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国毅日记 对话
赵国毅:坚持现实主义创作 做劳动人民的歌者
传统文化绵延五千年,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符号,如果没有它,我们的精神和灵魂就没有一个最终的归属。有人推崇全盘西化,否定传统文化,这对我们民族发展来说是非常可怕的。我们必须以我们的传统文化做为我们的根,做为我们的精神家园,做为我们的文化符号,这样我们的民族才会不断的向前健康发展。
研究传统文化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看:首先,传统文化应该是一个比较广泛的概念。譬如在绘画方面不要狭隘的理解所谓的唐、宋、元的绘画以及后来的文人画就是传统文化了。要宽泛的去看待传统文化,传统文化除了唐、宋、元及文人画还有历史、文学、哲学等范畴,这些形成了我们中国画的综合文化根基。
其次,要动态的看待传统文化,传统文化不是一成不变的,传统文化是不断发展的。传统文化在各个时代都在发展变化,就像河流一样,它有源头,水在流淌过程中会不断的扩展,最后才会浩浩汤汤奔向大海。传统文化还要考虑到它的包容性,不排斥外来文化。包容是我们中华文化不断地向前发展的重要因素。有容则大,不要狭隘的认为我们的传统文化世界第一,东、西方文化各有优势,我们要不断的吸收外来民族所创造文化,以我为本,东西方结合,不断地传承创新发展我们的传统文化。
再次,要用变与不变态度看待传统文化。古代易经就强调文化要讲究变,“苟日新,日日新”。清代大画家石涛也讲“笔墨当随时代”这都是在强调变。变是对的,不变是不可能的。但是在变中也有不可变的因素,那就是中国人几千年创造的独特的文化样式。传统文化好比是一个旧酒瓶子。所谓的创新就是在旧酒瓶子装新酒,新酒是可变的,酒瓶子是不可变的。我们几千年形成的文化样式,它是比较固定的,只能不断地丰富,不断的完善,这就是我们所谓的不断的给它增加新酒。那么在增加新酒的时候,我们不能打碎旧酒瓶子,我们要不断增加新的内容,完善完美这种文化样式的内涵。
作为一个艺术创作者,必须很尊重传统文化,赵国毅早期阅读了大量的中国的古典哲学、历史、儒家著作、道家著作、诸子百家著作等,从中获得好多文化方面的灵感,而且对我从事绘画艺术,奠定了一个走正道的思想和文化基础。当然他也选择了唐宋以后的经典绘画大师作品进行了临摹,这使他对于传统文化的用笔用墨以及精神内涵有了解。先临学了唐宋时期的人物画,掌握了以线造型的用笔方法。后来又研究了宋元及清代四王和画家龚贤的山水,还有文人画诸大家作品,这些对他的人物画笔墨产生重大影响,尤其是龚贤山水的厚重及黄宾虹山水的浑厚华滋对他的水墨人物创作影响较大。之后学习了一些西方的绘画技法,吸收了一些西画素描、色彩的一些元素。但是赵国毅始终以传统为本,以西方绘画作为技法的一个的辅助,形成今天作品的这个面貌。
有人说画人物难,作品不容易进入市场,画人物画投放的精力和时间,比其它的画要多的多。在美术学院上学期间,山水、人物、花鸟等题材的选择上,赵国毅还是毅然决然的选择了人物画,这与他大量学习传统文化以及后来所经历的一些事情不是没有关系的。赵国毅用画笔表现这个时代,表现这个时代的人,研究他们在想什么,在做什么,他们需要什么,他们渴望什么。后来,在首都师范大学读书的时候,受到胡明哲老师创作理念的影响深远,在国家画院进修的时候,他的导师刘大为和杜滋龄、李延声、王迎春、谢志高、任惠中等给了他很多教诲,刘大为强调一定要用长线去表现,要用中国画的线去表现去造型。
艺术,有些人把他理解的比较简单,其实从事艺术是一条艰辛的道路。除了自己要具备一些才情和手头功夫的磨砺之外,还要付出一生之辛劳。要有很深刻、很深邃的人文情怀和人文修养。在这个过程中,要不断地了解我们中国的文学、历史、哲学,还要体验生活、了解民情。了解人民的生活状态是什么样的、他们在想什么、在做什么。搞艺术的,只靠自己的聪明靠自己的才气是远远不够的,忘记读书走路这两件大事盲目的向前发展最后会走向艺术的偏路上去,他的艺术作品,不能很好地为人民服务、为时代服务,他尽管奋斗了一生,也很难成为大师,历史不会把他记录下来。
有品质、有格调、有文化内涵的作品它就是有潜力的、有升值空间,因为这些作品承载着我们几千年传统的文化,是我们传统文化的延续,是艺术家一生艰辛创作的心血结晶,而低俗的、艳俗的、没有文化品味的作品或也一时能引起冲动,但这些作品并没有什么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