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书录李白《将进酒》一首: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 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查看更多
自古书法文人事。文人书法典雅正道,富有神采。要达成文人书法的气质高度,需要文人修养积淀丰厚。首先要成为一名文人,才可能拥有文人书法的非凡造诣
在传统书法中,点画是组成汉字的基本元素,书写者必须对此十分精熟,才能通过点画体现“形质”,用挥写来表达“性情”。尽管正、草、诸体有动静之别,技巧表现也各有侧重,但“形质”和“性情”总是显示书法生命活力 的基本要求。孙过庭《书谱》中说,“真以点画为形质,使转为情性;草以点画为情性,使转为形质。”就是要我们在“执、使、转、用”上下功夫。 ...查看更多
书法中笔意、笔势、笔法之间的关系,古人用意、象、神来说明。 笔法的运用服从于笔势的表达,笔势的构建统摄于笔意之中。笔法的运用,笔画的长短,其背后的管领则是笔意,意能通神。因此,历代书家都以笔意为最高 指向,正是圣人在《周易》中所参悟的通天法则在书法中的运用。 ...查看更多
菜根谭句:风来疏竹,风过而竹不留声:雁渡寒潭,雁去而潭不留影。
史介鸿,原名史界红,轩号坐雨,笔名木鱼。国家传统文化促进委员会首席书法师、国家民族画院特聘书法家、新文艺工作委员会特聘书法家、北京国艺名人名家书画院书法师、中国艺术学会会员、陕西省文化传播协会研究员、 西安雁塔诗词学会会员。 ...查看更多
行草《枫桥夜泊》;由当代美术家网,北京当代书画院,当代书法家网举办的“2019首届当代艺术奖”上,我的行草《枫桥夜泊》,才得了个铜奖,真有些羞愧。 行草《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查看更多
《心经》告诉我们,据佛所说,要用自心的“般若智慧”从烦恼生死的这一边把自己渡到安乐解脱的那一边。佛所言的“般若智慧”其实就是我们每个人本有的清净之心、宁静之心、光明之心。不要在乎那些虚妄的受想行识,得 失荣辱。心里没有念想顾虑才能会轻松解脱,放下一切才会没有恐慌惧怕,远离非份不实际的幻想,才会终究没有烦恼生死得到安乐解脱。同时应当把自心始终放在这样的境界中。才会得到最高的、平等的、真正的觉悟。 ...查看更多
书法“稻花香里说丰年”; 在北京禧万年餐饮管理有限公司(人民教育出版社)孙总办公室,见到我几年前写的“稻花香里说丰年”,不由地拍了下来。
书法:义结长远;交朋处友,必须着眼长远,以情义为结,不必太在乎利益——义结长远。
如今,很多人喜欢把自己练习的过程(临摩)展示出来。我不习惯,我从小受的教育是: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学书法要能忍受寂寞——人背后怎么努力都行。 黄庭坚诗碑临习,原石在西安碑林。
书法录王维诗《送别》"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 两次写的,时隔近一年,比较一下吧?
水的清澈,并非因为它不含杂质,而是在于懂得沉淀;心的通透,不是因为没有杂念,而是在于明白取舍。不注重心灵的修养,书法就不可能有境界和高度。
书法作品“和为贵”,孔子首倡“中庸”,子思据其意而著《中庸》,谓:“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礼之用,和为贵”,中国人的传统是把自然、人体、社会当成一个有生命的整体来看待 的。在自然、天文、环境上如此,在武术、中医上如此,在生活、伦理上如此,在汉字上如此,在文章诗词书法整体上更是。 西方人喜欢用的分析解剖法,建议在学习研究中国传统文化时还是少用,要不然就会丢了灵魂,只得到形体,有时候甚至连外形都得不到。 ...查看更多
行草,录刘禹锡《陋室铭》,一横一竖两幅作品,请大家品评;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 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查看更多
书法“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语出陶渊明《形影神》组诗。此句气势开阔,随顺自然,形神一体,直出胸臆,而且音调高朗,说理而不落熟套,寓辨论于其中,掷地可作金石之声!
书法《高朋满座》书法是包罗万象的文化,虽为“小技”,实则包含了博大精深的文化思想。而当代书法展览则引导人们只注重形式和奇丑,忽略了文化本身的意义,实不可取。
行草录毛主席《卜算子·咏梅》一首,“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行草,录毛主席《卜算子·咏梅》史介鸿书。
行草《心经》抄经有很多好处,除了很大功德利益之外,还能培养我们的定力。一个人能够集中精神之后,就比较不容易为外界所动摇,而且也能断除种种杂念,以达到一心不乱之境。“一心不乱”就是一种定力,我们知道:念 佛可以一心不乱,其实抄经一样可以抄到一心不乱。 ...查看更多
刘禹锡诗云: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书法是以汉字为载体来表达真性情的,“艺本于真”,来不得半点虚伪和假装,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没有二三十年背后的训练,没有“闭门觅句”,“对客挥毫”就是笑话;人生凡事,应当效法先贤,从学识和修养方面提升 自我,多想着子孙后代,多想着百年之后,只盯着“金戈戈”是不对的。 ...查看更多
有什么因,得什么果;追求什么,就会得到什么。个人也罢,民族也罢,全一样。我们的先人们,追求“名垂青史”,“留取丹心”去装文字,于是我们有了诗词、有了曲赋、有了文章、有了书法;现在的人们正在追求什么?正 在拿什么来装书法? 鲁迅如果活着,面对书法他应该还会说,“活该”! ...查看更多
书法是一个人学养、心性、志趣乃至追求的综合展现,心灵扭曲了,反映在纸上的综合展现应该也是扭曲的;或者反过来说,反映在纸上的具象体现是扭曲的,那么,其心灵也是扭曲的——有些东西,是藏不住的! 古人把人 品和艺品合起来,是智慧的,是从长远的眼光出发的。 ...查看更多
书法:水流云在,想子美千载高标;月到风来,忆尧夫一时雅致。——小幽窗记·集美篇
在古人的世界里,“美”并不只靠视觉才能得到。 “观察”,观,是在一定的高度下,用眼睛看;察是审视、分辨,用视觉、嗅觉、触觉、味觉……一起。 观察之后还有“体悟”、“运用”,这个过程是综合的、立体的 。所以古人在许多事物的表达上,多用类比、象征和通感、比喻等手法,讲究“意味、气韵”等概念,虽然看似模糊、不准确,但却拥有量子般的宽泛、包容和灵活,蕴含着强大的生命力。 这其实正是我们民族思维方式优秀的地方。 ...查看更多
“书”为六艺之一,它以汉字为载体,是对文字内容的深刻理解加上个人综合素养、精神状态的自我表达,具有先天性的表情达意功能和书写审美意识,是中华文化的核心之一。 喜欢书法,懂得书法,珍惜书法,是每个中国 人都应该做的。 ...查看更多
古人说“书势自造时代”,语境是“身在当下”,目的在于“提醒”当事者,意思是说,一个时代主流书家所追求的“书势”,必然会打上时代烙印,形成有代表性的书法艺术特征。 “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元、 明尚态”,清代书法家梁巘对历史书法这样的概括,确实有理。 可今天,我们却认为“笔墨当随时代”。也并无不妥,只不过思考角度和立场与古人不同罢了。 古人“以人为本”,敬畏因果,凡事讲究“发心”、讲究“目的”和“动机”。体现在文章书法上尤其明显。 可现在,我们没有了敬畏,书法的“初心”全变了,难道我们真的要“随时代”,随出一个“尚形”、“尚术”或者“全民娱乐”的时代吗? ...查看更多
中华传统文化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文化,它拥有尊重自然的精神,凡事追求根本的解决之道。 这会使我们在认识事物时更接近事物的本来面貌。 这种理念,一直运用在先人们观察事物、认识事物、把握事物之中。 体现 在诗、书、画之中,就是要把整个过程,当成一个有机体来处理,“师法自然”,寻求它的平衡与和谐。这种理念和西方的艺术观是有着明显差异的。 ...查看更多
“书法”为六艺之一,以汉字为载体,相互依存,有着先天性的表情达意功能和书写审美意识,是中华文化的核心内容和特色之一。 长期以来,在追求“技艺、法度”的同时,古人更多追求的是对文字内容的深度理解和对精 神状态的深度表达。 ...查看更多
真正的书法,是指顺应心态、情绪和环境的书写,不必刻意“求美”、“求怪”,更不必刻意“设计”。 古人讲求“艺本于真”,一个真字说尽了秘密。在创作过程中,追求的是“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的“意”。
书法的核心恰恰在于对中国文化的把握。文是内容,书是形式。文是灵魂,书是形体。文是生命,书是躯壳。这是很容易理解的,是文主宰着一幅书作的意境。文不同,书亦不同。
文化底蕴是书法的灵魂,所以书写内容往往决定了书写形式。中国古代的诗词,能让我们看到另外一个世界的样子,又能让我们感受到如今的变化,是一种传承,更是一种寄托。
书法只是书写汉字的一种规律、一种原则。除了“辨识”、“承载”、“传播”外,只要不脱离汉字,并没有绝对统一的评判标准。 不同的文化底蕴肯定会影响到对不同风格的书法的认知和评价。 这就是为什么书法始终 保持着旺盛生命力的重要原因——不同时代,总有不同的书法思维持续碰撞——古人把它叫作“书势自造时代”。 ...查看更多
抄写《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有感 其一,凡人要度苦厄,了生死,成大觉,非从自心下手不可,观世音菩萨说,求人不如求己,正是此意。但要明白自心,只依玄奘法师翻译的这二百六十个字,已经够了。 这个经,是整个三 藏经的核心,像一把钥匙。最主要是说性空的道理,不是世人所说的断灭空。佛学的要义在于改变自己,而不是消极自了的。 今把此经用行草抄出,一心求净、静、敬,已经五台山妙江大和尚首肯,意欲使世人明白空的真义,不至误会造业。 望有缘者至此断一切苦厄,发大悲平等心救世,证明佛法在社会上的大用,实是开发世界大同唯一的法宝。 其二,书法如同佛法。既已成“法”,就必须靠人来宏传,“人能宏法,法不能宏人”。在古人意识里,无论如何,“人”都是最根本的因素。 是的,虽然流传下来的经典书法作品都有可效法的地方,可在现实中,佛教徒不一定都如法,自称“书法家”的不一定都依法,却也是事实。 法是法,人是人。法是用来正人的;人是应该遵法的。乱法、灭法,不如法,都是罪恶之因,时间一到,一定受报。 ...查看更多
丁酉秋,木鱼手书四尺行草,文征明七绝《赤壁》一首:秋清山水夜苍苍,月出波平断岸长。千古高情苏子赋,东风谁更说周郎?
书法作品“紫气东来”;旧时,函谷关有“紫气东来”四字,即老子乘青牛所过之地。是大吉祥的征兆,适宜家庭客厅、书房、卧室悬挂。
行书书法“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太史公曰: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李将军之谓也?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彼其忠实心诚信於士大 夫也?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谕大也。 ...查看更多
齐白石老人题画诗: 有色青松无恙风,太平山水在胸中。 鬼神所使非人力,他日何人说此翁? 白石诗效法东坡放翁,语多温厚,至其“衰年眼底无余子,小技尊前有替人”,则睥睨一世,痛快淋漓,足见胸中傲岸, 其篆书、篆刻正写此一段豪迈之气焉。 ...查看更多
书法的最高境界是散和淡。散是散怀,淡是自然,这也是以涵养和学问作为基础的。书画实际就是个人表现,这个个人表现要综合地分析,不是用墨一泼、大笔一挥的个人表现。字要写得好,一定是技巧与气质、风度、学识多方 面的结合。有些东西,是藏不住的…… ...查看更多
书法,是国人灵魂的心电图,体现的是古老东方哲学的精髓。黑与白,浓与淡,正与側,大与小,方与圆等等,种种的矛盾对比与和谐组合,有着无穷无尽神奇的变幻。
行书书法《终南望余雪》,这是一首应试诗。《唐诗纪事》记载,祖咏年轻时去长安应考,文题是“终南望余雪”,必须写出一首六韵十二句的五言长律。祖咏看完后思考了一下,写出了四句就搁笔了。他感到这四句已经表达完 整,考官让其重写,他拒绝了。最后未被录取。 ...查看更多
行草书法作品录李白《将进酒》,作品内容“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 会须一饮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钟鼓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请欣赏 ...查看更多
和生活上一样,在书法上,熟不拘礼是一种随性,但懂得熟而不越界,不逾矩,才是一种修养。书法上是必须要经历“由生到熟,由熟到生,再由生到熟”的过程。和生活上一样,在书法上,熟不拘礼是一种随性,但懂得熟而不 逾矩,才是一种修养。书法上是必须要经历“由生到熟,由熟到生,再由生到熟”的过程。 ...查看更多
书法作品:杜工部《旅夜书怀》,尺寸<span style="white-space:normal;">四尺斗方,</span>
真、善、美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同样也是书画作品的必具条件,而真又是排在第一位的:从原材料的“真实”,到对事情的“真诚”;从对技艺追求的“真切”,到对道理“本真”的体悟;从对艺术探索的“真切”,到对人 对己的“真心”——要达到作品的真善美,首先要为人的真!善!美! ...查看更多
一个行者问老和尚:“您得道前,做什么?”老和尚:“砍柴担水做饭。”行者问:“那得道后呢?”老和尚:“砍柴担水做饭。”行者又问:“那何谓得道?”老和尚:“得道前,砍柴时惦记着挑水,挑水时惦记着做饭;得道 后,砍柴即砍柴,担水即担水,做饭即做饭。” 书法亦当如是。 ...查看更多
书法“经世济民”意思是使社会繁荣,百姓安居,这是古代贤士的立世准则和读书人的最高理想,提倡将个人的知识、能力奉献社会,将个人的成才抱负融入为最广大人民造福之中,这是社会进步需要的个体素质的完善与人格信 念的升华。 ...查看更多
书法《崇德立仁》“品德不高,落墨无法”。写书法就是写自己,思想、品味、情操、境界提高了,才有可能提高书法水平。书法是技术与个人品格的体现。 欲写的一手好书法,必先提高个人对人生,处世的觉悟。
中国书法是内向的,与西方那种追热烈的艺术表现方式不一样,我们追求清逸、中和、尚简等,这体现的正是中国人“化繁为简、以简驭繁”的哲学思维。
假书法如同设计好的台词,常常是背熟了才敢说;真书法如同咳嗽,多数是在忍不住的时候喷涌而出的。
缘聚人生。缘这个字,不但佛家讲,儒家也讲。孔子认为:事有事缘,人有人缘,物有物缘。
修习书法四十年心得(四言) 文/史介鸿 书属六艺,圣贤所传; 其法奥妙,流派纷繁。 登堂虽艰,入室尤难: 点横竖撇,捺提折钩, 真草行楷,章籀隶篆。 闭门觅句,对客挥毫, 不假时日,岂 敢人前? 书者舒也,志舒毫端; 熔铸古今,吐纳化转。 书者如也,日如其愿; 念念不忘,废纸三千。 握管下笔,形样自然; 从心所欲,枯润方圆。 黑白之道,无常瞬间; 力从地起,落纸如烟。 担夫争路,逆水行船; 屋漏留痕,鸿飞离岸。 提按点画,轻重急缓; 铺裹起倒,纵横使转。 正以取骨,侧以取妍; 千古不变,意在笔前。 墨法布白,全凭经验; 纸墨相发,能成经典。 掌握大小,留存地天。 上下照应,左右顾盼; 曲折迂回,俊秀方严; 随机生趣,切勿安排; 善恶美丑,慎思明辨。 技术在次,学养优先; 不必刻意,妙造天然。 人生得意,行草相间, 散怀造化,气息流散。 字如其人,岂为形面? 魂魄精神,气息方圆; 分段师法,综合表现; 世间字迹,优劣贵贱, 以此相较,高下立判。 为人处事,干净良善; 知白守黑,轻重能辨; 随曲就伸,布方察圆; 一曲一挺,时断时连; 倾侧欹倒,心如引绳, 既是书法,亦为人验。 书造时代,世异岁迁; 凡疾好医,恶病难缠。 不守书法,满口胡言; 自吹自擂,趋利避难; 手执话权,肆意评判; 沉渣泛起,名利唯先。 体悟生命,效法经典; 开拓书迹,补益前贤。 独木无林,有心成全; 愿如我者,多多益善。 ...查看更多
做寿庆,过寿诞,是人们表达良好愿望的一种祝福,也是一种尊老敬老的好风俗。 但是,“寿”最早并不是用于向长辈祝寿,而是指向人进酒或用财物赠人,如《史记・项羽本纪》中的“奉卮酒为寿”和《刺客列传》中的“ 严仲子奉黄金百镒,前为聂政母寿”。后来,由于儒家“以孝治天下”思想的影响,“寿”逐渐定性为给长辈祝寿,成为一种风俗,延续至今。 ...查看更多
诗文书法同修,才是正理、正路 “竹里馆”顾名思义是一座建在竹林深处的房子,起句写诗人活动的环境非常幽静。开头这个“独”字也贯穿了全篇。诗人独自坐在里面“弹琴复长啸”显然不是供人欣赏的,而是抒发自 己的怀抱——我们学书法岂不也应如此? 诗人希望有人能够理解自己,可遗憾的是陪伴他的只是天空中的一轮明月。 表面看来,四句诗的用字平平无奇,但合起来,却妙谛自成,境界自出。它不以字句取胜,而从整体见美。它的美在神不在貌,领略和欣赏它的美,也应当遗貌取神,而其神是包孕在意境之中的。 这岂不又正好是“书法”所追求的最高境界? ...查看更多
行书书法:“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中国邮政“文化强民族强”主题,限量珍藏版邮币卡 :史介鸿书法
发荣滋长,是祝福家族、事业兴旺发达的老词,旧时多见于祠堂匾额。
章法更多的是一个人品性、修养和格局的体现,讲究的是“自然而然”、毫无刻意和设计。除了多写作品、多练习之外,还需要提高自己的综合修养、文化内涵,这样写出来的字才能有文化气质。
依照中华文化的系统观和整体观,书法是书写者个人综合素养、心态情绪的自然表达,书写的内容、笔法、结体、章法、墨法、学养同等重要。 书法从诞生起就是为汉字服务的,内容决定形式,形式配合内容,再加上机遇、 环境和情绪的影响,数者必须和谐统一,才能成为一个完整的、充满生命力和感染力的作品——如果只是“艺术”,书法必然变质。 端正书法学习和创作的目的、动机,才是当下整个书法界以及书家个人的迫切需要做的。 ...查看更多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有些人在传统书画上,一直讲“线条”,讲“视觉”,讲“冲击力”,我不赞同,纯属西化概念,和宣室里当年的汉文帝一样。
“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语出陶渊明《形影神》组诗。此句气势开阔,随顺自然,形神一体,直出胸臆,而且音调高朗,说理而不落熟套,表明了一种“掷地可作金石之声”的生活态度和人生追求——你觉得挂在哪里合 适呢? ...查看更多
艺本于真,只有做到了对自己真诚,不受他人干扰,才能使我们在认识事物时更接近事物的本来面貌。 这种理念,一直运用在先人们观察事物、认识事物、把握事物之中。体现在诗、书、画之中,就是要把整个过程,当成 一个有机体来处理,“师法自然”,寻求它的平衡与和谐。这种理念和西方的艺术观是有着明显差异的。 ...查看更多
用现代艺术的概念去评价古人的书法,其实是很不公平的。 “道法自然”、“和而不同”和“改善自己”一直是我们文化的至高追求,儒释道三家分别有着不同的解释,自成体系,但其中有一点,三教却都是相通的,那就是 “以人为本”。 在书法上一样,古人强调“字如其人”、“艺本于真”,把人品和艺品合起来,是从长远的眼光出发的。 书法是增加自身学养,提高综合素质,修炼内心,改变自己的一个途径,而不仅仅是西方概念的“艺术”。 ...查看更多
凡是书法家则必须一半是文人,一般是匠人。他要有文人的妙悟,要有匠人的巧手,只有匠人的巧手而没有文人的妙悟,则不能有创作;只有文人的妙悟而没有匠人的巧手,虽有创作但又难尽善尽美。
“书以载道”,书法所反映的不仅是眼睛所看到的“技巧”,包含更多的是看不见的、溶化在文字和翰墨背后的文化理念,比如“师法造化”、“阴阳平衡”、“顺其自然”、“以人为本”等等,而不仅仅是西方概念的“艺术” 和“审美”。 在数千年漫长的实践中,古人也早已发现,书法事实上是个人品性、情操和综合素养的再现,书写的动机、态度和目的,会在更深层次上决定着书写的品质。 ...查看更多
觉浮生,悟虚名,一住清凉万事轻,始知心国平。寄松声,寄泉声,风吹塔铃仔细听。清凉空月明,堪破露影浊世,打散镜花浮名,自汲山泉煮香茗,斋后深林漫经行,省撤心国平。松枝作杖凭力,喜见微雨初晴。随忆贝叶梵经 句,稀闻穿林疏钟声,几番醉复醒。 ...查看更多
书法是瞬间的艺术,用的却是一生功夫。看似简单的写字,但一点一画都需要长年累月的练习,书写时方能一挥而就,一气呵成。
“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语出陶渊明《形影神》组诗。此句气势开阔,随顺自然,形神一体,直出胸臆,而且音调高朗,说理而不落熟套,寓辩论于其中,掷地可作金石之声!
元·周弼七绝《夜深》:虚堂人静不闻更,独坐书床对夜灯。门外不知春雪霁,半峰残月一溪冰。
古人“以人为本”,敬畏因果,凡事讲究“发心”、讲究“目的”和“动机”。体现在文章书法上尤其明显。 可现在,我们没有了敬畏,书法的“初心”全变了,难道我们真的要“随时代”,随出一个“尚形”、“尚术”或 者“全民娱乐”的时代吗? ...查看更多
学书法是个慢活,要有相当的时间积累,没有捷径,难以速成,太急了不行,不下功夫不行。只有一步一步地学,老老实实地练,持之以恒,打牢基础,循序渐进,才会学有所成。既不可把书法神秘化,也不能简单化。
2017年11月21日,幸登陈半丁故居有感(七绝) ——史介鸿作并书 运古成今风韵长,孽钱不使正堂堂。 山阴道上如相见,霜后黄花分外香。
静坐不知山外事,闲观有悟水中天 第一次学何绍基。他的行书,根植于颜真卿与李邕,又融入了篆隶和北碑的笔法,从用笔、结体、甚至章法布局上都大胆革新而最终取得成功。 这和他独创的回腕法脱不了干系:制造“ 生”的效果——书法必须经历由生到熟,再由熟到生的过程——“惟下笔时时有犯险之心,所以不稳,字愈不稳,则愈妙”。 ...查看更多
蓟门烟树已秋声,废纸三千梦难成。生死无常终古事,肯将笔墨寄真情? 这是我在2014年刚到北京在蓟门桥写的一首七绝,算是自己对书法的感悟吧。 我知道,路正长,我还得坚持。
“书者,舒也”,书写的过程是一个专注的过程,这个时候屏气凝神,认真思考,进入一种忘我的“亚气功”状态,这种“神游物外”的状态结束以后,会让人产生一种难以言说的愉悦、幸福和充实。
“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语出陶渊明《形影神》组诗。此句气势开阔,随顺自然,形神一体,直出胸臆,而且音调高朗,说理而不落熟套,寓辩论于其中,掷地可作金石之声!
史介鸿行草,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一首。 四尺斗方。 此作品初读意境有些悲凉,但深昧之后,竟有些“励志”般的正能量,不是泛泛的“触景生情” ,而是给后人竖起了一座精神上的“碑”。
福缘善庆,即心是佛 书法如同佛法。每个人都有成佛的潜质,但不修行是成不了的。书法也得先放下自我,通过学习适合于己的古人,从日积月累中找到真我。说来容易行来难,仅仅一个“适合自己”,就够半辈子寻找 了。 ...查看更多
书法要好,全靠熬——像未出土的竹子一样。竹子熬了4年时间,仅仅长了3厘米。从第五年开始,以每天30厘米的速度疯长,仅用六周时间就长到了15米。 没有这种“厚积薄发”,没有这种坚韧和不舍,舒其形体,舒 其心志是无法完成的。书法即人法。为人处事,知阴守阳,分轻辨重,察圆布方,随曲就伸,难道是可以用小聪明和忽悠来解决的? ...查看更多
书者,舒也。舒其形体,舒其心志,舒其情怀之谓也。 书者,伸也、展也、适也、宜也、缓也、抒也、发也、散也、宽也、阔也…… 《小雅》云:“写我心兮”,凡倾吐抒发曰“写”,故作字、作画、作文、作诗皆曰写 。 以手握笔,心正管正,从容不迫,展现情怀,既是书法,亦为人验。 为人处事,知阴守阳,分轻辨重,察圆布方,随曲就伸,岂一日之功耶? ...查看更多
书法和文学是不可分的,他们一向被看作是正人心、化风俗的重要途径,“让人们在潜移默化中感悟人生,增强明辨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更让人们看到光明和希望,对生活充满信心”。从古至今,那些伟大的作家们,从未 放弃他们对家国天下、对民族命运的责任,他们作品呼应着人民的忧乐,深沉地表达着把中华民族从根本上凝聚在一起、使人们向上、奋进的思想和情感。 ...查看更多
书法如同佛法。既已成“法”,就必须靠人来宏传,“人能宏法,法不能宏人”。在古人意识里,无论如何,“人”都是最根本的因素。 是的,虽然流传下来的经典书法作品都有可效法的地方,可在现实中,佛教徒不一定都 如法,自称“书法家”的不一定都依法,却也是事实。 法是法,人是人。法是用来正人的;人是应该遵法的。乱法、灭法,不如法,都是罪恶之因,时间一到,一定受报。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