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品市场

您当前位置 首页>> 艺术家观点>> 意笔线描人物画简论--吴山明

意笔线描人物画简论--吴山明

意笔线描人物画简论--吴山明

时间:18-10-12 阅读 :4031

原始绘画,大都以“线”构划。但后来随着各民族、各地区人们对自然规律认识的发展和民族性格的不同,而逐渐产生差异:在有些民族的绘画中,线的功能逐渐消失,而代之以明暗与色彩――西方各国大致如此;有的则仍沿着本来的路子,以不同的线描形式继续发展着――东方国家基本如此。 

线是最简单、最容易掌握的作画方式,原始绘画、民间绘画、儿童画都以线为主。但线又具有比任何其他绘画方式更能简练地概括对象的特征,因此许多绘画流派与风格发展到高级阶段,往往强化线的表现功能,以追求高度概括的艺术境界。不仅东方绘画,就是西方的毕加索、马蒂斯等大师晚年也迷恋于线描形式。

中国封建社会闭关自守、自给自足的生产与生活方式,延续了几千年,但这种封闭式的生存空间却给中国民族艺术个性的强化创造了自我完善的条件。中国绘画始终保持着以线为主的特点,也与中国雕刻、建筑、衣饰、工艺美术等注重外型结构上的曲线美与流动感有联系,受着本民族特有的审美心理的支配。因此保持和发展、丰富线的表现力,现在和将来仍然是中国绘画(特别是中国人物画)的主要课题。

虽然西方也有以线为主要表现形式的绘画作品,但它与中国绘画中线的地位与作用是不相同的。首先,中国画的线不仅是“形”的表现,而且还包含着所表现事物的“质”的本身。而西方绘画中的“线”,一般只作为表现形体的一种手段,这就使中西绘画在用线的观念去观察对象、表现对象时,其审美方式与审美情趣都不尽相同。具体的讲,西方绘画一般将线作为勾画对象形体外沿的轮廓,以及形体结构的界限,因此主要着眼于事物形体的外部特征,以及线勾画形体的客观准确度,诸如形体的大小、曲直、部位和比例等等,而这在中国绘画中只是线描功能的一部分而已,因为中国画中的线,除完成外形特征的勾勒外,还必须以线本身的艺术变化去体现物体形态与构成的力度,运用不同性质的线去适应事物的不同质感、气度、神态,并将作者对事物的不同情感有机地融合于其中。

因此,中国画中的线,显然不仅是反映式的描绘,而且是作者的造型能力、功力、涵养、理解与感觉的结合。中国画中的线,本身还具有相对独立的欣赏价值。在学习和训练中,对线的艺术趣味的研究,表现能力的掌握和各种构成形式的探讨,这些方面素养的积累与融合,使中国画中的线具备了特殊的艺术魅力。中国画的线的魅力,除通过对其本身的反复学习研究而取得之外,还应融合其他方面艺术的趣味与特色,如书法、篆刻、砖刻、石刻、碑版、青铜器图案铭文……,吸取它们的形式与理趣。中国画的线之所以能发展成为具有丰富形式趣味的、有艺术强度和力度的表现手段,是由其本身的艺术内涵决定的。

中国画还有其特有的审美要求:除画面的意境、形象、章法处理外,欣赏者往往对具体笔墨的巧拙如何也非常注重,甚至究其一笔一墨来认定作者的艺术修养和功力。一幅有好的意境、而笔墨功夫欠缺的画是算不得上品的,而对笔墨精到而意境平凡的作品却容易受到人们青睐。这是中国画笔墨以丰满的艺术内涵游离于其所依附的物象之外,从而由其本身的形式美而赢得人们共鸣的秘密所在。如果不理解这一点,便无法欣赏中国画,也不可能画好中国画。这与对中国戏剧的欣赏大致相似。那些对某一剧种剧目百看不厌的戏迷,不是为了那早已熟透的内容,而是为了细细品味演员的唱腔与演技,也可以说是一种纯形式美的欣赏。所以,尽管西方绘画也用线,但其意义和作用都不如中国画中的线那样重要。因此可以说,中国画就是线的艺术。

对工笔、意笔两大线描体系的剖析

工笔与意笔是传统中国画中两种不同线描形式造成的各自独立的艺术表现体系,而且一直沿着各自的艺术规律发展着各自的艺术特色,强化着各自的艺术个性。

中国人物画的情况也如此。工笔与意笔两种线描体系存在于中国人物画发展的全过程中,但是在过去艺术院校的专业教学中,只有工笔型线描――即工笔白描,列入教学规程,而没有意笔线描这一科目。意笔人物的线描基础由工笔白描去完成,这是一个不小之历史误解。工笔白描是单纯以研究和提高工笔线的表现力为目的的课程,它暂时排除工笔的其他表现手段,因此对线的功力,线的构成,线的表现力方面要求便更高了,对线本身的训练也更严格了,学习难度也增加了。这对打好工笔画的主要基础――线描的能力是非常有好处的。工笔线描体系要求作者在冷静的思考,周密地筹划和安排,严谨的勾勒与制作中去完成一幅作品。因为有一个反复地探讨造型,处理线的构成,思考选择线的形式的草图过程,人物的形态与神态可以在不断的修正中逐步地去体现,作者的追求也可在正稿制作前作种种试验。在草图完成后,即可进行正稿的绘制。作者既定,用笔方式,通过一丝不苟的绘画,去实现其总体的艺术设想与效果。人物的形态,风格的个性化,线的功力,结构与形成,都寓于这严谨之一笔一划的勾勒之中。这种工笔线描体系的学习,对加深中国画线的基本艺术要求的理解,无疑是非常有益的,但是,实践表明,工笔白描并不能替代意笔线描的基础训练。

工笔与意笔是两种不同审美性格的线描形式:工笔讲究严格的程式,追求装饰趣味,严中带活,单纯中求丰富;意笔则不讲究程式,意与形合,将主观的情感、修养、思想融入对客观物象的感觉之中,用笔自由,对比丰富,外象疏灵,虽讲究用笔,但更注重总体的洗炼、节奏、韵律与力度,活中寓严,并在丰富中求整体,对物象的美感的追求,平时所具备的涵养与练就的功力,需在落笔的瞬间中呈现出最佳艺术效果来,虽然同是中国人物画线描,但思考问题的方式却是在两个不同的方位上。长期教学实践使我们认识到,工笔白描的学习只增强了作者对中国画特点的理解,而没有能解决意笔线描实际所需的基础问题,由工笔白描人物进到意笔人物的学习过程中,总感到有一种脱节现象,缺乏一个切实的、更科学的、衔接得上的意笔线描的基础训练环节。

工笔与意笔两种不同体系的线描,是两种不同审美意识所形成的不同的艺术形式,同是线的艺术,它们之间当然可以互相补充和吸取,但却不能互为基础。有的工笔画家,改搞意笔,往往都有一个再实践、再学习的过程。显然是因为原来对工笔画的规律与程式先入为主的认识,妨碍了他对意笔线描体系特有规律的把握,而对这种规律的把握又必须从审美角度上改革自我,打破工笔线描的用笔习性,然后才可能获得解放,而步入意笔画的审美领域。

意笔线描是意笔中国人物画的基础

为了改变意笔画训练程序中的脱节现象,我们提出了直接以意笔线描取代工笔作为线描基础训练科目的设想,并付之教学实践,正式列入美术学院中国人物画专业的课程设置。这些年的实践已取得良好效果,普遍认为意笔线描完整了意笔画的教学体制。教学进程的科学化,提高了教学质量,形成了专业素描、意笔线描、兼工带写与大写意的渐进层次,使学习能一环扣一环地进行。

在中国古代意笔人物画中,非常注重线的功能,为了突出线的艺术效果,常常很少甚至根本就不着色。从历代流传的大量意笔线描佳作的表现形式上看,大到可分为三类:一是工笔型线描的粗笔化。其用笔的自由度、对比手法的强化与多样都有所发展,线的构成规律与工笔相类似,但带有意笔基本特点。二是打破了工笔画线的构成规律,只保留中国式线描的基本要求,而按意笔艺术处现上的需要去改变线描的类型,并追寻新的构成规律,从而丰富了线的类型、线的表现力、线的形式美,使之有利于作者感情的发挥,同时也有利充分发挥意笔线描的长处,强化意笔线描的个性,并最终发展成为与工笔线描并行的一大体系。第三类是线的笔意延伸与扩大,成为线、点、块、面组成的大写意与泼墨画,这是意笔线描规律和个性的高度强化,是“线”意识大幅度渗化与发展,在表现上更带有强烈的主观自我表现意识。因为它是为了追求物象最本质的东西,而依作者主观感受去重新塑造对象,大取大舍,概括、强化、变异,甚至局部地抽象对象,因此在艺术手法上仅以线描不能满足这种感情的表达,于是带有线的艺术特征的块、面、点便进入了意笔线描体系,构成了一个新的技法和审美领域。

意笔线描是在胸有成竹的基础上爆发式的即兴完成,修养、功力、情绪、感觉集中在短时间内的运笔过程中,终以自如、流畅、简便而内涵丰富的线准确地塑造形象。

意笔线描的重点应放在基本规律的认识与基本技法的训练上,因此必须临摹各种古人名迹,接触各种意笔线描形式,尝试以各种不同形态的线去表现不同的艺术感受。当然,首先重要的是必须进行良好的艺术素质与素养的自我培养,具体地说就是贯穿于技法与规律学习之中的笔性、笔力的训练与养成,以及对笔势、笔趣、笔意的研究与掌握,在经验与功力的深化中,逐渐形成自己完全整的艺术个性。因此作为意笔线描的任务,很重要的就是为这种个性的培养打下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基础。

笔性,犹如一个人的性格与习惯,因此学画之初养成良好的笔性,象一个人从小就注意好品格的培养那么重要。在我接触的不少青年朋友中,有的由于初时有良好的指导,有的虽是自学,但所选学的范本较好,因此,虽谈不上功力如何,但没有养成不好的用笔习惯;而有的则由于缺乏正确指导,盲目性或者说冒险性很大,刚想入门,就已养成一套很坏的用笔习惯,而坏习惯一经养成就很难改。最常见的是,尚未了解中国画的基本规律便过早的追求熟练、流畅、生动,养成了轻飘、粗俗的习性。要改变这种用笔习惯,犹如改造一个顽童,确实要化更大的精力。坏习惯是潜移默化的,妨害着他对新知识的吸取,既影响整体格局,又时时流露于具体用笔过程中,顽固地阻碍着好的笔性的介入。因此往往还不如这方面的空白者,可以脚踏实地从头干起,容易有一个良好的开端。好的笔性必须具有严格、扎实,重视格局的研究与追求,技术发展余地大,应变力强等特点。养成好的笔性是很幸福的事,它影响着一辈子的艺术追求的方向与道路。

笔力是指用笔的功力。具体的讲,它包含着对用笔节奏的控制能力,对用笔形态的掌握能力,对用笔质感的理解能力。笔力的培养主要应注意两个方面:一是对笔的功能的理解,不断深化。二是持之以恒的练习。这就要求平时多想多画。笔力是体现好的笔性的具体用笔能力,笔力与笔性的结合是用笔的关键所在,是能力与修养在笔尖上的反映。没有反复苦练的过程,这种反映便不可能敏捷自如,也容易产生心高手低的状况。集中的笔力训练一般通过意笔线描进行,因为笔笔线描,线完全是暴露的,不允许其他手段去含混与掩盖表现上的弱点,目的明确、集中并且要求严格。另外,还可补助其他训练方法,如书法练习,甚至山水花鸟画的学习,平时还可以多画手笔速写、增多以毛笔作画的实践。



.

同类资讯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2015-2019 【兴艺堂】艺术品交易交流平台(www.chinayis.com)由深圳兴艺堂文化管理有限公司运营
  • ICP备案号:粤ICP备16008953号-2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16-0437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2016)1727-371号 . 计算机软件著作权证:第2167366号 . 页面版权登记号:国作登字-2017-L-00402422
  • 家庭装饰画热销: 山水画牡丹画花鸟画花开富贵鸿运当头、 书法作品热销: 海纳百川厚德载物家和万事兴 ; 操作指南: 兴艺堂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