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培童日记 对话
“以笔代刀,渴墨刻佛--枯笔渴墨技巧层面和精神、神韵问题。”马培童焦墨画感悟笔记(140)
我画焦墨画曾下过很大功夫,焦墨画的线、要有金石味、和汉画像石刻的线条进行了多年的细心揣摩,以点,线、面、为主的石刻刀法、转换笔法、我磨练了十几年时间,用来锤炼自己石刻用笔、逆锋用线的功夫。用心体会和实践后,我才说出了“汉画像石刻刀法变笔法养着我,是融入我的灵魂,我才更深入地研究渴墨法,用渴墨虽然是块面问题,还要由枯笔的方法来完成,渴墨法中不可能少了笔法。
南齐谢赫六法首倡“骨法用笔”,中国焦墨画以线条为主,此处的骨法以线条描绘佛造像、人物骨相之清奇、脱俗、刚健。作品本身表现形式之精准、严密、有力,力求内心完善,刚正不移,不能心生浮躁,而要心安然,画作自能传递佛造像笔力量之骨气、骨力。
我认为,是否能坚持我的追求和原则,坚守我所能抵达的艺术高度是非常重要的,我也是近几年才有的切身体会。
中国焦墨画除了枯笔渴墨技巧层面以外,还有精神和神韵问题,笔墨到了高层次,不仅是形、质、功力的问题,同时也是修养、品格的问题,独特的情感和多年来形成的人格特点和个性,画心中的所思所想。是创作的最高境界,应该是“以不似之似似之”,在于追求和表现“寄兴于枯笔渴墨,一支毛笔一瓶墨走天下,可以表达我个人的修养、品格、心胸,画出那恢弘的气势、厚重的历史感、惊心动魄的大场面、细腻精微的石窟佛像人物的刻画,这些作品所体现出的对艺术、对佛教不容置疑的责任感、使命感,更引起了我的认同。我一直偏爱大场面石窟创作要画出意境,画者的心胸、气量与画的境界息息相关。心胸要开阔、气度要博大、……。
马培童写扵北京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