些孤独落寞。这幅画表达的是画家自己的心态,画家没有对过多主题之外的景物进行描绘,直接截取高士对牛弹琴,特写出石涛内心的情感,传达画外深邃之意。
马培童以下作品以内心情感呼唤和平,二者均以画来表达自己的心声,因此有相同余韵。
——(潘玮萱写於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