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谱》读译,学书论第二十三章《五乖五合》作者王根权; 一、原文 又一時而書,有乖有合。合則流媚②,乖則彫疏。略言其由,各有其五。神怡務閑,一合也;感惠徇知,二合也;時和氣潤,三合也;紙墨相發,四 合也;偶然欲書,五合也。心遽體留,一乖也;意違勢屈,二乖也;風燥日炎,三乖也;紙墨不稱,四乖也;情怠手闌,五乖也。 二、注释 有乖有合:书法艺术作品的创作,有一个合时与不合时的问题。“乖”,背离,不宜。“合”,适宜。 流媚:流畅妍美。 彫疏:凋敝疏陋。“彫”通“凋”,衰落凋零。 感惠徇知:自己能够感觉到什么时候是书写情趣较佳的时候。 纸墨相发:对书写所用的纸墨有好的感觉,则能激发书作者的创作书写激情。 遽:惶恐,窘迫。 三、译文 另外,进行书法作品创作的时候,还有一个合时与不合时的问题。 书法作品创作时的心境,直接影响着书法作品创作的效果。心境适宜创作的时候,书作就显得流畅妍美。不适宜创作的时候,书作就表现为凌乱凋敝。总归起来,适宜与不适宜,各有五种情况。心情快乐,事务悠闲,这是第一种适宜进行书法作品创作的时候;自己感觉到创作情趣较佳,这是第二种适宜进行书法作品创作的时候;时令宜人,天气晴朗,不热不冷,不湿不燥,这是第三种适宜进行书法作品创作的时候;遇有好纸良墨,引发起了创作兴趣,这是第四种适宜进行书法作品创作的时候;创作的兴趣和“灵感”偶然来临,这是第五种适宜进行书法艺术作品创作的时候。神不守舍,心不在焉,这是第一种不适宜进行书法作品创作的时候;没有创作情趣,心不情愿而又要勉强去为,这是第二种不适宜进行书法作品创作的时候;天气炎热或寒冷,空气干燥或潮湿,这是第三种不适宜进行书法作品创作的时候;纸墨质量低劣,不能称心如意,影响到了创作情绪,这是第四种不适宜进行书法作品创作的时候;精神疲惫,没有创作心情,懒于动笔,这是第五种不适宜进行书法作品创作的时候。 ...查看更多
《书谱》读译,学书论 第二十二章《书作检验》作者王根权; 一、原文 驗燥濕之殊節,千古依然。體老壯之異時,百齡俄頃。嗟乎,不入其門,詎窺其奧者也! 二、注释 验燥湿之殊节:检验运笔用墨轻重浓淡 的不同度量。“节”,度与量。 体老壮之异时:体会老年与壮年不同时期的情感差异。 俄顷:一会儿。 讵窥其奥者也:怎么能了解其中的奥妙呢!“窥”,发现,了解。 三、译文 品读鉴赏书法艺术作品时,要注意观察用墨干湿浓淡量和度的不同变化,以及书写中运笔用意等不同的变化,从中体验感悟作品中的书法艺术语言。通过对作品中书法艺术语言的感悟体会,进而体验感悟书写者的书写情感和书写意境。 书法艺术作品的品读鉴赏,什么时候都应该是这样的。通过对书法艺术作品中所涵泳的书法艺术语言的感悟,不但可以体验感悟出书作者的书写情感和书写意境,还可以体验感悟出,诸如一位书法家在不同年龄时间段内所创作的书法艺术作品,其书写情感和书写意境上的差异等。 人的一生太短暂了,但艺术的生命是永存的,反映在书法艺术作品中的书写情感以及诸多的书写内容却永远地保留下来了。叹息啊,不进入书法艺术之门,不深入到书法艺术领域的纵深层面,怎么能够知道书法艺术中还有这么多的深奥道理。 ...查看更多
《书谱》读译,学书论第二十一章《书法之旨》作者王根权; 一、原文 然後,凜之以風神,溫之以妍潤,鼓之以枯勁,和之以閒雅。故可達其情性,形其哀樂。 二、注释 凛之:严肃严厉的时候。“凛”,严肃严 厉。 温之:温情柔意的时候。“温”,温情柔意。 妍润:甜美光润。 鼓之:鼓舞振奋的时候。“鼓”,鼓舞振奋。 和之:和蔼愉悦的时候。“和”,和蔼愉悦。 闲雅:闲淡典雅。 达其情性:使其情性表现出来。“达”,使动用法,使…表现出来。 形其哀乐:使其哀乐表现出来。“形”,使动用法,使…表现出来。 三、译文 在了解掌握了各体各法的“形质”和“情性”以后,就可以运用书法艺术中的“情性”,即书法的艺术语言,去表达表现书写者的书写情感。 在进行书法作品创作时,当书写严肃严厉的书写内容的时候,就应该运用具有风度和神采的运笔用意,这样才能将书作者严肃严厉的书写情感和书写意境表达表现出来。 当书写温情柔意的书写内容的时候,就应该运用具有甜美光润的运笔用意,这样才能将书作者温情柔意的书写情感和书写意境表达表现出来。 当书写鼓舞振奋的书写内容的时候,就应该运用力量感强的枯劲笔墨用意,这样才能将书作者鼓舞振奋的书写情感和书写意境表达表现出来。 当书写和蔼愉悦的书写内容的时候,就应该运用闲淡典雅的运笔用意,这样才能将书作者和蔼愉悦的书写情感和书写意境表达表现出来。了解掌握了上述书法艺术语言的运用,在书法作品创作中,就可以运用书法艺术语言去表达表现书作者悲哀与欢乐不同的书写情感和书写意境。 ...查看更多
《书谱》读译书家论第六章《孰愈面墙》作者王根权 一、《孰愈面墙》原文 且立身揚名,事資尊顯。勝母之里,曾參不入。以子敬之豪翰,紹右軍之筆札,雖複粗傳楷則,實恐未克箕裘。況乃假托神仙,恥崇家範。以斯 成學,孰愈面牆! 二、《孰愈面墙》注释 事资尊显:尊敬有社会威望的人,侍奉自己的长辈。“事”,侍奉。“资”,有威望者。“尊”,尊亲。“显”,父辈。 胜母之里,曾参不入:曾参不进入一条名叫“胜母”的巷子。“里”,街坊,里巷。古时五家为邻,五邻为里。“胜母”,巷名。“曾参”,春秋鲁国武城(今山东费县西南)人,字子兴,孔子弟子,以孝顺父母闻名。著有《曾子》十八篇。《淮南子》载:“里名胜母,而曾子不入。盖以名不顺也。”《史记·邹阳传》载:“里名胜母,曾子不入。” 豪翰:毛笔。“豪”通“毫”。这里引申为书法。 绍:继承。 笔札:笔及写字用的木板。这里指书法。 楷则:书法的规范法则。 未克箕裘:还没有掌握专业必需必备的技能。“箕”,竹制的簸箕,也指制箕。“裘”,裘皮制的衣服,也指制裘。语出《礼记·学记》:“良冶之子,必学为裘。良弓之子,必学为箕。”孔颖达疏:“积世善冶之家,其子弟见父兄世业陶铸金铁,使之柔和以补治破器,皆令全好。故此,子弟仍能学为袍裘,补续兽皮,片片相会,以至完全也。……善为弓之家,使干角挠屈调合成其弓。故其子弟亦睹其父兄世业,仍学取柳和软,挠之成箕也。” 假讬神仙:王献之编撰的一个故事,说自己的书艺是神仙传授的。讬,托的异体字。事见王献之《论书表》:“臣二十四,隐林下,有飞鸟左手持纸,右手持笔,惠臣五百七十九字。臣未经一周,形势仿佛。” 家范:家庭教育。 面墙:看着墙壁不看着老师。以此比喻不学习、学不成习。《书·周官》云:“不学墙面”。《孔传》云:“人而不学,其犹正墙面而立。”孔颖达疏:“人而不学,如面墙无所睹见。以此临事,则惟烦乱不能治理。” 三、《书谱》读译书家论第六章《孰愈面墙》译文 况且,处世立身,应该注重自己的声誉,扩大自己的影响。应当尊敬有社会威望的人,侍奉自己的父母长辈才是。孔子的弟子曾参,仅仅只是因为一条巷子的巷名叫做“胜母”,为了恪守孝道,他连那条巷子都不进去。以王献之的笔墨,去继承王羲之的书法,那是远远达不到的。虽说王献之是在学习王羲之的书法,但仅仅只学到了其中的一些大概的规范规则,实际上恐怕还没有掌握王羲之书法艺术中必需必备的基本技法技能。更何况,他假托自己的书艺是由神仙所传授,耻于承认自己的书法是受家庭教育。以这样的学习态度和方法学习书法,怎么能够掌握书法的要旨?简直就和面墙差不了多少。 《书谱》读译书家论第六章《孰愈面墙》作者王根权 ...查看更多
《书谱》读译书家论第七章《羲之教子》作者王根权 一、《羲之教子》原文 後羲之往都,臨行題壁②。子敬密拭除之,輒書易其處,私為不惡。羲之還見,乃歎曰:“吾去時真大醉也!”敬乃內慚。是知,逸少之比锺、 張,則專博斯別。子敬之不及逸少,無或疑焉。 二、《羲之教子》注释 往都:去往京城。“都”,京城。 题壁:在墙壁上书写。 密拭除之:私下悄悄涂拭去掉原来墨迹。“密”,私下。 书易:用自己的书写替换原来的书写。 私为不恶:自己认为不错。“私”,自己。“不恶”,好,不错。 敬乃内惭:子敬从内心深处感到惭愧。“内”,内心。“惭”,羞愧。事见唐.李嗣真《书后品》:“又曾书壁而去,子敬密拭之,而更别题。右军还,观之曰:‘吾去时真大醉’。子敬乃心服之矣。” 专博斯别:专工与博涉的区别。 三、《羲之教子》译文 还有一件事很能说明问题。有一次,王羲之要往都城去办事,临行前在墙壁上题写。王羲之走后,王献之私下里将王羲之的墨迹涂掉,自己照原来的内容和形式重新再写上去,自我感觉写得很好。王羲之从都城回到家后,看到了墙壁上题写的字,沉思良久,只叹息地说了一句话:“看来我走的时候真的是喝醉了酒!”听了这句话之后,王献之从内心深处感到了羞愧。由是可知,王羲之和钟繇、张芝相比,只存在一个“专工”与“博涉”的区别,而王献之不及王羲之是肯定的,没有什么可以值得怀疑的。 《书谱》读译书家论第七章《羲之教子》作者王根权 ...查看更多
《书谱》读译书家论第三章《质以代兴》作者王根权 一、《质以代兴》原文 評者云:“彼之四賢,古今特絕。而今不逮古,古質而今妍。”夫質以代興,妍因俗易。雖書契之作,適以記言。而淳醨一遷,質文三變,馳騖 沿革,物理常然。貴能古不乖時,今不同弊。所謂“文質彬彬,然後君子。”何必易雕宮於穴處⒀,反玉輅於椎輪者乎! 二、《质以代兴》注释 评者:书法评论者。 四贤:指上文中所提到的钟繇、张芝、王羲之、王献之四位书法名家。对于这四位书法名家,以往的书评家已经有了一个基本的定位。逮:及,达到。 古质而今妍:“质”,质朴。“妍”,妍美。虞和《论书表》云:“夫古质而今妍,数之常也。媛而薄质,人之情也。” 书契:书为写,契为刻。《易·系辞下》载:“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书契”,即文字。 淳醨:“淳”,通“醇”。酒味厚者为醇,酒味薄者为醨。《旧唐书·文苑传序》载:“世代有文质,风俗有淳醨,学识有浅深,才性有工拙。” 质文三变:质和文都在不断地变化着。“质”,内容。“文”,形式。“三变”,多变。 驰骛沿革:“驰骛”,奔走。屈原《离骚》句:“忽驰骛以追逐兮,非余心之所急。”“沿革”,沿袭,变革。指事物的发展变化,继承沿革。 物理:事物发展变化的常理。 乖:违背,背离。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语出《论语·雍也》:“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何晏集引包咸曰:“彬彬,文质相半之貌。” 雕宮:华美的宫殿。 穴处:原始人居住的洞穴。 玉辂:镶有玉石的宝车。 椎轮: 没有辐条的圆木轮子。 三、《质以代兴》译文 以往的一些书评家说:钟繇、张芝、王羲之、王献之四位书法大家,是从古到今,书家中书法艺术水平最高的书法家。然而,今人的书法却达不到古人的水平。古人的书作质朴,今人的书作妍媚。以往书评家的这一评论是有问题的。书法的“质”是随时代的不同而不同的,书法的“妍”也是随世俗的改变而改变的。虽然说文字是以实用为目的,用以记录语言和事情的。但是,其“质”和“文”也都是在变化的。“质”“文”的变化,如同醇和醨一样,就是一个量和度的问题。用以记言叙事的文字是随着记叙内容的不同而变化的。社会在发展,事物在变化,这是最为普遍的道理。学习前人要吸收其精华,扬弃其糟粕,以求继承发展。有的书法人不明白这个道理,学习前人的时候不加分析,什么东西都学,甚至将前人的糟粕当成了精华在那里继承发扬。这是学书人中的一种流弊,希望学书人不要去犯那样的错误。《论语》云:“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说的就是“文”和“质”的统一谐调关系。在书法艺术中,书写形式一定要与书写内容谐调统一。只有那样,才能创作出好的书法作品。书法中的“文”要随“质”的变化而变化,“质”变“文”不变,那就不谐调了。以往书评家“今不逮古”的论调是错误的。社会发展到了今天,为什么放着华美的房子不住,去住原始人的洞穴。放着舒适的车子不坐,返回头再去乘坐最原始的没有辐条的圆木轮子车子。那又是何必呢! 《书谱》读译书家论第三章《质以代兴》作者王根权 ...查看更多
《书谱》读译王根权学书论第九章《《书法之美》 一、原文 觀夫懸針垂露①之異,奔雷墜石②之奇。鴻飛獸駭③之資,鸞舞蛇驚④之態,絕岸頹峰⑤之勢,臨危據槁⑥之形。或重若崩雲⑦,或輕如蟬翼。導之則泉注⑧, 頓之則山安⑨。纖纖乎⑩似初月之出天崖,落落乎⑪猶眾星之列河漢。同自然之妙有,非力運⑫之能成。信可謂智巧兼優,心手雙暢,翰不虛動,下必有由。 二、注释 ①悬针垂露:书法中竖笔画的两种不同书写形式。竖画运笔下端出锋,其峰如针之悬空,称之为“悬针竖”。竖画运笔下端不出锋,回锋收笔,其画如露之垂象,叫做“垂露竖”。 ②奔雷坠石:形容书写中笔画的具体形态和情态。“奔雷”,打雷闪电。形容运笔中笔力的突然暴发疾速划过。“坠石”,石头从空中掉下来。形容点的造形如石头下落之势。 ③鸿飞兽骇:形容有的笔画的形态情态像翱翔在天空中的鸿皓,有的又像野兽受惊后在原野里狂奔。 ④鵉舞蛇惊:形容有的笔画的形态情态像鵉在空中起舞,有的又像蛇受到惊吓在草中疾行。 ⑤绝岸颓峰:形容有的笔画的形态情态像陡峭的海岸和崩塌的山峰。 ⑥临危据槁:形容有的笔画的形态情态像人临深渊时靠着枯木那样的神情。“据”,靠着。“槁”,枯木。 ⑦崩云:裂崩翻滚的云团。 ⑧導之則泉注:形容书写时的运笔像泉水一样涌动。“导”,运笔中的起笔。“泉注”,泉水涌动。 ⑨顿之則山安:顿笔像山一样安稳。 ⑩纤纤乎:细长柔美。 落落乎:潇洒自然。 力运:人为的运作。 三、译文 我感悟到了书法艺术中的悬针和垂露两种竖画书写形式和运笔用意的不同,其它各种点画的书写形式和运笔用意也都如此。其中有的像打雷闪电般疾速划过,有的又像石头从空中下落一样流畅有力。有的像鸿皓在天空中翱翔,有的又像野兽惊骇后在原野里狂奔。有的像鸾在蓝天起舞,有的又像蛇受惊后在草丛中疾行。有的有断崖颓峰般的气势。有的像人临深渊时靠着一棵枯木那样的神情。等等。在用墨方面,墨重处如裂崩滚翻的浓云,墨轻时又如舒展的蝉翼般明透。在运笔方面,行笔时如泉水一般在涌动,顿笔时又像山一样安稳。在书作的布局谋篇上,一幅好的书法作品,犹如一幅美的图画。清丽者如新月出现在天空一样秀美,壮观者又象群星列于银河般宏伟。一副上乘的书法作品,无论是点画的书写、结字造形、布局谋篇,以及书作者书写情感和书写意境的表现反映,要做到自然巧妙,不能做作强为。如同自然界中的事物一样,自身就具有神奇感和自然美。给人的感觉应该是天工之造化,而看不出是人为的运作。我相信书法家的智慧与技巧,书自心发,手随心动,不轻意下笔,每一点画的书写运笔,都有其用意和缘由。 ...查看更多
《书谱》读译学书论第十章《求其妍妙》 一、原文 一畫之間,變起伏於峰杪①。一點之內,殊衄挫②於豪芒③。況云,積其點畫,乃成其字。曾不傍窺尺櫝④,俯習寸陰⑤。引班超⑥以為辭,援項藉⑦而自滿。任筆為體 ⑧,聚墨成形⑨。心昏擬效之方⑩,手迷揮運⑪之理。求其妍妙,不亦謬哉! 二、注释 ①峰杪:毛笔的笔尖。“峰”,通“锋”。“杪”,树枝的细梢。 ②衄挫:淹留时变换笔锋的走势方向,且笔锋变换过程中有所停顿。 ③豪芒:笔锋。“豪”,通“毫”。 ④傍窥尺椟:即读帖临帖。“椟”,通“牍”。“尺牍”,书作。“傍”,贴近,这里指临帖。“窥”,看,这里指读帖。 ⑤俯习寸阴:抓紧片刻时间学习。“俯”,俯下身子,学习的姿势。 ⑥班超:字仲生( 33年—103年),东汉名将,扶风安陵人(今陕西咸阳东北)。班彪子,班固弟。父卒,家贫,为官府抄书以养母。明帝永平十六年,率三十六人出使西域,凡三十一年。官至西域都户,封定远侯。 ⑦项藉:项羽(前232年—202年),下相(今江苏宿迁)人。楚国名将项燕之孙,秦末起义军领袖,自封霸王,人称西楚霸王。 ⑧任笔为体:掌控不住毛笔,用笔无笔法,笔走成啥样就是啥样。 ⑨聚墨成形:掌控不了用墨,用墨无墨法,墨涂成啥样就是啥样。 ⑩拟效之方:模拟仿效,此指临摹。 ⑪挥运:运笔。 三、译文 书法作品中每一画的书写,其运笔过程中,笔的锋杪都要有起伏的变化。每一点的书写,其间也应该体现毫端的衄挫。何况,每一个字都是由点画组成的。每一点画的运笔都有丰富的变化、丰富的内涵、丰富的书法艺术语言元素。那么,由多个点画组成的单字,其变化就更丰富了,内涵也就更丰富了,书法艺术语言也就更加丰富多彩了。如果不是抓紧时间、投入时间、充分利用时间,研习别人的书作,认真读帖临帖,并加以感悟吸取。而据班超那句 “安能久事笔砚”的牢骚话,失去练习书法的信心。或者援引项羽所说的“书,但记姓名而已”,降低学书的标准。既不讲究笔法,也不讲究墨法。不假思索考虑,任意涂抹,将字写成什么样子就是什么样子。不懂得、不掌握临摹的方法,一味地去临摹。不懂得、不掌握运笔的道理,一味地在那里书写。如此学习书法,企望成为一位书法家,求得书作的妍妙,岂不是很荒唐可笑吗! ...查看更多
"孙过庭:中国书法史上伟大的书法理论家、书法家" 《〈书谱〉品评》一百讲第一讲作者:王根权 孙过庭,字虔礼,吴郡(今江苏苏州一带)人。其生平事迹,正史没有记载,仅有陈子昂《率府 录事孙君墓志铭》和《祭率府孙录事文》等少量文字。 从现存有限的文字史料和孙过庭留世的墨迹及历代书评家对其的评论中,能够粗略地看出三点: 第一,孙过庭其人,生性耿直,才思敏捷,善于文辞,精于翰墨。 第二,书史上对其褒贬不一,褒多于贬。 第三,褒者出于公心,贬者泄于私愤。 从书评家对孙过庭及其《书谱》的诸多评论中,能够清楚地看出两个问题: 第一,无论是褒还是贬,都没有准确地把握且客观公正地评判我国书法史上少有而难得的这位书法大家和书法理论大家。 第二,孙过庭留给后世宝贵而丰富的书法艺术思想理论,没有得到后世的重视和珍惜,这在中国书法史上实在是一件莫大的憾事。 综上,今天研究孙过庭及其《书谱》,解读孙过庭及其《书谱》,客观公正地评判品评孙过庭及其《书谱》,虽然晚了许多,但终归是在做书法人应该做的一件事情。 孙过庭是我国书法史上一位不可多得的书法艺术大家,留世之作《书谱》,文墨俱佳,弥为珍贵,属中国书法艺术思想理论宝库中少有而难得之“宝贝”。《书谱》堪称“书史之离骚,书家之绝唱。”其翰墨及所论述的书法艺术思想理论,自有唐以来,一直引领着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影响波及海内外。 孙过庭的书法艺术造诣很高,《书谱》墨迹被历代学书人视为草书之楷模和范本,凡学草书者没有不知者,无有不学者, 信可谓开卷有益。论书者,无有不研习者。浅至者,少受益。深究者,多受益。 孙过庭的书法艺术思想理论博大精深,在当时是超前的,于今日亦不落后。书史上诸多的书法艺术思想理论,多限于运笔用墨等技法技巧的阐释。孙过庭的书法艺术思想理论,旨在用意。即“达其情性,形其哀乐”。孙过庭力主在用意的前提下,运笔用墨。通过运笔用墨体现用意,表达表现书写者的书写情感和书写意境。这是孙过庭对中国书法艺术思想理论的最大贡献,也是以往书法艺术思想理论之最大缺憾。据此,有充分的理由下这样的定论:孙过庭是中国书法艺术思想理论伟大的构建者。 研究孙过庭及其《书谱》,解读品评孙过庭及其《书谱》,目的在于客观公正地评价这位书法家,深刻地理解他的书法艺术思想理论,充分地肯定其在中国书法史上的地位和作用。继而很好地、全面地继承和发展这一丰富而宝贵的书法艺术遗产,进一步发扬他的书法艺术思想理论。将其先进的、科学的书法艺术思想理论引入书法艺术实践之中,指导书法艺术实践,提高书法艺术创作能力。同时,提高书法艺术的鉴赏能力水平,有力地推动中国书法艺术事业向前发展。 当代书评家刘锡山在《论草书》中说:“草书在书法艺术中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草书是中国书法艺术的皇冠,狂草则是这个皇冠上的明珠。”研究品评孙过庭及其《书谱》,很自然地就将着眼点放在了孙过庭在草书的发展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和巨大贡献。 回顾中国书法发展史,草书的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为形成期,起于秦,终于东汉末。草书从实用中产生,因实用而成体,基本作用和目的就是实用。这一时期的标志是,草书从隶书中脱离出来,成为一种独立的、定格的书体。草书的集大成者首推张芝。 第二个时期为发展期,起于晋,终于唐。这一时期的草书开始了从实用向艺术的转型过渡,其标志就是孙过庭《书谱》的问世。“达情表意”是书法艺术的创作目的,草书最善于“达情表意”,最便于“达情表意”。《书谱》中所提出的“达其情性,形其哀乐”这一书法艺术思想理论,促使了转型期的加快和加速。毫无疑问,孙过庭当为这一时期的首席代表。 第三个时期为成熟期,起于唐,止于当代。这一时期草书的实用作用进一步减退,到了当代实用性几乎没有了,变成了一种完全的艺术。其标志就是“达情表意”这一书法艺术思想理论的明确。“达情表意”,书法艺术思想理论的明确,将草书推向了一个新的巅峰。在这一书法艺术思想理论的指导下,“达其情性,形其哀乐”,那种自发抒情意识变成了自觉抒发情感的意识和行为。这表明,草书作为一种书法艺术,已完全步入了成熟。 尊张芝为“草圣”,历代书家们的看法和意见是一致的,没有分歧,张芝这个“草圣”众望所归,是服众的。对书法家的定位,其争论向来激烈之极。为什么张芝能服众呢?分析起来原因有三条:一是变章草为今草;二是其草书确实写得很好,别人服气;三是其习书的刻苦执着精神感人。三个原因中第一条是硬条件,别人没法去争,也无法去谤,所以“草圣”的位子也就稳了。后世书家与张芝的争比,只能在第二条和第三条上。张芝有第一条作基础,其后两条虽有争比,却无法改变其“草圣”之尊位。 论说书法,王羲之是必须提到的一位大家,其在书坛的影响太大了。一篇《兰亭序》,一举成名天下知。唐太宗钦点御批,把“书圣”这把交椅赐给了王羲之。王羲之坐上这把交椅后,后世书坛敬拜至今。王羲之以行书显名,其草书写的也非常好。王羲之以其“书圣”的权威,高超的书艺,影响着后世书法的发展。其对草书的传承发扬光大,起到了非同寻常的作用。 唐代是中国书法发展的第二个鼎盛时期,草书在这一时期得到了长足发展。开始从“赴急实用”向“达情表意”这一艺术方向转变。在这一转型时期,孙过庭起到了引领时代书法发展的作用。在中国草书发展史上,孙过庭功不可没,当为中流砥柱,具有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作用。 这一时期有两位书家是必须提及的,一位是张旭,一位是怀素,世称“颠张狂素”。“颠张”是说张旭好饮酒,经常狂饮大醉,呼叫狂走,然后挥笔作书。有时甚至有些疯颠,竟“以头濡墨而书”。怀素亦好酒,尝一日九醉,人谓“醉僧”。作书时也喜欢狂呼乱叫,其《自叙帖》中有这样一首诗可以说明:“粉壁长廊数十间,兴来小豁胸中气。忽然绝叫三两声,满壁纵横千万字。”两个人的草书写的都很好,对后世的影响很大。这里需要指出,作为一个书法家,应该是心胸坦荡,志气平和,两个人的修养都还达不到这一点。喝酒可以认为是习好,作书狂叫又是为何?应该说两个人生理上都没有问题,精神是正常的。只有一种合情理的解释,也是最为体面的解释。胸中的垒块,心中的情结,仅凭手中的笔是难以言尽的,或者说还远不能排遣,只好凭借狂叫发泄。狂叫之余的情感应该是留滞于笔的,这就使得他们的书作中饱含了情感、抒发了情感。 张旭、怀素与孙过庭虽然属于同一时代的人,但都晚于孙过庭。那个时代,信息不像现在传递这么快。第一种情况,也许他们压根就没有见过孙过庭的《书谱》。如果说这种情况属实,那么,就应该解释为他们具备了这一时期书法艺术创作的思想意识,他们的书法艺术创作意识与孙过庭书法艺术创作思想理论相暗合。第二种情况,他们见到了《书谱》,且熟读了《书谱》。他们受到了孙过庭书法艺术思想理论的影响和启迪,接受了孙过庭书法艺术思想理论的指导。孙过庭的《书谱》在唐代流传很广,已经传往海外。张旭和怀素都有游寻名家的经历,看到孙过庭的《书谱》,学习孙过庭的《书谱》,具有必然性。故此,无论他们读没读过《书谱》,是否以孙过庭《书谱》理论为指导,事实上他们的书作都有意识地在抒发情感。当然,其中不乏有太多的文学渲染。但是,也正是这些文学渲染。使但是,得他们的书名能够旷世。 张旭和怀素与孙过庭相比应该是学生辈,且并未完全学成。但在后世书法家的影响中,张旭和怀素的影响却要比孙过庭的影响大。这是为什么呢?这一事实又说明了一个什么问题呢?说明后世书法人没有读懂孙过庭,没有读懂《书谱》,没有真正认识书法艺术。后世书法人只重视书法艺术的外在表象,而忽视了书法艺术的内在实质。做一个比喻,就好象小孩子看电影。在他们头脑中留下深刻影响的,不是电影中的主角,而是电影中的配角,如特务和坏蛋。因为特务和坏蛋剧情简单,表演滑稽,与小孩子的认识能力接近。他们好懂,所以能留下深刻影响。那些主角剧情复杂,思想内容深刻,离小孩子的认识能力远了许多。他们看不懂,所以记忆就不深。孙过庭于书法艺术方面的造诣很深,尤其是其书法艺术思想理论著作《书谱》,大多数书法家读不懂。口头上都说孙过庭的《书谱》很好,很重要,而实践中视其为“天书”。故此,孙过庭及其《书谱》,未能引起后世书法人的普遍重视,对学书人的影响不深。张旭、怀素书写表演滑稽,便于文学渲染,学书人好懂。故此,许多书法人效仿,学书人对其影响也就深。 孙过庭的草书艺术水平是相当高的,遗憾的是,由于历史的原因,孙过庭留至今日的书作太少了,所能见到的仅其《书谱》等少数墨迹。就《书谱》墨迹而言,又是其多次抄写中的一稿。有理由相信,孙过庭的草书艺术水平应该比其《书谱》墨迹的水平要高。因为《书谱》是一部书法艺术理论著作和书法教材讲义,它的写作目的在于说理,在于书法教学,书法艺术表现是其次。尽管如此,其书法艺术语言和艺术手法在其中的表现和反映也很明显突出,堪为后世草书之楷模。 宋高宗谓孙过庭《书谱》:“此谱妙备草法”。米芾《书史》中称:“孙过庭草书《书谱》甚有右军法,作字落脚近前而直,……凡唐草得二王法,无出其右。”清代孙承泽在《庚子销夏记》中评:“唐初诸人无不摹右军,然皆有蹊径可寻,独孙虔礼之《书谱》,天真潇洒,掉臂独行,无意求合而无不宛合。此有唐第一妙腕。”这些仅仅是就孙过庭的草书而言的,并未涉及到孙过庭的书法艺术思想理论。 《书谱》中所提出的“达其情性,形其哀乐”,是书法艺术创作的目的,是书法艺术的创作灵魂,也是孙过庭书法艺术思想理论的精髓和核心。孙过庭的书法艺术思想理论,应该说是时代的产物,是众多书法家长期努力奋斗的结果。但孙过庭将其升华了,并将其明确地提出来了,所以说孙过庭这个人很了不起。正是他的这一书法艺术思想理论,将中国书法艺术向前大大地推进了一步,促使了草书从实用向艺术的过渡。据此,有足够且充分的理由肯定:孙过庭是我国书法史上一位杰出的书法家,一位伟大的书法理论家。 应该指出的是,孙过庭作为一位伟大的书法理论家,站在了书法艺术历史发展前沿,提出了一系列书法艺术思想理论。但受其时代及文体的限制,其《书谱》作为书法艺术思想理论却有还不够具体,不够细致,不具有说理的充分性和透彻性。这就影响了《书谱》对中国书法艺术实践的指导作用,未能引起当时以及后世书家们的普遍重视,致使相当多的书法人对《书谱》不能全面准确理解,甚或遭到一些人的鄙视,这也影响了《书谱》的推广普及。 ...查看更多
了解书法的四大基本内容,书法的内容多如牛毛、浩似烟海。 学习书法学什么?怎么学?从什么地方着手?这些问题无论是对于一个初学书法的人,还是对于一个已经具备了一定书法基础的人,都是值得思考的问题。这 些问题不搞清楚,学习书法时很容易“偏玩所乖”。沉溺于某一部分内容,而不去涉猎书法的其它内容,被困扰在书法的烟云雾海之中的某一个角落而不能自拔。犹如孙过庭《书谱》所言,“逐令学者茫然,莫知领要。徒见成功之美,不悟所致之由。” 书法的内容浩如烟海,透过云雾般的现象,梳理纷乱的头绪,将其加以归类,共有四大基本内容:点画基本功、结字造形、布局谋篇、达情表意。 点化基本功的最高要求是:笔笔到位,功力特别扎实。孙过庭《书谱》云: “一画之间,变起伏于峰杪。一点之内,殊衄挫于毫芒。” “峰”笔误,应为“锋”。“豪”,笔误,当作“毫”。“殊”,不同。“衄挫”,淹留时变换笔锋的走势方向,且笔锋变换过程中有所停顿。这句话的意思是:书法作品中的每一画的书写,其运笔过程中笔的锋杪都要有起伏的变化;每一点的书写,其间也应该体现毫端的衄挫。 结字造型的最高要求是:完美且有创意。结字的练习,应从《欧阳询结字三十六法》入手。待掌握了结字的基本法则后,再学习孙过庭《书谱》的“运笔论”一篇。通过“执、使、转、用”四种基本运笔方法的变化,即可求得结字的创意。 布局谋篇的最高要求是:“巧思妙布。”布局谋篇就是人们经常说的章法。关于章法以往的绝大多数书法理论著作中均没有将其叙说清楚,唯独只有孙过庭的《书谱》将其叙说得清楚明白。《书谱》“授书论”一篇中的第四十三章专门讲的就是章法的问题。章法问题非二三言可以说清,须得专门讲。建议学书者阅读孙过庭《书谱》。 达情表意也叫意境。达情表意的最高要求是:能充分表现书写情感和书写意境。这就是书家们常说的:“书之妙道,神采为上。”书写意境体现的是书法家的学养与书养。达情表意的最基本要求是“书写内容与书写形式的统一”,即书写不同的书写内容时要用不同的笔墨用意去书写。 书法四大基本内容中的前两部分内容,是书法的基础部分,后两部分则是书法的提升部分。掌握了前两部分内容便可将字写美写漂亮,掌握了后两部分即可向书法艺术的高深层次迈进。按照书法四大基本内容的脉络,就能从纷乱的书法学习内容中理出学书的头绪步骤,从点画的一笔一式练起,循序渐进,学习和 掌握书法这门艺术也就不是什么难事。 作者:王根权 ...查看更多
王根权的三个中国梦和对中国书法艺术的两大贡献; 王根权的三个中国梦:一、推动《中国书法评判标准》成为‘国标’;二:创建一所中国书法学院;三、促成‘中华民族和平统一纪念日’的确立”。 王根权 对中国书法艺术的两大贡献: 1、建立了中国书法艺术内容的科学理论体系; 2、建立了中国书法艺术的科学评判评估体系。 这两大贡献是中国书法理论史上绕不开的两座高峰!将永驻中国书法史册。 ...查看更多
书法家的护身符:一个书法家要在书法圈乃至社会中有自己的一席立足之地,凭什么呢?一凭自己的书法艺术能力水平,简称书艺。二凭自己在书法圈乃至社会的影响力,简称书名。这两样东西:书艺书名,就是一个书法家的护 身符。这两件法宝对书法家太重要了,缺一不可。要有自己的护身符,保护好自己的护身符是书法家的终生工作。书法家如何才能有自己的护身符?两点:一修练提高自己的书艺,二广泛交流宣传扩大自己的影响力! 书法是用来看的,为什么要加上去听去看呢?我觉得加得好,因为这是西安啊,十三朝古都,汉文化政治最鼎盛的中心,没有一个地方有这样厚重的历史,北京也没有。只有西安,唯有西安,那么多人在学书练书写书,这是我们唯一的西安。 目之所见,耳之所听,口之所言,心之所想,皆无不可,这是整个一个书法家书法爱好者的群体,这是国内目前其他任何一座城市或者区域所不能比拟的。即使那些城市里住着几个高人或者名家,都不具有西安的整体优势和水平。 成立中国书法评判委员会,对书法作品量化评判,这是中国书法史上的一个大事件。我们是在做历代书法人想做而未能做到的一件事情,意义伟大。既使我们失败了,也是青史畄名。更何况,我们胜劵在握!望大家积极参与! 附王根权书法作品《静心逸性》《天道酬勤》《耕读传家》,尺寸四尺斗方。请欣赏 ...查看更多
行书书法作品《录毛译东沁园春.长沙》,尺寸小八尺98x240cm。附好友点评:"中国书法学院 ,毛主席写的词,大有秋寒心不寒,之所以主席有远大理想抱负,才有了共产党得天下的终局。我们今天的幸 福生活,应该说是毛主席一生的理想伟大实现,他用诗词写出了人生,也做出了无愧于人民的终身。希望王院长的理想也像毛主席那样,不畏秋寒,勇于拼搏,把书法大业推向高峰,真正实现,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的伟大理想。为你点赞"(书谱品评25群姬长华) ...查看更多
第七讲《孙过庭职业辨析》-《〈书谱〉品评》王根权著 关于孙过庭的生平,目前唯一可据的资料就是陈子昂的《率府录事孙君墓志铭》和《祭率府孙录事文》两文,史料虽少了点,但其中的记述却最为可信,也最为详实。 因两文是用古文写的,又是古文中的诔文类,要从两诔文中剥离出孙过庭的生平职业,还真需要一番辨析才行。 《率府录事孙君墓志铭》中写道:“幼尚孝悌,不及学文。长而闻道,不及从事禄。值凶孽之灾,四十见君。遭谗慝之议。”这段铭文对孙过庭的少年、青年、中年时期在干什么说得很清楚,人们也看得明白。其中“幼尚孝悌,不及学文”,说的是孙过庭少年时期企学。“长而闻道,不及从事禄”,说的是孙过庭青年时期企官。“值凶孽之灾,四十见君”,说的是孙过庭中年时期为官。“遭谗慝之议”,说的是孙过庭壮年丢官。孙过庭丢了官以后干什么?后边的铭文中说的就不像这段铭文那样直接明白了。 孙过庭离官后干什么?靠什么维持生计?也就是说,他在从事什么职业?虽然有关孙过庭生平资料中对这一问题没有明说,但是有关这个问题的话语却非常多,可以说《率府录事孙君墓志铭》和《祭率府孙录事文》两文的中心内容都是在围绕着这一问题展开的。可以认为,陈子昂对孙过庭的少年、青年、中年时期的叙说,就是为叙说孙过庭“遭谗慝之议”以后所做的铺垫,其目的在于重点叙说孙过庭离官后在书法艺术方面所做出的突出贡献和成就。 既然是重点叙说,为什么不直截了当地说,孙过庭是干什么的?以什么为业?这又是为何呢?原因很简单,不是陈子昂不直截了当,而是时间抹去了陈子昂行文的背景。试想,一千多年前的陈子昂,人家目睹了孙过庭,知道孙过庭在干什么,以什么为职业。这些在陈子昂看来,那是大家都知道的事,绝对不会搞错的事,故此也就无须再敲明叫响说了,重点叙说他的书法艺术和他的书法艺术思想理论就行了,这才留给了今天诸多的不明白。今天看起来不明白的事情,当年在陈子昂看来,那事太明白了,明白的不能再明白了,明白到了不需要再说的程度。现在所遇到的问题是,那个时候的陈子昂人家可以不明说明写,今天研究孙过庭的人,就不能不说明道白。因为弄清这一问题对于了解有唐这位书法理论家和书法家是非常有用且非常必要的。 历史经常会开这样的玩笑,当年的常识,千百年后就成了谜团。正是因为陈子昂当年的明白未明说,这才留给了今天一个研究课题。历史开了一个玩笑,凝结了一个谜团,今天就不得不老老实实去解开这个谜团。如何解开这个谜团呢?其实这个谜团并不难解,只要对现有所掌握的资料进行一番梳理辨析,谜团便会云开雾散。 引辨一:“独考性命之理” 陈子昂为孙过庭所作墓志铭里有这样一段话:“养心恬然,不染物累。独考性命之理,庶几天人之际。将其老有所述,死且不朽。宠荣之事,于我何有哉!”这段话已将孙过庭的职业说的明明白白。 1、“养心恬然” 孙过庭以什么养心呢?什么事情又能养心呢?当然不会是养花种草垂钓对栾诸类赋闲之事,因为铭文中对此类事情只字未提,故此不可能是这些事情。铭文中从前到后都是围绕着孙过庭书法艺术诸事说的,据此完全有理由得出一个肯定的结论:孙过庭当以书法“养心”,而且养的很“恬然”。“养心恬然”,说明孙过庭对自己的职业很满意。 2、“不染物累” “物”,物质,物质方面的需求与欲望。“不染物累”,乐于清贫,不追求物质享受。人的追求总体说来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物质上的追求,一类则是精神上的追求。人的一生中不可能没追求,孙过庭既然对物质方面没有追求,那么他对精神方面必然有所追求。孙过庭对物质和物质方面的需求持有着一个什么样的态度呢?第一,“不染”,可以说没有特殊需求;第二,“不累”,不为物质操心费神,没有欲望,也不受其累。 “不染物累”, 说明孙过庭不追求物质条件的享受,而重于追求精神上的享受。书法艺术属于精神范畴,孙过庭追求的是书法艺术上的精神享受。说明孙过庭将一门心思全都用到了书法艺术上,说明孙过庭对自己的职业情有独钟。 3、“独考性命之理,庶几天人之际” “性命之理”和“天人之际”说的是什么呢?“独考”,就是单一或专一考察。“性命”,这里不是单指人的生命或动植物类生命,而指的是事物的发展运动变化。“性命之理”,即事物发展运动变化的规律。“天”,指的是客观世界。“人”,指的是人的主观认识。“庶几”,表示在上述情况下才能避免某种后果或实现某种希望。“天人之际”,客观世界和主观认识的结合,这里指的是书法艺术中书写情感的产生与书写意境的形成。“独考性命之理,庶几天人之际”,是孙过庭《书谱》一书创作的出发点,《书谱》一书就是在这一出发点主导之下完成的。孙过庭《书谱》中所说的“博究始终之理”,就是陈子昂此处所说的“独考性命之理”。“独考性命之理,庶几天人之际”,这句话的意思是:在历史上的诸多书法家中,只有孙过庭将世间万物产生形成发展变化的普遍规律用于书法艺术之中,从而感悟出了书法艺术中诸多书写元素、书写情感、书写意境的产生形成及其发展变化规律。“独考”和“庶几”又进一步说明,孙过庭是以书法为专一职业,孙过庭是一位职业书法家。 4、“老有所述” “所述”指的是什么呢?指的是孙过庭的书法艺术理论研究成果,即中国书法艺术思想理论巨著《书谱》。“老”说明了什么呢?说明孙过庭为中国书法艺术思想理论研究投入了大量的时间,投入了大量的心血,说明孙过庭的书法艺术思想理论研究成果取得的艰难,说明孙过庭是一位有成就的职业书法家。 5、“宠荣之事,于我何有哉!” 什么是“宠荣之事”呢?所谓“宠荣之事”就是仕途上的事情。自从免官后,对于仕途上的事情孙过庭已经不考虑了,仕途与孙过庭已经没有关系了。仕途关乎宠荣,仕途上的事情吸引力太大了,没当官的想当官,当上官的不想失官,希望当更大的官。有些人既就是不当官,或已经不当官了,对于仕途上的事情仍然很关心,仍然放不下心。尤其是那些当官还没过足瘾被免去官的人更是这样。仕途在他们的脑海中是挥不去、抹不掉的,仕途已经成了他们的精神支柱和精神需求了。像孙过庭那样,能将仕途看的开放的下的人是很少的。孙过庭不考虑仕途的事了,仕途与孙过庭没关系了,说明孙过庭全身心地投入到了书法艺术之中了。 引辨二:“忽中年而颠沛” 陈子昂《祭率府孙录事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忽中年而颠沛”。孙过庭过的是一种什么样的“颠沛”生活呢?没有人领导和管束,没有固定的工作地点和时间,没有基本月薪收入保底的自由职业。以书会友,应邀授书,应请赠书,随主施书。什么地方有人邀请,他便前往,或是讲学教授书法,或是写字赚取一些润笔费。主人有安排则客随主便,可能就住下了。主人无安排时,活动结束便回客舍。陈子昂祭文中所说的“颠沛”就是这样一种生活。这样的“颠沛”生活正好说明,孙过庭是一个自由职业者,孙过庭所从事的就是书法职业。 引辨三:“此妙未极,中道而息” 陈子昂为孙过庭所写祭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岂图此妙未极,中道而息。怀众宝而未摅,永幽泉而掩魄”。文中的“中道而息”,不是说孙过庭的书法职业只干了一段时间就不干了,而是说孙过庭在这一职业上要干的事情还没有干完,他的生命就停止了。“此妙”,所指的就是孙过庭的书法艺术技能和他所研究的书法艺术思想理论。“众宝”,指的是孙过庭的书法艺术技能和书法艺术思想理论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与成果。“未极”与“未摅”,说的是孙过庭的书法艺术技能和他所研究的书法艺术思想理论还没有达到极致,还有继续发挥发掘的余地和潜力。“永幽泉而掩魄”说的是什么?说的是孙过庭的逝世。“未极”与“未摅”说明了什么?说明孙过庭对自己的书法职业从一而终。 引辨四:“志竟不遂,遇暴疾卒于洛阳植业里之客舍” 祭文中有句:“志竟不遂,遇暴疾卒于洛阳植业里之客舍。”“志”,是孙过庭为自己所立下的志向和目标。孙过庭为自己立下了一个什么样的志向和目标呢?为中国的书法艺术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孙过庭为什么要长期住在客舍?住在客舍干什么?答案只有一个,孙过庭的职业是研究书法、教授书法、卖字赚润格。长期住客舍是职业的需要,住客舍的好处是可以广泛地会晤书友,接待来访者,可以方便众多的求书者和学书者登门造访。客舍就是孙过庭教授学生学习书法的场所,也是孙过庭书法艺术对外宣传联系的窗口。孙过庭长期住在客舍的影子在现今社会中仍然可以见到,今天好些书画家不也是在大饭店里长期设有工作室吗?“遇暴疾卒于洛阳植业里之客舍”告诉人们,孙过庭所从事的职业是一自由职业,这个职业的最大特点就是“颠沛”,这个职业的特点决定了这个职业需要长年住客舍,从事这个职业者必须过着以客舍为家的生活。同时也说明孙过庭是以书法为其职业,说明孙过庭以身殉职,是在自己的工作室死去的,他为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鞠躬尽瘁,奉献出了自己的一生。 通过以上辨析,可以清楚地看到并肯定地说:孙过庭是中国书法史上一位难得而少有的职业书法家、书法理论家。中国书法史上著名的书法家很多,绝大多数书法家都不是职业书法家,而是兼职书法家,所兼之职多是官僚,其书名的获得多与其官位相关。孙过庭是一位职业书法家,其书名的获得靠的是他的书法艺术技艺和他的书法艺术思想理论建树。绝大多数书法家除了留下书法墨迹以外,很少留有书法理论论著,有的甚至连只言片语都没留下。孙过庭留下了长达三千七百余字的书法理论巨著《书谱》。孙过庭五十六岁被免官后,所从事的职业就是书法艺术,他长期住在客舍里,直至他生命的最后一刻。其具体工作就是研究书法、教授书法、赠卖书法作品。其生活来源就是书作的赠卖和学生的学费及朋友资助。当时的人们对类似于这类职业称之为“座主”,孙过庭所从事的职业的称谓应该就是“书法座主” ...查看更多
《率府录事孙君墓志铭》解读(二)《〈书谱>品评》王根权第六讲,原文:“忠信实显,而代不能明;仁义实勤,而物莫之贵。”解读:这一段是陈子昂在为孙过庭喊冤鸣屈。“忠信”,表面上指的是孙过庭对大唐的忠 实和诚信,实际上隐含的是孙过庭两次被冤。孙过庭第一次被冤是,太宗崇赏书法,推崇王羲之书法,见到孙过庭的字“书乱二王”后,对孙过庭的字非常赞赏。按说这就是孙过庭仕途上的一次最大机遇,孙过庭完全有可能通过这一机遇被破格重用。结果是太宗过世后,因房遗爱谋反一案孙过庭受到了株连,机遇变成了灾难,孙过庭的仕途被不明不白地耽误了。孙过庭第二次被冤是,孙过庭的“率府录事”干的好好的,却因太子事件遭人诬陷,又不明不白地丢了官。“忠信实显”,孙过庭被冤的两件事情已经过去了这么多年了,事实已经完全证明孙过庭是被冤枉的。“代”,朝代,指在孙过庭的有生之年,大唐传了三位皇帝,改了十二次年号。“代不能明”,指的是从孙过庭被免官到孙过庭逝世,其间他的冤案却一直未能得以平反昭雪。“仁义”,表面上指孙过庭的为人处事,实际是指孙过庭的书法艺术造诣和他的授书传艺。“物”,自己以外的人,即别人。“物莫之贵”,孙过庭不被别人所看重,他的书法艺术思想理论还不能被更多的人所接受。 译文:先生对大唐的忠实诚信已被后来的事实完全证明,但当初所受的株连和诬陷却未能得以平反昭雪。先生于书法艺术方面的造诣以及他授书传艺广布艺德的作为,同样不被别人看重,他的书法艺术思想理论还不能被更多的人所接受。 原文:“堙厄贫病,契阔良时。” 解读:“堙”,堵塞,填塞。“厄”,灾难,困苦。“贫”,贫困。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孙过庭的“贫困”并非一般意义上的贫困,而是不得志时的“贫困”。这一“贫困”指的是与当时社会上的中上等人群,主要是中上层官员相比显得的“贫困”,而不是与社会上的中下等人群相比所显得的“贫困”。“契”,买卖文书。“阔”,多。“良”,长。 译文:先生的时运很不好,仕途的道路一次又一次被阻塞,厄运一次又一次降临。贫困和疾病也都来了,赊别人的帐,欠别人的债很多,长时间也还不了。 原文:“养心恬然,不染物累。” 解读:“养心”,修心养性。孙过庭通过什么形式修心养性的呢?结合上下文分析,孙过庭是以研究书法艺术和书法艺术思想理论修心养性的。“恬然”,恬静,坦然。“不染物累”,乐于清贫,不追求物质享受,不因清贫而放弃对书法艺术的追求。表明孙过庭专心研究书法艺术和书法艺术思想理论。 译文:然而,先生性情高雅,心境恬淡,处事坦然,乐于清贫,不追求物质享受,也不因清贫而放弃对书法艺术以及书法艺术思想理论的研究。 原文:“独考性命之理,庶几天人之际。” 解读:“独考”,就是单一或专一考察。这里的“独考”,当属对开篇“有唐之不遇人也”的解释说明。“性命”这里不是单指人的生命或动植物类的生命,而指的是事物的发展运动变化。“性命之理”,即事物发展运动变化的规律。“天”,指的是客观世界。“人”,指的是人的主观认识。“庶几”,表示在上述情况下才能避免某种后果或实现某种希望。“天人之际”,客观世界和主观认识的结合,这里指的是书写情感的产生与书写意境的形成。“独考性命之理,庶几天人之际”,指的就是孙过庭撰写《书谱》一事。诸如《书谱》所云:“达夷险之情,体权变之道”。“达其情性,形其哀乐”。“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况书之为妙,近取诸身”。“而波澜之际,已浚发于灵台。必能傍通点画之情,博究始终之理。”等。陈子昂此处所说的“独考性命之理”, 就是孙过庭《书谱》中所说的“博究始终之理”。 译文:历史上的书法家很多,却只有先生将世间万物产生形成发展变化的普遍规律用于书法艺术思想理论之中,从而使自己的书法艺术思想理论研究工作有了许多重大突破,取得了许多成果,具有很大的成就。 原文:“将期老有所述,死且不朽。” 解读:“将”,又,且。“期”,等待,期望、期待、期盼。“述”,论述。“所述”,指的就是孙过庭的书法理论巨著《书谱》。“将期老有所述”,完成了其书法理论巨著《书谱》一书。“死且不朽”,人死后做为物质的东西不存在了,作为精神的东西却不会腐朽,将永远存在下去。“死且不朽”所指的就是孙过庭的书法理论巨著《书谱》中所阐述的书法艺术思想理论。 译文:先生期望到他老年的时候,能有自己的书法理论建树。先生的期望实现了,不朽的传世书法理论巨著《书谱》一书写成了,先生却离开了我们。先生虽然离开了我们,但他的书法理论巨著《书谱》却留下来了,先生的书法艺术思想理论将万世流传,永远不会变朽。 原文:“宠荣之事,于我何有哉?” 解读:这句话是陈子昂站在孙过庭的角度去说的。“宠荣之事”,指当官受宠,光宗耀祖那些事。孙过庭与所有读书人一样,开始时的确是想走仕途的道路,结果是时运不济,孙过庭在仕途上遭受到了两次重大打击,这才使孙过庭被迫放弃了仕途,而选择了走书法艺术这条路。既然选择了书法艺术这条路,那么荣宠那样的事情就与他没有关系了。 译文:命运的安排使孙过庭走上了书法艺术之路,既然已经选择了走书法艺术这条路,当官受宠光宗耀祖一类的事情,那就是别人的事了,与孙过庭会有什么关系呢! 原文:“志竟不遂,遇暴疾卒于洛阳植业里之客舍。” 解读:孙过庭的什么“志”未遂?“志”指的什么?这是解读该句的枢机,也是解读全文的钥匙。以往评孙过庭者多是在此处迷失了方向,从而使解读误入了歧途。通读《率府录事孙君墓志铭》会发现,孙过庭一生中有过两个“志”,一个“志”是一般读书人的仕途之志,这是孙过庭的前志。另一个“志”则是“有唐之不遇人”之志,即书法之志, 这是孙过庭的后志。如果不分清前后这两个“志”,将两个“志”混为一谈,对《率府录事孙君墓志铭》一文必然解偏解错,对孙过庭其人也将会发生错读错解。铭文的前半部分,即从“堙厄贫病,契阔良时”以前,说的是前志,从“养心恬然,不染物累”以后,说的则是后志。也就是说,孙过庭免官以前,那个“志”是普通读书人之仕途之“志”,孙过庭免官以后重新立了一个“志”,这个“志”则是“有唐之不遇人”的书法艺术之“志”。“遭谗慝之议”以后孙过庭的“志”从前志变成了后志,立志“独考性命之理,庶几天人之际”了。以后的孙过庭对经济仕途之事已没有追求了,“宠荣之事,于我何有哉?”当官受宠光宗耀祖与孙过庭已没有了关系。 以往评孙过庭者没有注意到这一点,而误以为孙过庭只有一个志,而且从一志而终。多将此处的“志竟不遂”之“志”,误读为孙过庭的前番之“志”。解读的结果,孙过庭不是“有唐之不遇人也”,而是有唐一位随处可见的落魂知识分子。如此一来,对“有唐之不遇人也”一句就没有办法解读了。没有办法解读,不从自身找原因,不从解读的思路和办法上找原因,而从陈子昂身上找原因,从“铭文”中找问题,结论是“不遇”二字有问题,是多余。处理办法是将其删掉,这就是对孙过庭及其《书谱》的误读错解。 搞清楚孙过庭前后两番志向后,还需要明确一个问题,孙过庭已经立志于书法艺术了,现在《书谱》一书也写成了,“将期老有所述,死且不朽。”按说孙过庭的书法艺术之志已经实现了,孙过庭还有何志未遂呢?事实上是,孙过庭所立的书法艺术之志是一个远大之志,是一个无止境之志。《书谱》是完成了,《书谱》完成以后还有一个推广普及发扬光大的问题,《书谱》的普及推广,孙过庭书法艺术思想理论的发扬光大,这些工作还没有做,这些工作还需要去做,这就是孙过庭的“未遂”之志。关于这一点,除了能从陈子昂两篇祭文中看的明白外,还可以从《书谱》一书中得到事实支持。《书谱》后记中说的非常明白,“庶使一家后进,奉以规模,四海知音,或存观省”。孙过庭逝世之前显然是没有见到这“一家后进”。 译文:先生希望中国的书法艺术能在自己《书谱》书法艺术思想理论的指引下发扬光大,“庶使一家后进,奉以规模。四海知音,或存观省”,先生的这一愿望还没有实现,竟然突然得病去了,就死在洛阳的植业里客舍。 原文:“时年若干。” 解读:按照通常墓志铭的写作要求,死者的生卒时间当属必写实写内容,但陈子昂却没有实写,以“时年若干”代替,这是为什么呢?有两种意思,一是不知道先生的生年,单写卒年不合适。再一种可能就是陈子昂刻意这么写,因为孙过庭是“有唐之不遇人也”,对待“不遇人”就不能用一般的常规去套用,一般人的墓志铭中生卒之年属必写实写内容,先生是“有唐之不遇人也”,“死且不朽”。“死且不朽”就没有卒年,意即先生他没有死,他永远活在人们心中。 译文:您是一位伟大的书法家、书法理论家,您没有死,您将永远活在人们心中。 原文:“呜呼!天道岂欺也哉!而已知卒,不与其遂,能无恸乎!” 解读:从这段话的整体意思看,“而已知卒”,说的是陈子昂是在孙过庭丧事之后才知道先生病逝的消息的。“不与其遂”,意思是不能做到先生所希望的那样。即没有来得及参加先生的丧葬议式。“其”,指的是“而已知卒”这件事,“其遂”,就是知道先生病逝自己应该干什么。“不与其遂”,就是知道自己应该干什么却没有干什么,即没有参加老师的葬礼议式。没能参加老师的葬礼议式,是因为知道的太迟了,所以才“不与其遂”。由此还可以推知,陈子昂很可能不知道先生葬于何处。如此,就有了两个推理结论。第一,这个墓志铭非为实用而作,也没有被刻石随葬,只是应用了墓志铭的形式所写的一篇文学作品,作为文学作品被收录到了陈子昂的文集中。第二,陈子昂写的这个墓志铭不是孙过庭的家人请写的,而是自己得到了老师病死的消息后,有所感受,内心有话,想写、要写,一吐为快。 译文:悲伤啊!上天怎么能做出这样的安排呢?让不该走的人走了。知道老师走了,却不能为老师送葬,这怎么能不让我悲痛万分呢! 原文:“铭曰。”译文:铭文说。 原文:“嗟嗟孙生!见尔迹,不知尔灵。天竟不遂子愿兮,今用无成。呜呼苍天,吾欲诉夫幽明。” 解读:“迹”,当指孙过庭留下的书作墨迹,即《书谱》墨迹。“今用无成”,同于上句的“志竞不遂”。 译文:先生啊先生!今天我们能够看到您的书法理论巨著《书谱》的墨迹,却不知道您现在在什么地方。上天竟然不能使您实现自己的夙愿,您所寄希望的“一家后进”您还没有见到,您就提前离开了人世间。面对苍天,我悲伤啊!我要把这一切倾诉出来,以告慰先生的地下之灵! ...查看更多
文化兴则国家兴,文化强则国家强,文化不亡则民族不亡。中国书法最能代表中国文化,写好中国字,挺起中国文化脊梁——王根权 赞王根权老师 王 祖有灵恩泽后世, 根 植洛川枝繁叶茂, 权 幼好书 鸿志藏心, 先 研过庭古圣先贤, 生 逢盛世潜研书学, 创 《书谱》准星评乱象, 立 志书法弘扬书艺, 中 书奇才名扬神州, 国 有良师书艺承传, 书 法瑰宝源远流长, 法 道自然浑然一体, 学 无止境《书谱》为师, 院 址古都艺传八方! 作者:王新平(富平人) 2018年10月26日晨。 ...查看更多
《率府录事孙君墓志铭》解读(一)《〈书谱>品评》王根权 第四讲 孙过庭的生平事迹正史没有记载,今天所能见到的只有陈子昂的两篇文章,一篇是《率府录事孙君墓志铭》(《陈伯玉集》卷六,《四部丛刊》影 印明刻本),一篇是《祭率府孙录事文》(《陈伯玉集》卷七)。这两篇文章弥为珍贵,成了解读孙过庭生平的关键史料。为了利用好这些珍贵资料,不妨先就这两篇文章分别予以解读。《率府录事孙君墓志铭》原文如下: 率府录事孙君墓志铭 陈子昂 呜呼!君讳虔礼,字过庭,有唐之不遇人也。幼尚孝悌,不及学文;长而闻道,不及从事禄。值凶孽之灾,四十见君,遭谗慝之议。忠信实显,而代不能明;仁义实勤,而物莫之贵。堙厄贫病,契阔良时。养心恬然,不染物累。独考性命之理,庶几天人之际。将期老有所述,死且不朽。宠荣之事,于我何有哉?志竟不遂,遇暴疾卒于洛阳植业里之客舍,时年若干。呜呼!天道岂欺也哉!而已知卒,不与其遂,能无恸乎!铭曰:嗟嗟孙生!见尔迹,不知尔灵。天竟不遂子愿兮,今用无成。呜呼苍天,吾欲诉夫幽明! 分句解读并译文: 原文:“呜呼!君讳虔礼,字过庭,有唐之不遇人也。” 解读:从这句铭文看,在陈子昂的理解记忆中孙氏名虔礼,字过庭。“有唐之不遇人也”是这一句的核心和重点,也是这篇铭文的纲领。“不遇”,即没有遇到、不容易遇到,难以遇到,有幸遇到。“不遇人”,即没有遇到的一个人,不容易遇到的一个人,难以遇到的一个人,有幸遇到的一个人。“有唐之不遇人也”,即有唐以来没有遇到的一位人物啊!有唐以来难以遇到的一位人物啊!有唐以来有幸遇到的一位人物啊!“有唐之不遇人也”,是陈子昂对孙过庭生平际遇的最精确、最概括的评价。 现在的问题是陈子昂对孙过庭的这一评价并没有被后世大多数人重视,以往许多研究孙过庭者,没有深入研究“祭文”的文理,受“祭文”文表的影响,对孙过庭生平的解读存在着诸多的偏解和误解,其偏解误解有一个基调:运悖、命短。这样的解读非常错误,与陈子昂对孙过庭生平的记述相矛盾。如果按照这个基调解读“有唐之不遇人也”这句话,那么这句话的意思就成了:“孙过庭是有唐以来难以遇到的命短运悖之人”。如此解读,甚显过分,既不合情,亦不合理。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以往研究孙过庭者想了一个办法,干脆将“不遇”二字从文中删去,用方框代替,即采取回避的办法。这就是今天看到的《率府录事孙君墓志铭》有的文本中缺少“不遇”二字的原因。“有唐之不遇人也”一句的准确解读应该是:“有唐以来不可多得的一位书法艺术人物啊!”如此解读,该句通了,全文也通了,文中的诸多问题也都迎刃而解了。 译文:悲痛啊!我不敢直呼先生的姓名,但在这里我又不能不说。我尊敬的先生名虔礼,字过庭,是有唐以来不可多得的一位书法艺术人物啊! 原文:“幼尚孝悌,不及学文;长而闻道,不及从事禄。” 解读:“尚孝悌”是读书人的基本品质。“幼尚孝悌,不及学文”,这句话就很有意思了。祭文的写作目的有两个,一是对死者进行生平总结,二是表达生者对死者的哀悼。其行文特点是,对善德荣显之事采取张扬的写法,对过失辱没之事采取隐晦的写法,这就是现在看到的所有祭文都有一些套语的原因。“幼尚孝悌,不及学文”一句,从字面上看,意思是小时侯在“孝悌”和“学文”这两件事上,孙过庭把“孝悌”放在了第一位,以“孝悌”为重,以“学文”为轻,因“孝悌”耽误了“学文”。实际上是这回事吗?不是的。“学文”怎么能和“孝悌”起冲突呢?“学文”的同时并不影响“孝悌”,“孝悌”的同时照样能“学文”。难道陈子昂连这个道理都不懂吗?问题决非这么简单,其中一定别有隐情。孙过庭不是因为“孝悌”影响了“学文”,而是“文”没有学好,而这个“文”没学好,还不是一般意义上所理解的“文”没有学好。从孙过庭《书谱》的文笔看,孙过庭不是“文”没学好,而是“文”学得很好。不但“文”学得很好,字也写得很好,不然唐太宗又怎么能赞其书?他怎么能“见君”?陈子昂难道在祭文中说了瞎话?不是的,这是陈子昂在说反话。孙过庭的“文”学的很好,反说其没学好,这里边隐含了一个意思,即孙过庭屡试不第。在墓志铭中,这样的话是不能直说的,故此只好说“不及学文”。单说“不及学文”又嫌不好,故此前边只好加一句“幼尚孝悌”。话有三说,巧说为妙。文字上进行这一样一番处理后,给人的感觉那就要好得多,为孙过庭的屡试不第圆了面子。屡试不第,不是孙过庭的问题,而是考官的问题,是科考制度的问题。但是,不能从考官身上找原因,不能从科考制度上找原因,只能从孙过庭自身去找原因。找什么原因都不合适,只能找不是原因的原因。现在明白了,这句话的真实意思是:孙过庭的“文”学的很好,就是屡试不第。 “长而闻道”,“道”指的是什么呢?应该就是“老子”和“庄子”。关于这一点,可以从《书谱》的若干内容中得到映证。孙过庭《书谱》中多次引用老子和庄子的话,引用的非常之好,这应该就是闻道的结果。“不及从事禄”,“事禄”指的是什么?指的是当官。因为只有当官才有事做,才能有俸禄。“不及从事禄”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没有当上公务员,没有找到工作。这句话与上句话对应,意思是说:孙过庭长大以后又因为“闻道”而耽误了当官。实际的意思是,因为屡试不第没有当上官。 译文:小的时候,先生非常孝悌,因为太孝悌了,反而耽误了自己的学业。长大以后,先生又喜好老庄,又因为喜好老庄,而耽误了自己的仕途。 原文:“值凶孽之灾,四十见君。遭谗慝之议。” 解读:唐太宗欣赏过孙过庭的字很值得思考探讨。孙过庭的文墨是怎样呈递到太宗手里的呢?综合分析,其它形式和途径传呈的可能性极小,而有一种形式和途径传呈的可能性极大。这就是孙过庭考取了举人或被举荐,地方官员将其试卷或文墨传呈至皇帝。地方官员一来显示自己发现和培养出了人才,二来讨皇帝开心。唐太宗看到孙过庭的字,果然夸赞不已,确实开了心。皇帝开心后表扬了地方官员也在情理之中。皇帝表扬的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至于具体是什么形式不得而知。假若说孙过庭没有考中或未被举荐,地方官员怎么能够将一位落选举子的试卷文墨上呈给皇帝自讨没趣呢?皇帝若问,这么好的试卷为什么不予录取?皇帝以此降罪怎么办?相信地方官员不会做这样的傻事。由此,可以得知:孙过庭是太宗时期考中举人或被推荐为茂才的,也就是这一次中举后,他的试卷被呈送到了太宗那里,太宗对孙过庭的字大加赞赏。 “凶孽之灾”指的是什么呢?按照唐朝的科举考试制度,国家有大事时取消或推迟开科。在孙过庭的中年,国家发生了两件大事。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太宗去世是一大事,接下来永徽四年(653年)房遗爱谋反又是一件大事。太宗去世不是“凶孽”,陈子昂也不敢妄为称之为“凶孽”,看来“凶孽之灾”应当是指房遗爱谋反这件事。房遗爱谋反案是长孙无忌一手策划的一桩政治冤案,目的在于清除异己势力巩固李治政权。这一冤案牵连到了荆王李元景、吴王李恪以及高阳公主等。这些人都被处死,冤狱很大,株连很多。李恪随太宗打天下立有大功,人品很好,能力也强,很有社会威望,太宗尝谓此子像他。李恪是吴王,孙过庭又是吴郡人,受株连的可能性极大。还有,当年传呈孙过庭文墨的官员必定是吴地官员,由吴地官员传至吴王,再由吴王传呈太宗,孙过庭试卷的传呈,是不能绕过吴王的。这次冤狱搞的这么大,被株连的人数又那么多,孙过庭受到株连当在常理之中。孙过庭当时还年青,还未入仕途,以其它形式受株连的可能性较小,以不能入仕途予以株连的可能性极大。这应该就是太宗赏识过孙过庭的字以后,这件事便无声无息的原因的最合理解读。 “四十见君”,孙过庭有什么机会能够见君呢?只有一种机会,那就是“上亲策士举人”,即皇帝亲自对举人们进行面试。“四十见君”就是说,孙过庭四十岁的时候参加了殿试,见到了皇帝。孙过庭见到的是哪一位皇帝呢?前面说了,太宗皇帝只见到孙过庭的字,而未见孙过庭的人,孙过庭见到的当是高宗皇帝。翻阅唐史,唐高宗时有过两次殿试。一次是显庆四年(659年),一次是调露元年(679年)。“四十见君”当是显庆四年。原因在孙过庭享年一讲中已经做过了分析。这一次殿试完后,孙过庭被安排了工作,当了官,这就是孙过庭仕途的开始。 “遭谗慝之议”,这句话没有说完,只说了半句话,另外半句话是“丢了官”。这是陈子昂故意省去的,因为这类话不适宜出现在铭文之中。当然,省去后并不影响对这句话意思的完整理解。“谗慝”就是诬陷,如果不是丢了官,那也就够不上诬陷了,仅仅是瞎说而已。“遭谗慝之议”应该就是孙过庭仕途的结束。这句话的意思是,因为别人的不实诬陷之词而丢了官。“谗慝”的内容是什么呢?孙过庭的官职是“率府录事”,是太子管辖军队里的军职,遭诬陷丢官,一定与太子事件有关。查阅唐史,孙过庭入仕时的太子是李弘。李弘656年封为太子,675年暴死。当太子十九年。这一时间段正好是孙过庭入仕的时间。按孙过庭“四十见君”一说计,当是显庆四年(659年)入仕。李弘死后,太子之争相当激烈。一朝天子一朝臣,原来的率府军队交由谁管?原来的那些军官谁能用谁不能用等问题马上就出来了。这些问题必然波及到原率府军队里的军官甚或士兵。这些人都存在着一个工作变动甚或去留的问题。孙过庭“遭谗慝之议”丢了官,应该就是这件事,这一年即上元二年(675年)。如此说来,孙过庭于四十岁时(659年)入仕,五十六岁时(675年)被免官,尔来孙过庭共当了十六年的官。 译文:先生于仕途上特别不顺,机遇很不好。当先生学业有成的时候,赶上了国有大事,凶孽之灾让他受到了株连,耽误了仕途。直到先生四十岁的时候,这才有机会参加殿试见到了圣上,才被录用为官。先生的命运也不好,四十岁入仕,干了十六年还是个“率府录事”,又遇到了太子事件,有人借此机会说先生的坏话诬陷先生,使得先生连“率府录事”这样一个小官也丢了。 ...查看更多
《孙过庭享年考略》-《<书谱>品评》第二讲(王根权)著 孙过庭的生平正史无载,其它资料又非常有限,关于他的享年说法颇多,却都比较牵强,使人难以置信。关于孙过庭的享年,中国书法史上长期 以来,一直存在着一个说不清楚的问题,今天根据有限资料略加考证之。 关于孙过庭的享年问题,历代书评中多有争议。这些争议牵扯到了对《书谱》的看法,又往往影响着对《书谱》内容的解读品评。考证孙过庭的享年,对于准确解读品评《书谱》是非常必要的,也是必须的。 孙过庭的享年几何?根据相关资料可以先大概确定出来一个时间段:生年627年—649年,卒年687年—702年。这个时间段是一个典型的不等式,这个不等式的解析结果就是孙过庭的享年。 生年这个时间段的选取依据是《宣和书谱》卷十八《孙过庭传》里的一句话:“文皇尝谓,过庭小字(或作小子)书乱二王。盖其似真可知也。”627年—649年太宗在位,由此可知孙过庭的出生年可以早于627年,而不能晚于649年。 卒年687年—702年这个时间段的选取依据是《书谱》最后的写记,“垂拱三年写记”。垂拱三年即687年。702年的来历是陈子昂撰有《率府录事孙君墓志铭》。陈子昂死于702年,孙过庭的享年自然不能超过这一年。 对于这样一个时间段,按照不等式的解析可以得出,孙过庭的最大享年当在75岁以上,最小享年不小于38岁。这一解析是一个粗略的估算,这个粗略估算的依据是孙过庭的生平活动时间。根据这个粗略的估算,就有了两种说法:一种是偏大说,一种是偏小说。以往的论书者,关于孙过庭的享年多从偏小说。今天,根据所能见到的相关材料分析判断,选取了偏大说。以下再对以上解析结果作进一步分析。 为了弄清孙过庭的真实享年,首先必须确定出几个相关的参照年点。627年当是一个重要的参照年点,理由是唐太宗生前见到过孙过庭的字。孙过庭《书谱》有句,“余志学之年,留心翰墨。”“志学之年”是什么年龄,15岁。也就是说孙过庭是从15岁时开始有了习书练字的自觉性,到能写出一手让唐太宗喜欢的字的时候,孙过庭少说也应该是20岁以上。陈子昂《率府录事孙君墓志铭》曰:“幼尚孝悌,不及学文”。当是这一分析的有力佐证。 唐太宗会是什么时间看到孙过庭的字呢?唐太宗看到孙过庭字的时候,应该是他在位的晚年时期。假若唐太宗在早年或中年就看到了孙过庭的字,那么孙过庭的情况应该不是后来的情况。唐太宗非常喜欢书法,又特别推崇王羲之。在位期间在全国范围内广泛搜集王羲之的墨迹,将“兰亭序”双钩描填后送给皇子及大臣们临习,朝臣们争相临写《兰亭序》。唐太宗尝谓魏征,虞世南死后无人可与论书。魏征给太宗推荐了褚遂良。魏征说,褚遂良下笔遒劲,甚得王逸少体。太宗即日便召命侍读。从太宗喜好书法,推崇王羲之的程度由此可以见得,像孙过庭这样一位能够乱真的临王高手,唐太宗一定是不会忘记他的,孙过庭以此为机会得到太宗的赏识当在常理之中。但是,这样的事情并没有发生,这是为什么呢?只有一种可能,那就是太宗发现孙过庭以后不久就过世了。唐太宗过世后,其他人也就不提这事了。由此见得,唐太宗见到孙过庭的墨迹时,当在他的晚年。 这里有一个问题必须说明,这就是《宣和书谱》所记述的这件事的真实性和可靠性的问题。《宣和书谱》是一个很正规的出版物,有关历史事实的选取应该是可靠的。尤其是关系到皇帝的事,无中生有不负责任的瞎编乱造的可能性不大,再说也不存在瞎编乱造的目的和必要。《宣和书谱》记录文字虽不多,但语言生动,语气特征明鲜,符合唐太宗的口气,也符合孙过庭的实际,此说应当为真。 还有,孙过庭的翰墨又是怎样到了唐太宗手里的呢?史无记载。分析,唐太宗是靠武力得天下的,取得政权后又崇文好书,好书又特别推崇王羲之。在翰林院设侍书博士,国子监设书学博士,科举考试中设有明书科,以书取仕。这样就有一种可能,孙过庭参加了地方的科举考试,因为其书直逼王羲之,地方考官发现后为讨唐太宗喜欢,将孙过庭的试卷上传到了唐太宗手里,唐太宗看后果然高兴,这才有了《宣和书谱》中的那段言语。这样的可能性是完全存在的,且为最合理解释。 有一个史实可以映证这一分析。贞观十七年(644年)五月,唐太宗手诏“令州县举孝廉茂才,好学异能卓荦之士”,诸州所举十一人,太宗引入内殿,赐坐于御前。太宗、皇太子、近臣相继提问,“咸不能答。”又令到中书省射策,“所答乖旨”。① 根据上述情况看,唐太宗对州县所举孝廉茂才这件事是非常重视的,孙过庭当不在这十一人之中是肯定的,如果在这十一人之中,陈子昂《率府录事孙过庭君墓志铭》中就不会说“四十见君”。这说明唐太宗只是见到了孙过庭的字,并未见到孙过庭的人。试想,地方诸州县除了举人以外会不会还有举书之举?孙过庭的墨迹会不会是在某一次举书中,或于举孝廉茂才时被呈送给唐太宗的呢?应该说,完全有这种可能。 解读孙过庭生平最为关键的,也是孙过庭史料中唯一的一个数字概念当是陈子昂《率府录事孙君墓志铭》中的一句话“四十见君”。这是解秘孙过庭生平最为关键的一个结。根据以上分析,孙过庭与太宗没有见过面,“四十见君”所见之君当不是太宗,而应该是高宗。史载高宗在位时曾两次亲试举人茂才。一次是显庆四年(659年)“二月乙亥,上亲策试举人,凡九百人。惟郭待封、张九龄五人居上第,令待诏弘文馆,随仗供奉。” ②一次是调露元年(679年)“十二月壬子,唐高宗御成殿,召诸州举人亲问。” ③假令“四十见君”是调露元年(679年),那么孙过庭的出生年就是贞观十三年,贞观共计二十三年,十岁的小孩能写出“书乱二王”的字,那是不可能的。故此,孙过庭于调露元年(679年)“见君”的可能性不大,理当舍去。由此可以确定,孙过庭见君应该是显庆四年(659年)。根据“四十见君”一说,结合太宗见字一说,便可以得出孙过庭的确切出生年了,那就是武德二年(619年)。 孙过庭的卒年如何取舍呢?从现存的《书谱》手稿墨迹看,最后有“垂拱三年写记”一句,其中“三”字为改笔。从所改笔意看,当是先写为“元”字的前两笔后,改写为“三”字。又象是由“五”字改写为“三”字的。不管是从“元”改成“三”,还是从“五”改为“三”,从时间概念看都是相差了两年。生活中那有读书人把年份记错两年这一情况的?但记错一年这种情况倒是时常有的。什么情况下记错一年这种情况常有呢?新年伊始。新年伊始,旧的记年印象还留在头脑中,新的记年印象不深,还没有转过来,还在原年份停留着,这种情况在一般人的记忆中较为多见。作书人经常会犯这样的错误,新年伊始,落款时间却往往写成上一年。记错一年的情况时常发生,而记错两年的情况就没有了。 孙过庭为什么能将落款的年份记错两年呢?情况应该是这样的。垂拱只有四年,下来就是永昌元年。如果是将“元”字改为“三”字的话,当时在孙过庭的脑海里反映的应该是“永昌元年”。书写时由于以往的书写习惯错把“永昌”写成了“垂拱”。“垂拱”只有四年,刚刚改元,孙过庭对“垂拱”的深刻印象还没有挥去,对“永昌”记忆不深,书写为“垂拱”应该在情理之中。写完以后想起错了,进行补救,将“元”字改为“三”字较为方便,也较为合适,故此就有了“垂拱三年写记”。这是第一种情况。第二种情况是,将“五”字改写为“三”字。这是因为当时虽然已经改元了,但在孙过庭的脑海中仍然还停留在原来的纪元概念中。“垂拱五年”实际上也就是“永昌元年”,当写完后发现记错年了,施以补救,便采取了尽量改少省事的最佳补救方案,将“五”字改成为“三”字。 这两种可能无论是哪一种,都足以说明现在大家看到的这部《书谱》手稿当是永昌元年,即689年所写。孙过庭的卒年当在此以后。此后那一年呢?即陈子昂写《率府录事孙君墓志铭》的那一年。陈子昂又是那一年写的《率府录事孙君墓志铭》呢?最大的可能就是陈子昂卸官回乡的那一年。推测应该是陈子昂卸官回乡路过了洛阳,原本想路过看望孙过庭,不想孙过庭已突然死亡。假若陈子昂还在任上,那么孙过庭突然死去的消息不可能在短时间内传到他的耳朵里,他不可能立即赶往洛阳为孙过庭写墓志铭。如果陈子昂回到了家乡,孙过庭死去的消息同样不会很快得知,也不可能得知消息后赶往洛阳去写墓志铭。考察陈子昂的生平,陈子昂天授二年(691年)因继母忧卸官回家一次。按照上述分析,《率府录事孙君墓志铭》应该就是这一年陈子昂卸官回家路过洛阳得知孙过庭病逝而写的。孙过庭的卒年应当就是这一年,即天授二年691年。 综上,结论出来了,孙过庭生于武德二年,即619年,卒于天授二年,即691年。孙过庭享年72岁。 关于孙过庭享年从大一说,还可以找到诸多佐证。如《书谱》中有句:“若思通楷则,少不如老。学成规矩,老不如少。思则老而愈妙,学乃少而可勉。”“通会之际,人书俱老。”这些应该都缘于孙过庭本人少年学书,以至老来感悟之体会。 再如《书谱》中句:“仲尼云:‘五十知命,七十从心。’故以达夷险之情,体权变之道。”仲尼的这句话是《论语·为政》里的一段话:“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愈矩。”如果孙过庭不是老年,而是中年,按照常理孙过庭引用时是不会跳过青年和中年时候,直接从五十开始,越过六十,直抵七十,谈什么“达夷险之情,体权变之道”。还有如陈子昂《率府录事孙君墓志铭》所述:“将其老有所述,死且不朽”。这里明确地指出了孙过庭之老。这些都可以做为从大说的有力支持。 注:①《册府元龟》卷四《帝王部.求贤一》卷643《贡举部〈考试二〉》《唐要会》卷76《孝廉举》。②《旧唐书》卷4《高宗纪上》。③《旧唐书》卷190《员半千传》。 ...查看更多
《孙过庭:中国书法史上伟大的书法理论家、书法家》--《〈书谱>品评》第一讲(王根权)著 孙过庭,字虔礼,吴郡(今江苏苏州一带)人。其生平事迹,正史没有记载,仅有陈子昂《率府录事孙君墓志铭》 和《祭率府孙录事文》等少量文字。 从现存有限的文字史料和孙过庭留世的墨迹以及历代书家对他的评论中能够粗略地看出,孙过庭其人,生性耿直,才思敏捷,善于文辞,精于翰墨。书史上对其褒贬不一,褒多于贬。褒者出于公心,贬者泄于私愤。 从历史上对孙过庭及其《书谱》的诸多评论中能够清楚地看出,无论是褒还是贬,都没有做到充分准确地理解把握和客观公正地评判我国书法史上少有而难得的这位书法大家和书法理论大家。孙过庭留给后世宝贵而丰富的书法艺术思想理论并没有得到后世书法人的重视和珍惜,这在中国书法史上实在是一件莫大的憾事。 今天研究孙过庭及其他的《书谱》,解读孙过庭及其《书谱》,客观公正地评判品评孙过庭及其《书谱》,虽然晚了许多,但是终归是在做书法人应该做的一件事情。 孙过庭是我国书法史上一位不可多得的书法艺术大家,留世之作《书谱》,文墨俱佳,弥为珍贵,属中国书法艺术思想理论宝库中之“宝贝”,少有而难得堪称:书史之离骚,书家之绝唱。《书谱》之翰墨及其所论述的书法艺术思想理论,其影响远及海外,对有唐以来书法的发展具有引领作用。孙过庭的书法艺术造诣很高,《书谱》墨迹被历代学书人视为草书之楷模和范本,凡学草书者没有不知者,无有不学者。浅至者,少受益,深究者,多受益,信可谓开卷有益。孙过庭的书法艺术思想理论博大精深,于当时是超前的,于今日亦不落后。书史上诸多的书法艺术思想理论多限于运笔用墨等技法技巧的阐释,而孙过庭的书法艺术思想理论旨在用意,即“达其情性,形其哀乐”。孙过庭力主在用意的前提下运笔用墨,通过运笔用墨体现用意,去表达表现书写者的书写情感和书写意境。这是孙过庭对以往中国书法艺术思想理论的最大突破,也是以往书法艺术思想理论之最大缺憾。据此,有充分的理由下这样的定论:孙过庭将中国书法艺术思想理论大大地向前推进了一步。作为中国书法史上一位伟大的书法理论家,其伟大就伟大在这里。 今天研究他,解读他,品评他,目的就在于通过解读品评孙过庭及其《书谱》,能够客观公正地评价这位书法家,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他的书法艺术思想理论,从而充分地肯定其在中国书法史上的地位和作用。继而很好地、全面地继承和发展这一丰富而宝贵的书法艺术遗产,进一步发扬他的书法艺术思想理论,将其先进的、科学的书法艺术思想理论引入书法艺术实践之中,用以指导书家们的书法艺术实践,提高他们的书法艺术创作能力,同时,提高人们的书法艺术鉴赏能力,进而有力地推动中国书法艺术事业向前发展。 刘锡山在《论草书》中说:“草书在书法艺术中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草书是中国书法艺术的皇冠,狂草则是这个皇冠上的明珠。”研究品评孙过庭及其《书谱》,很自然地就将着眼点放在了孙过庭在草书的发展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和巨大贡献。 回顾中国书法发展史,草书的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为形成期,起于秦,终于晋。草书从实用中产生,因实用而成体,基本作用和目的就是实用。这一时期的标志是,草书从隶书中脱离出来,成为一种独立的、定格的书体。这一时期的集大成者首推张芝,其次就是王羲之。 第二个时期为发展期,起于晋,终于唐。这一时期的草书开始了从实用向艺术的转型过渡,其标志就是孙过庭《书谱》的问世。“达情表意”是书法艺术的创作目的,草书最善于“达情表意”,最便于“达情表意”。《书谱》中所提出的“达其情性,形其哀乐”这一书法艺术思想理论促使了转型期的加快和加速。毫无疑问,孙过庭当为这一时期的首推代表。 第三个时期为成熟期,起于唐,止于当代。这一时期草书的实用作用进一步减退,到了当代实用性几乎没有了,变成了一种完全的艺术。其标志就是“达情表意”这一书法艺术思想理论的明确。“达情表意”书法艺术思想理论的明确,将草书推向了一个新的巅峰。在这一书法艺术思想理论的指导下,“达其情性,形其哀乐”那种自发抒情意识变成了自觉抒发情感的意识和行为,这表明草书作为一种书法艺术,已完全步入了成熟。 尊张芝为“草圣”,历代书家们的看法和意见是一致的,没有分歧,张芝这个“草圣”众望所归,是服众的。对书法家们的定位其争论向来激烈之极,为什么张芝能服众呢?分析起来原因有三条:一是变章草为今草;二是其草书确实写得很好,别人服气;三是其习书的刻苦执着精神感人。三个原因中第一条是硬条件,别人没法去争,也无法去谤,所以“草圣”的位子也就稳了。后世书家与张芝的争比只能在第二条和第三条上,张芝有第一条作基础,其后两条虽有争比,却无法改变其“草圣”之尊位。 论说书法,王羲之是必须提到的一位大家,其在书坛的影响太大了。一篇《兰亭序》一举成名天下知,太宗皇帝钦点御批,把“书圣”这把交椅赐给了王羲之。王羲之坐上这把交椅后,后世书坛敬拜至今。王羲之以行书显名,其草书写的也非常好。王羲之以其“书圣”的权威,高超的书艺,影响着后世书法的发展,其对草书的传承发扬光大起到了非同寻常的作用。 唐代是中国书法发展的第二个鼎盛时期,草书在这一时期也得到了长足发展。开始从“赴急实用”向“达情表意”这一艺术方向转变。在这一转型时期,孙过庭起到了引领时代书法发展的作用。在中国草书发展史上,孙过庭功不可没,当为中流砥柱,具有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作用。 这一时期有两位书家是必须提及的,一位是张旭,一位是怀素,世称“颠张狂素”。颠张是说张旭好饮酒,经常狂饮大醉,呼叫狂走,然后挥笔作书。有时甚至有些疯颠,竞“以头濡墨而书”。怀素亦好酒,尝一日九醉,人谓“醉僧”。作书时也喜欢狂呼乱叫,其《自叙帖》中有这样一首诗可以说明:“粉壁长廊数十间,兴来小豁胸中气。忽然绝叫三两声,满壁纵横千万字。”两个人的草书写的都很好,对后世的影响很大。这里需要指出,作为一个书法家,应该是心胸坦荡,志气平和。两个人的修养都还达不到这一点。喝酒可以认为是习好,作书狂叫又是为何?应该说两个人生理上都没有问题,精神是正常的。只有一种合情理的解释,也是最为体面的解释,胸中的垒块,心中的情结仅凭手中的笔是难以言尽的,或者说还远不能排遣,只好凭借狂叫发泄。狂叫之余的情感应该是留滞于笔的,这就使得他们的书作中饱含了情感、抒发了情感。仅此一点,也就超越了他人。 张旭、怀素与孙过庭虽然属于同一时代的人,但都晚于孙过庭。哪个时期,信息不像现在传递这么快。第一种情况,也许他们压根就没有见过孙过庭的《书谱》。如果说这种情况属实,那么,就应该解释为他们具备了这一时期书法艺术创作的思想意识,他们的书法艺术创作意识与孙过庭书法艺术创作思想理论相暗合。第二种情况,也许他们见到了《书谱》,且熟读了《书谱》。那么,他们必然受到了孙过庭书法艺术思想理论的影响和启迪,甚或直接受孙过庭书法艺术思想理论的指导,他们就是孙过庭《书谱》中所说的“设有所会,缄秘已深”者。孙过庭的《书谱》在唐代流传很广,已经传往海外。张旭和怀素都有游寻名家的经历,看到《书谱》的可能性是很大的。故此,第二种情况的可能性远大于第一种情况。总之,不管他们读没读过《书谱》,是否以孙过庭《书谱》理论为指导,事实上他们的草书都有意识地抒发了情感。这就是他们的过人之处,这也正是他们的书作能够旷世的原因。 张旭和怀素与孙过庭相比应该是学生辈,且并未完全学成。但是在后世人们对书法家的影响中,张旭和怀素的影响却要比孙过庭的影响大,这是为什么呢?这一事实又说明了一个什么问题呢?说明后世人们没有读懂孙过庭,没有读懂《书谱》,没有真正认识书法艺术。人们只重视书法艺术的外在表象,而忽视了书法艺术的内在实质。做一个比喻,就好象小孩子看电影,在他们头脑中留下深刻影响的不是电影中的主角,而是电影中的配角,如特务和坏蛋。因为特务和坏蛋剧情简单,表演滑稽,与小孩子的认识能力接近,他们好懂,所以能留下深刻影响。那些主角剧情复杂,思想内容深刻,离小孩子的认识能力远了许多,他们看不懂,所以记忆就不深。孙过庭于书法艺术方面的造诣很深,尤其是其书法艺术思想理论著作《书谱》,大多数书法家们读不懂。大家口头上都说孙过庭的《书谱》很好,很重要,而实践中视其为“天书”。故此,孙过庭及其《书谱》未能引起书家们的普遍重视,书家们对其影响不深。张旭、怀素书写表演滑稽,书家们好懂,且有许多书法人效仿,故此对其影响也就深。 孙过庭的草书艺术水平是相当高的,遗憾的是,由于历史的原因,孙过庭留至今日的书作太少了。所能见到的仅其《书谱》等少数墨迹,就《书谱》墨迹而言,又是其多次抄写中的一稿。有理由相信,孙过庭的草书艺术水平应该要比其《书谱》墨迹的水平要高。因为《书谱》是一部书法艺术理论著作和书法教材讲义,它的写作目的在于说理,在于书法教学,书法艺术表现是其次。尽管如此,其书法艺术语言和艺术手法在其中表现和反映的也很明显突出,堪为后世草书之楷模。 宋高宗谓孙过庭《书谱》:“此谱妙备草法”。米芾《书史》中称:“孙过庭草书《书谱》甚有右军法,作字落脚近前而直,……凡唐草得二王法,无出其右。”清代李承泽在《庚子销夏记》中评:“唐初诸人无不摹右军,然皆有蹊径可寻,独孙虔礼之《书谱》,天真潇洒,掉臂独行,无意求合而无不宛合。此有唐第一妙腕。”这些仅仅是就孙过庭的草书而言的,并未涉及到孙过庭的书法艺术思想理论。 《书谱》中所提出的“达其情性,形其哀乐”是书法艺术创作的目的,也是书法艺术创作的要求,也是孙过庭书法艺术思想理论的精髓和核心。孙过庭的书法艺术思想理论应该说是时代的产物,是众多书法家长期努力奋斗的结果。但孙过庭将其升华了,将其明确地提出来了,所以说孙过庭这个人很了不起。正是他的这一书法艺术思想理论,将中国书法艺术向前大大地推进了一步,促使了草书从实用向艺术的过渡。据此,有足够且充分的理由肯定:孙过庭是我国书法史上一位杰出的书法家,一位伟大的书法理论家。 应该指出的是,孙过庭作为一位伟大的书法理论家,站在了书法艺术历史发展前沿,提出了一系列书法艺术思想理论,但受其时代及文体的限制,其《书谱》作为书法艺术思想理论却有还不够具体,不够细致,不具有说理的充分性和说理的透彻性。这就影响了《书谱》对中国书法艺术实践的指导作用,未能引起当时以及后世书家们的普遍重视,致使相当多的书法人对《书谱》不能全面准确理解,甚或遭到一些人的鄙视,这也影响了《书谱》的推广普及。 ...查看更多
中国书法学院,2018年第六期书法创作提升班,今天如期正式开课。 他们怀着对书法的热爱、向往、困惑,迷茫……从祖国的大江南北到中书院,求知解答内心的疑问…… 今天,由中书院掌门人王根权主讲“力至笔 尖锥画沙”的基础知识。 这是学员们正专心致志练基本功现场掠影。 真想学习书法,就不要乱临帖,请按照科学的方法和步骤去学习。当别人告诉你临什么帖的时候,你一定要问清楚,法帖多如牛毛,为什么要临这个帖?临这个帖的什么内容?怎样临?临到什么程度?临完后能干什么?千万不可盲从,不要做无为的努力与牺牲,无休无止地消耗自己宝贵的时间和精力!临帖注重的是效果,而不是时间。不要以临帖时间长为资本而荣耀,而应以此为羞耻而内疚! ...查看更多
“扎根西北展雄风,齐鲁三秦立战功,灞柳情深传万古,鲲鹏振翅傲苍穹!!!”韩建孝撰文,王根权书写
禪茶一味浮峰南列朝靈寺; 佛愿千重漳水北吟繞法門。 (魯國元撰 王根權書) 为朝灵寺题写的牌坊联
书友作《念奴娇》 名家名帖,千古事,风萧雨蹂心血。 斗转星移,古至今,翰海英名湮灭。 甲骨金文,篆书汉印,碑隶楷书绝:。 墨香情系耄耋,蕴多少英雄,名家辈出! 《书谱》吟没,妙文章,从古至今 谁涉? 华夏“枭鸣”,《品评》今昭雪, 功垂千古,浩气辉映明月! 作者:邓甲贵 笔名:竹林清风 ...查看更多
《武圣王翦传》,王根权著,版权所有,盗版必究!发扬中华传统,弘扬王姓文化。欢迎赞助!第一部:王翦世家 第六章、平阳郡望 (连载32) 这一次姬丐逃到了晋国,晋国六卿没有让姬丐住在泽邑,也没有 让其住在晋国的国都绛城,而是让其住在晋国的故都晋阳。王宗敬、王凤父子是周王室的重臣,他们随周敬王避难于晋阳,晋国六卿自然不能慢待,他们在晋阳为王家父子提供了一处公馆,算是为王家安顿了家。 此时的王家已经是一个三代人的大家庭了,主仆一大家子住在公馆,生活多有不便。一天两天短时间还可勉强,天长日久终归不是一个办法。前番周敬王避难来到晋国,在泽邑说是暂住,可一住就是十年。这一次避难晋阳,到底需要住多久,谁的心里都没有一个准。王家一家在公馆住了一段时日后,父子经过一番合计,便在晋阳城里置办了一处私产,安顿了一个家,将妻儿仆从移出了公馆。逃难中的周敬王君臣平时并没有多少事情商议,开始王宗敬、王凤父子住在公馆随时听命于敬王,后来王宗敬也搬回家中居住,只有王凤一个人住在公馆,敬王有事召王宗敬,由王凤通告。 晋阳早先是唐国的都城,后来唐改晋后晋阳成了晋的国都,再后来晋国迁都,晋阳就成了晋国故都。晋阳虽说是故都,但做为晋国的名城重镇其繁华依旧。此时的晋国六卿执政,六卿们对外是一个强大的政治军事团体,在内却勾心斗角,相互倾轧,无一刻不在伺机吃掉对方。在各方势力的角逐中, 故都晋阳这座名城重镇自然而然就成了六卿们一个个虎视的地方。 面对群雄争霸的严峻形势,周室诸王子争宠夺嫡,一些权臣视废立为儿戏,使得风雨飘摇中的周王室雪上加霜。寄居晋阳的周室君臣,外表上视去形若赋闲,然而内心深处纠结无比。能不能再回到周都洛邑?什么时间能回到周都洛邑?以什么形式回到周都洛邑?回到周都洛邑后又是怎样一番光景?诸如此类问题,不仅仅是周敬王姬丐一人在思考,几乎所有逃难的人都在思考。 周敬王逃离后的周都洛邑,不但王宫换了主人,原来一班文武大臣的华府,有的化为灰烬,有的换了主人,主人走后的王府已经不知道变成了什么样子。经过这次逃难,彻底打灭了王家父子对周王室复兴的梦幻,他们不希望自己的后世子孙继续住在周都洛邑,陪伴日趋于衰的周王朝。为眼前计,王家在晋阳置了房产,安顿了家,但晋阳并非理想的久居之地。洛邑不想住,晋阳不理想。为子孙后代做长久计,多方比较后,王家父子将目光移往了韩国的平阳。 待续... ...查看更多
连载31)《武圣王翦传》,王根权著,版权所有,盗版必究!发扬中华传统,弘扬王姓文化。欢迎赞助!第一部:王翦世家 第六章、平阳郡望 。 王姓二世祖王宗敬娶妻姜氏,系司隶校尉姜元女,生了一个儿子 ,这个儿子叫王凤。 王凤,王姓三世祖。王氏家谱记载;“王凤字思勉,多智略,任上卿,封平安公。”王姓是周王室的宗亲,王宗敬历任周景王、姬朝、周敬王三朝司徒,王凤任周上卿封平安公。周王室对王家父子可谓不薄,王家父子对周王室也可谓忠心耿耿。王宗敬“温恭敦敏”,在诸王子争夺王位的斗争中,艰难周旋。王凤“多智略”,为了扶周王朝之将倾大厦,兢兢业业,费尽心机。然而,周王朝日趋于衰之势并未因王家父子的忠诚和努力而改变。 王宗敬生长在王宫,虽然不是王子,却享受着王子一般的待遇。周景王念其哥哥故太子姬晋的情份,视其如己出,令其与众王子一同学习,一同玩戏。因其“温恭敦敏”,与众王子都能处的来,众王子都喜欢他,也都尊敬他。公元前520年(周景王二十五年)那场周室王位之争,王宗敬支持姬朝即位,赶跑了姬丐,但姬丐却不怨恨他。 公元前509年(晋定公三年),姬朝迫于晋国六卿的军事威胁,向晋国六卿妥协,同意姬丐回周都洛邑做敬王,自己称臣,王宗敬随姬朝一起做了姬丐的臣子。姬丐回到了周都做周敬王,王宗敬继续做着周王室的司徒,不久姬丐召其子王凤入朝为官。 公元前504年(周敬王十六年),姬朝看到晋国六卿为争权夺利尔虞我诈,相互残杀,闹的不亦乐乎,又起来反对姬丐,姬丐再一次逃奔到了晋国。这次事变,王宗敬、王凤父子没有追随姬朝起事,而是做为周敬王姬丐的臣子,随周敬王姬丐一起逃出了洛邑,来到了晋阳。前番扶植姬朝登上天子宝座是忠君,此番随姬丐一起逃难同样是忠君。王宗敬、王凤父子举家逃离周都洛邑,姬朝没有为难他们,让他们一家老小仆从等一起离开洛邑随姬丐而去。 待续... ...查看更多
连载30)《武圣王翦传》,王根权著,版权所有,盗版必究!发扬中华传统,弘扬王姓文化。欢迎赞助!第一部:王翦世家 第五章、三家分晋 。 公元前514年(晋顷公十二年),晋国公族祁傒的孙子、叔向的儿 子在晋君面前互相诋毁,六卿趁机杀了他们的家族,把两家的封邑划分为十个县,让他们的儿子去做大夫。公元前512年(晋顷公十四年),晋顷公逝世,儿子午继位,是为晋定公。 公元前497年(晋定公十五年),赵鞅与邯郸大夫午约定,要将卫贡五百家迁徙到晋阳,邯郸父兄不答应,赵鞅认为午不诚实,想杀死午。午和中行寅、范吉射(yì,义)攻打赵鞅。荀栎、韩不信、魏侈与范去射、中行寅有仇,调军队攻打范去射、中行寅。范去射、中行寅逃到朝歌,后又逃到齐国。这时晋国取消了中军,六卿改为四卿。 公元前475年(晋定公三十七年),晋定公逝世,儿子凿继位,是为晋出公。这一年,赵鞅病逝,荀瑶接替赵鞅为正卿,荀瑶即智伯。 公元前458年(晋出公十七年),智伯与赵鞅、韩不信、魏侈共同瓜分了范吉射、中行寅的领地。晋出公求告齐国、鲁国,要讨伐四卿。四卿慌恐,攻打出公,出公逃亡齐国,半路上死去。晋哀公的祖父雍,是晋昭公的小儿子,号叫戴子。戴子生下了忌,忌与智伯关系密切,但早死。当时,智伯在六卿中最强大,晋国的政务由智伯说了算。智伯想吞并晋国,就立了忌的儿子骄做晋君,是为晋哀公。 公元前454年(晋哀公二年),智伯联合韩康子、魏桓子攻打赵襄子。赵襄子战败,退军晋阳,三家军队围困晋阳城达三年之久。公元前452年(晋哀公四年),赵襄子窜通韩康子、魏桓子反水,三家联兵又攻打智伯,智伯战败被杀。赵、韩、魏三家瓜分了智伯的土地。 公元前438年(晋哀公十八年),晋哀公逝世,儿子柳继位,是为晋幽公。此时,赵、韩、魏三家成功的瓜分了晋国,晋君只占有绛、曲沃。晋国君臣关系颠倒,晋君畏惧卿大夫,开始朝拜韩、赵、魏的君王。 公元前420年(晋幽公十八年),幽公夜间出城,被强盗杀死。魏文侯立幽公儿子止,是为晋烈公。公元前400年(晋烈公二十一年),周威烈王赐封魏武侯、韩哀侯、赵敬侯为诸侯。 公元前393年(晋烈公二十七年),晋烈公逝世,儿子颀继位,是为晋孝公。公元前378年(晋孝公十五年),晋孝公逝世,儿子俱酒继位,是为晋静公。公元前376年(晋静公二年),晋静公成为平民,晋国断绝了祭祀。 本章完 ...查看更多
连载29)《武圣王翦传》,王根权著,版权所有,盗版必究!发扬中华传统,弘扬王姓文化。欢迎赞助!第一部:王翦世家 第五章、三家分晋。 灵公长大成人后,非常奢侈,赵盾、随会多次劝告,灵公根本不听。灵 公担心赵盾生乱,让鉏(chú,除)麑(ní,尼)刺杀赵盾。鉏麑入得赵府,看见赵盾的住处极其简朴,便退了出来,头撞树干身亡。 早年,赵盾在首山打猎,看到桑树下有个饿汉,赵盾给了他一些食物,他只吃了一半。赵盾问他为什么不吃完,此人说剩下的一半留给母亲吃。赵盾又给他一些饭、肉。此人叫示(qí,其)眯明。后来,示眯明做了晋君的厨师。晋灵公宴请赵盾,埋伏好士兵准备杀死他。示眯明告诉赵盾,未等灵公动手赵盾便逃离了宴会。灵公派人追赶赵盾,放出一条恶狗让狗咬赵盾,示眯明徒手杀死了恶狗。示眯明又反击追赶赵盾的士兵,士兵不能前进,赵盾终于逃脱。 后来,赵盾的弟弟赵穿杀死灵公,迎回赵盾。晋国的太史董狐写道:“赵盾杀死了自己的国君”,在朝廷上传给大家看。赵盾说:“杀国君的是赵穿”。太史说:“你是正卿,你逃跑了,但没有逃出晋国国境。你回来也没有杀死作乱的人,不是你杀死国君是谁呢?”孔子说:“董狐是优秀的史官,直书不隐瞒。赵盾是优秀的大夫,甘愿承受坏名声。”赵盾让赵穿从周京迎来襄公的弟弟黑臀,让他继位,是为晋成公。 公元前602年(晋成公七年),晋成公逝世,儿子据继位,是为晋景公。公元前592年(晋景公八年),魏文子年迈辞职,推荐郤克执掌国政。 公元前588年(晋景公十二年),韩厥、巩朔、赵穿、荀骓、赵括、赵旃(zhān,毡)任六卿。晋国国君被晋国六卿架空。 公元前583年(晋景公十七年),晋景公杀死了赵同、赵括,并灭了其家族。韩厥说:“怎么能忘记赵衰、赵盾的功劳呢?怎么能断绝他们的香火呢?”于是,景公又让赵氏庶子赵武作为赵氏后代,封给他城池。公元前581年(晋景公十九年),晋景公逝世,太子寿曼继位,是为晋厉公。 公元前572年(悼公元年),晋厉公免除所有大臣的职务,任用宠姬兄弟胥童担任大臣。闰月乙卯日,厉公到匠骊氏家去游玩,栾书、中行偃党羽逮捕了厉公,杀死了胥童。智从周京迎接公子周到绛,是为晋悼公。智驱逐了不忠于国君的七个大臣,向百姓布施恩惠,抚恤了晋文公回晋时各位功臣的后代。 公元前570年(晋悼公三年),魏绛为正卿,主持晋国政务。公元前558年(晋悼公十五年)冬,晋悼公逝世,儿子彪继位,是为晋平公。晋平公时,晋国六卿被赵氏、韩氏、魏氏、智氏、范氏、中行氏六家把持。公元前532年(晋平公二十六年),晋平公逝世,儿子夷继位。是为晋昭公。公元前526年(晋昭公六年),晋昭公逝世,儿子去疾继位,是为晋顷公。此时,晋国六卿强大,晋公室衰弱。 待续... ...查看更多
连载28)《武圣王翦传》,王根权著,版权所有,盗版必究!发扬中华传统,弘扬王姓文化。欢迎赞助!第一部:王翦世家 第五章、三家分晋 。 公元前651年(晋献公二十六年),晋献公逝世,里克杀死奚齐、 悼子,迎接重耳继位,重耳怕被杀,不敢回晋。里克又迎接重耳的弟弟夷吾继位,是为晋惠公。 公元前650年(晋惠公元年),晋惠公因重耳逃亡在外,怕里克发动政变,赐死里克。公元前643年(晋惠公八年),太子圉到秦当人质,秦穆公将公主嫁给圉。公元前638年(晋惠公十三年),晋惠公生病了,太子圉从秦国逃跑回到晋国。公元前637年(晋惠公十四年)九月,晋惠公去世,太子圉继位,是为晋怀公。 太子圉逃走,秦穆公十分生气,找到了公子重耳,把原公子圉的妻子嫁给重耳。公元前636年(晋文公元年)春天,秦国派军队护送重耳回国做了国君,是为晋文公。晋怀公圉逃到高梁,晋文公派人杀死了怀公。 晋文公修明政务,对百姓布施恩惠,赏赐随从逃亡的人员和各位有功之臣,功大的封给城邑,功小的授与爵位。为了强国,晋文公建立了三行(háng,杭)军制,即中、上、下三军制。每军各设一名将、一名佐,按地位高低分别是中军将、中军佐、上军将、上军佐、下军将、下军佐,即六卿。六卿按照“长逝次补”的原则轮流执政,对内协助晋公管理国家军事、政治,对外“尊王攘夷”,这就是影响晋国二百余年的六卿主政。当时,荀林父统率中行军,先穀统帅右行军,先蔑统帅左行军,赵盾主持政务。 “晋国六卿”的卿位是世袭制,六卿各家为保持其在晋政权中不败之地位,各卿对接班人的选择非常谨慎严格,打破了长子继承的世俗,推举家族中最为精明能干的世子继承接班。六卿们为了扩大自己的政治影响,一个个全都积极表现,晋国很快强大起来了。公元前632年(晋文公五年)五月丁未日,周天子宣布晋文公为霸主。然而,如同周天子大封诸侯一样,晋文公首创的六卿轮流执政制度,初期对加强晋国国君的统治,对外称霸,的确起到了积极作用,终了也正是这一“六卿执政”灭亡了晋国。 公元前628年(晋文公九年),晋文公逝世,晋襄公继位。公元前621年(晋襄公七年),襄公逝世。当时赵盾为晋国正卿,赵盾考虑到太子夷皋年幼,国之多难,欲改变先王遗嘱,立年纪长些的襄公弟弟雍为国君。贾季欲立雍的弟弟乐。赵盾派人到秦国迎接公子雍,贾季派人到陈国召回公子乐。赵盾废掉贾季,贾季逃到了翟。后在晋国夫人穆姬的哭诉声中赵盾又改立太子夷皋为国君,是为晋灵公。 待续... ...查看更多
连载27)《武圣王翦传》,王根权著,版权所有,盗版必究!发扬中华传统,弘扬王姓文化。欢迎赞助!第一部:王翦世家 第五章、三家分晋 。 公元前679年(晋缗侯二十八年),曲沃武公讨伐晋缗侯,灭 了晋宗室,把晋国的宝器全部用来贿赂周釐王,周釐王任命曲沃武公为晋国君,并列为诸侯,曲沃武公改号叫晋武公。公元前677年(晋武公三十九年),晋武公卒,子诡诸继位,是为晋献公。 公元前672年(晋献公五年),晋献公讨伐骊戎,得骊姬及骊姬妹妹,对她们十分宠爱。公元前669年(晋献公八年),献公尽杀晋武公诸公子,筑聚城作都城,改名绛。公元前665年(晋献公十二年),骊姬生下奚齐。 公元前661年(晋献公十六年),晋献公建立二军。献公统帅上军,太子申生统帅下军,赵夙驾战车,毕万担任护右,相继讨伐灭亡了霍、魏、耿。献公私下对骊姬说:“我想废掉太子,让奚齐代替他。”骊姬听后哭着说:“太子已经立好,诸侯们都已经知道了,而且太子多次统帅军队,百姓都归附他,不要因为我就废掉嫡长子而立庶子,你一定这样做,我就自杀了。” 公元前656年(晋献公二十一年),骊姬对太子说:“君王梦见了你母亲,你去曲沃祭祀母亲,回来后把胙肉献给君王。”太子到曲沃祭祀母亲,回都后把胙肉奉送给献公。献公当时出去打猎了,太子便把胙肉放在宫中。骊姬派人在胙肉中放了毒药。献公打猎回宫,厨师把胙肉献给献公。献公正装备享用,骊姬从旁阻止说:“胙肉来自远方,应尝尝它。”厨师把胙肉倒在地上,地面突起。厨师把胙肉扔给狗,狗吃后立即死了。厨师把胙肉给宦臣吃,宦臣也死了。骊姬哭着说:“太子竟迫不及待地想杀死您,接替您的君位。太子之所以这样做,不过是因为我和奚齐的缘故。我们母子宁愿躲到别国或自杀,不要让我母子被太子残害。当初您想废掉他,我还反对您。今天,我才知道我错了。”献公非常生气,开始追杀太子。太子逃到新城,献公杀死了太子的老师杜原款。有人对太子说:“你为什么不把放毒药的事对君王去说清楚呢?”太子说:“我父王年老了,没有骊姬将睡不稳、食无味。假使我说明白,父亲将对骊姬很生气。”有人又对太子说:“那你赶快逃到别的国家去吧。”太子说:“带着这个罪名逃跑,谁能接纳我呢?”十二月戊申日,申生在新城自杀。太子申生自杀后,献公又开始追杀重耳和夷吾二公子,二公子逃亡他国。 待续... 王根权著 ...查看更多
连载26)《武圣王翦传》,王根权著,版权所有,盗版必究!发扬中华传统,弘扬王姓文化。欢迎赞助!第一部:王翦世家 第五章、三家分晋 。 晋国是一个老牌诸侯国。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逝世,周成王继位 ,当时周成王还是一个孩童。一天,周成王和叔虞作游戏,把一片桐树叶削成珪状送给叔虞说:“用这个分封你”。史佚记录了这件事,请求周成王选择一个吉日封叔虞为诸侯。周成王说:“我和他开玩笑呢!”史佚说:“天子无戏言,只要说了,史官就必须如实地记录下来,记录下来就必须奏乐章歌咏它,提醒天子去落实。”周成王践行了自己所说的话,封叔虞为诸侯,把唐地封给了叔虞,始有唐国。叔虞姓姬,字子于,因封于唐,故叫唐叔虞。唐即后来的晋。 唐叔虞的儿子燮是为晋侯,晋侯的儿子宁族是为武侯,武侯的儿子服人是为成侯,成侯的儿子福是为厉侯,厉侯的儿子宜臼是为靖侯。 公元前841年(周共和元年),靖侯逝世,儿子釐侯继位。釐侯逝世,儿子献侯继位。献侯逝世,儿子穆侯继位。 穆侯娶了齐女姜氏作夫人,生二子,长子仇被立为太子,次子成师。穆侯去世,弟弟殇叔立为君王,太子仇被迫逃亡。 公元前781年(晋殇叔四年),太子仇袭击殇叔,自立为国君,是为晋文侯。公元前746年(晋文侯三十五年),文侯逝世,儿子昭侯继位。 公元前745年(晋昭侯元年),晋昭侯把曲沃封给叔叔成师,成师称为桓叔。公元前739年(晋昭侯七年),大臣潘父杀死昭侯,要迎接曲沃桓叔为晋君。晋人发兵攻打桓叔,桓叔失败,又回到曲沃。晋人立昭侯的儿子平为国君,是为晋孝侯。 公元前731年(晋孝侯九年),曲沃桓叔逝世,儿子鱓(shàn,善)代替桓叔,是为曲沃庄伯。公元前725年(晋孝侯十五年),曲沃庄伯杀死国君晋孝侯,晋人又立孝侯儿子郄(xì,戏)为国君,是为晋鄂侯。公元前718年(晋鄂侯六年),晋鄂侯逝世,晋人立鄂侯儿子光为国君,是为晋哀侯。 公元前716年(晋哀侯二年),曲沃庄伯逝世,儿子称接替庄伯即位,是为曲沃武公。公元前710年(晋哀侯八年),晋国侵伐陉廷。陉廷人和曲沃武公共同讨伐晋国,俘虏了哀侯。晋人立哀侯的儿子小子为国君,是为晋小子侯。公元前709年(晋小子元年),曲沃武公指使韩万杀死了被俘的晋哀侯。公元前706年(晋小子四年),曲沃武公骗来晋小子杀死了他。周恒王对曲沃武公的作为看不惯,发兵攻伐曲沃,立哀侯弟缗,是为晋缗侯。 待续...王根权著 ...查看更多
连载25)《武圣王翦传》,王根权著,版权所有,盗版必究!发扬中华传统,弘扬王姓文化。欢迎赞助!第一部:王翦世家 第四章、晋阳避乱。 公元前504年(周敬王十六年),姬朝众党看到晋国六卿为争权夺利 尔虞我诈,相互残杀,闹的不亦乐乎,又起来反对姬丐,姬丐再一次逃奔到了晋国。这一次晋国六卿没有让周敬王住在泽邑,也没有让其住在晋国的国都绛城,而是让其住在晋国的故都晋阳。这次事变王宗敬没有追随姬朝起事,而是做为周敬王姬丐的臣子,随周敬王姬丐一起逃出了洛邑,来到了晋阳。 公元前520年(周景王二十五年)周景王逝世后的那场王位之争,持续时间之长,变数之大,使得所有朝臣全都卷入到了其中。周王室的几番易主,又使得许多朝臣深受其害。王宗敬 “温恭敦敏”, 身为司徒又是皇族宗亲,在那场王位之争中,自然而然未能幸免地被卷了进去。 王宗敬对周王朝忠心耿耿,先是扶持姬朝登基,不想晋国六卿乘乱插手周王室,扶持了姬丐为周敬王。王宗敬对晋国六卿任意摆布周室甚为不满,认为姬朝是周天子的合法继承人,姬丐以及晋国六卿均属乱臣贼子。当姬朝迫于晋国六卿的军事政治压力,妥协称臣以后,王宗敬作为姬朝的臣子,遵命随姬朝一起做了周敬王姬丐的臣子。前番作姬丐的臣子是姬朝率领朝臣称臣,那是忠君。今番姬朝发难,作为周朝的臣子,别无选择,只能跟随周敬王出逃,这同样是忠君。 《史记·周本纪》记载:“晋人攻子朝而立丐,是为敬王。敬王元年,晋人入敬王,子朝自立,敬王不得入,居泽。十年,晋率诸侯入敬王于周,子朝为臣,诸侯城周。十六年,子朝之徒复作乱,敬王饹于晋。十七年,晋定公遂入敬王于周。” 公元前503年(周敬王十七年,晋定公九年),姬朝的大臣召庄公、上将南宫极相继去世。敬王使人散布谣言,称王子朝之乱,使上天震怒,南宫极是被天雷劈死,于是王城民众人心悚惧。敬王复派人刺杀了姬朝,同时请晋国出兵。晋国六卿平定了姬朝党余之乱,再一次将姬丐护送回了周都洛邑。 王宗敬经历了周王室十余年间的动乱,看到了周王室的衰弱,看多了周王室备受诸侯欺凌的现实。体验到了其时诸侯争霸,周王室日衰,忠臣难当。这一切使得王宗敬对周王朝心灰意冷,对周王室复兴的希望破灭,觉得继续做周敬王的臣子,跟随周敬王回周都已没有什么意义了。在晋国六卿第二次送周敬王回周都洛阳时,王敬宗决定退出政坛,不随周敬王回都。王宗敬上表陈情,以年迈多病之由辞去了司徒一职,留在了晋阳,过起了自己的平民生活。这一年,王宗敬47岁。 公元前486年(周敬王三十三年),王宗敬病逝,享年63岁。安葬在晋阳城北五里大道南的早山庚间。因王宗敬在周王室的显贵及其忠诚,受到了后世人们的敬重。王宗敬之坟世称“司徒冢”,墓前碑铭跋序尤多。只因时代久远,碑石今已荡然。晋阳即今太原。据考,故治在今太原市南郊区古城营村。 王宗敬,王姓第二世世祖。生于洛邑,避难晋阳,在晋阳生活了十七年,死后葬于晋阳。晋阳,王姓第二处郡望。本章完 王根权著 ...查看更多
连载24)《武圣王翦传》,王根权著,版权所有,盗版必究!发扬中华传统,弘扬王姓文化。欢迎赞助!第一部:王翦世家 第四章、晋阳避乱。 公元前514年(晋顷公十二年),韩起告老,魏舒接替韩起成为晋国 的正卿,执掌了晋国军政大权。 魏舒是春秋后期著名的军事家和政治家,其成名之作即“大原之战”。 公元前541年(晋平公十七年)夏,戎狄部落进犯中原,魏舒及荀吴(中行穆子)率晋军进攻无终(山戎国名),同戎狄的步兵遭遇于大原(今山西太原西南)。大原山区,山峦重叠,道路崎岖,地形险狭。当时戎狄是步兵,晋军是兵车。在山地作战,兵车机动困难,难以取胜。魏舒“毁车为行”,把兵车改造为步兵,改车战为步战。即把5乘兵车的甲士(每乘甲士3人,5乘共15人),改变为5人为1伍,共编为3个伍的肩甲步兵,与原有轻装步兵合编,作为战斗的基本单位,使原来以两、伍、专、参、偏为编组的战车阵形,变成以前锋、后卫、左翼、右翼、前拒为编组的互相配合的步战阵形。 长于步战的戎狄军队,耻笑晋军的失常之举。魏舒利用敌军的骄傲和麻痹,乘对方尚未到阵,便挥军出其不意地冲向敌人,大败敌兵,取得了胜利。魏舒步战方阵的出现宣告了中国数百年车战历史的结束,魏舒也因此而名垂青史。 魏舒在晋国执政六年,展尽才华。军事上北定戎狄,稳定了晋国的边防。政治上成功地送周敬王姬丐回到了周都洛邑。 公元前512年(晋顷公十四年),晋顷公逝世,儿子午继位,是为晋定公。晋国尊立的周敬王姬丐长期住在晋国,这对晋国来说是最大的不体面。 公元前510年(晋定公二年,周敬王十年),晋国六卿暂时停止了瓜分晋王室的进程,着手准备送周敬王姬丐入都洛邑一事。魏舒发挥了自己的政治才能,决定这一次不带兵强入周敬王,而是通过谈判送姬丐入周都洛邑做敬王。 公元前509年(晋定公三年),姬朝迫于晋国六卿的军事威胁向晋国六卿妥协,同意姬丐回都为王,自己称臣,条件是晋国六卿修固周都洛邑城池。姬丐回到了周都洛邑做起了敬王,晋国六卿将周都洛邑的城池重新给以修整加固后,撤兵回到了自己的封地。这一年,魏舒猝死,士鞅接替魏舒成为晋国正卿,执掌晋国军政大权。魏舒执政时期处处打压士鞅,士鞅执政后所干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报复。士鞅撤去了魏舒棺材上的柏木,令以大夫规格下葬。接下来所干的事情,就是利用正卿的权力为范氏集团谋利益。 公元前506年(晋定公六年),蔡昭侯受楚令尹子常之辱,求救于晋国。士鞅趁机发起诸侯会盟昭陵,合军伐楚,为蔡国伸张正义。其间,中行寅向蔡昭侯敲诈贿赂没有得手,乃挑拨士鞅。中行寅谓士鞅,为蔡氏伐楚得不偿失,无惠于范氏。士鞅考虑到中行氏为范氏世交,为了不得罪中行氏,伐楚之举作罢,昭陵之会不了了之。 待续...王根权著 ...查看更多
连载23)《武圣王翦传》,王根权著,版权所有,盗版必究!发扬中华传统,弘扬王姓文化。欢迎赞助!第一部:王翦世家 第四章、晋阳避乱。 南宫极赶跑了单旗、刘卷,杀死了姬猛,一班文武大臣拥立姬朝为王 。 王宗敬官为司徒,又是王室宗亲、景王重臣,景王病重期间,一直伺候于景王左右。景王册立姬朝为太子,他参与了商议。景王病逝后,在姬朝、姬猛王位之争中,王宗敬遵照景王遗愿,坚定地站在姬朝一边,积极扶持姬朝执政,做了姬朝的臣子。这一年,王宗敬30岁。 姬猛被杀死之后,单旗、刘卷并不甘心于失敗,他们又立姬猛的弟弟姬丐为王,是为周敬王,并带着那个周敬王跑到了晋国,寻求晋国六卿的支持。此一时期的晋国,名义上是晋顷公当政,实际上晋政出私门,六卿说了算。晋国六卿早已架空了国君,而一个个怀有野心。周王室的内乱是他们求之不得的事情,姬丐对他们来说正是可居之“奇货”。晋国六卿视姬丐如至宝,至宝自己送上门来,正是他们兴风作浪的大好时机。 公元前519年(晋顷公七年),晋国六卿中韩起为正卿,掌握着晋国的军政大权。这个周敬王住在晋都绛城不行,得回到周都洛邑去。韩起决定遣大夫籍谈、苟跞带着晋国六卿的军队,武装护送周敬王姬丐回周都洛邑。 姬丐逃去以后,姬朝对内肃清姬丐余党势力,对外则整军备战,加强洛邑城池的防卫。晋国六卿护送周敬王回周都捞的是政治资本,并没有什么土地财物的实惠。这个政治资本能不能为己所用,要看自己的军事实力。此时晋国六卿们一个个打着自己的小算盘,盘算的是如何保持自己的军事实力,惦记的是如何瓜分晋国的王室土地财物,扩大自己的地盘。周都洛邑城高池深,强行攻打是需要付出沉痛代价的。六卿们都会算账,争得的体面是大家的,付出的代价是自己的。虽然兵临城下,为保存自己的实力,各卿均不肯卖命攻城。洛邑城池围而不攻,没有相持多久,籍谈、苟跞便领兵退回了晋国。所送去的周敬王姬丐不能进入国都洛邑,只好跟随晋国六卿的军队回到晋国。绛城是晋国的国都,那里住着晋君。晋国六卿虽说一个个手握重兵,但晋君依旧是他们名义上的君王,而周天子名义上又是晋君的天子。如此一来,被带回的周敬王姬丐,便不能带回晋国的都城绛城,只好安排其暂时居住在泽邑。这一时期,晋国六卿已没有精力顾及周敬王姬丐入都洛邑之事,而是将精力全身心地放在了如何瓜分晋国王室的土地和财物上。周敬王姬丐在泽邑原本只是暂住,不曾想这一暂住就是十年。 待续.. 《武圣王翦传》,王根权著 ...查看更多
连载22)《武圣王翦传》,王根权著,版权所有,盗版必究!发扬中华传统,弘扬王姓文化。欢迎赞助!第一部:王翦世家 第四章、晋阳避乱 公元前520年(周景王二十五年),景王遇暴疾,感到自己大限将至, 想到了改立太子这一国之大事。景王下定决心,改立姬朝为太子。熟料,就在册立姬朝为太子的朝会这个节骨眼上,景王未颁诏而驾崩。景王临终前,授大夫宾孟为顾命大臣,遗诏传位于王子姬朝。景王卒,周大夫单旗、刘卷感到若立王子姬朝,他们将失去夕日之权势。于是派剑客刺杀了顾命大臣宾孟,立王子姬猛为王,是为悼王。 单旗、刘卷违背先王遗诏,刺杀顾命大臣,引起满朝文武的愤怒。尹文公、甘平公、召庄公集合家兵,以南宫极为帅,攻打单旗、刘卷。姬朝又发了一通告诸侯檄文,檄文曰: 王子朝使告于诸侯曰: 昔武王克殷,成王靖四方,康王息民,并建母弟,以蕃屏周,亦曰:“吾无专享文、武之功,且为后人之迷败倾覆而溺入于难,则振救之。”至于夷王,王愆于厥身,诸侯莫不并走其望,以祈王身。至于厉王,王心戾虐,万民弗忍,居王于彘。诸侯释位,以间王政。宣王有志,而后效官。至于幽王,天不吊周,王昏不若,用愆厥位。携王奸命,诸侯替之,而建王嗣,用迁郏 。则是兄弟之能用力于王室也。至于惠王,天不靖周,生颓祸心,施于叔带。惠、襄辟难,越去王都,则有晋、郑咸黜不端,以绥定王家。则是兄弟之能率先王之命也。在定王六年,秦人降妖,曰:“周其有 王,亦克能修其职,诸侯服享,二世共职。王室其有间王位,诸侯不图,而受其乱灾。”至于灵王,生而有 。王甚神圣,无恶于诸侯。灵王、景王克终其世。今王室乱,单旗、刘狄剥乱天下,壹行不若,谓:“先王何常之有,唯余心所命,其谁敢讨之!”帅 不吊之人,以行乱于王室。侵欲无厌,规求无度,贯渎鬼神,慢弃刑法,倍奸齐盟,傲很威仪,矫诬先王。晋为不道,是摄是赞,思肆其罔极。兹不谷震荡播越,窜在荆蛮,未有攸 。若我一二兄弟甥舅奖顺天法,无助狡猾,以从先王之命,毋速天罚,赦图不谷,则所愿也。敢尽布其腹心及先王之经,而诸侯实深图之。昔先王之命曰:“王后无适,则择立长。年钧以德,德钧以卜。”王不立爱,公卿无私,古之制也。穆后及大子寿早夭 世,单、刘赞私立少,以间先王。亦唯伯仲叔季图之! 待续... 《武圣王翦传》,王根权著 ...查看更多
连载21《武圣王翦传》,王根权著,版权所有,盗版必究!发扬中华传统,弘扬王姓文化。欢迎赞助!第一部:王翦世家 第四章、晋阳避乱。 王子乔生于春秋末期,当时的周王朝早已名存实王,所能号令的只有自己 的朝廷、国都及国都周围狭小地域。周天子不但不能影响左右各诸侯国,反过来还得看诸侯国的脸色,受诸侯国的窝囊气。 公元前549年(周灵王二十三年),王子乔在洛阳河东城都乡唐版里,生了一个儿子,为了不忘皇族身世,王子乔为儿子起名王宗敬。 在唐版里,王子乔表面上过着悠闲的平民日子,内心深处却承受着强大的精神压力。不但对国事时时挂念于心,尤其是对太子被废之事耿耿于怀。如此煎熬了三年时间,于公元前548年(周灵王二十四年)在郁闷中死去。王子乔死后,周灵王将王宗敬母子接回了王宫。这一年,王宗敬两岁。 姬晋被废太子之后,周灵王很难受,但君无戏言,做出的决定已无法改变。姬晋之死对灵王打击很大,灵王非常伤痛,日夜思念儿子。 公元前545年(周灵王二十七年),周灵王在思念姬晋的郁闷中驾崩。周灵王临终前将王位传给了姬晋的弟弟姬贵,同时嘱托姬贵,要好好照顾哥哥姬晋的儿子王宗敬。这一年,王宗敬五岁。 公元前544年(周景王元年),姬贵嗣位,是为周景王。周景王牢记父王的教诲,非常疼爱王宗敬,对这个侄子多有体贴。王宗敬虽然早早地失去了父亲,但在景王的呵护下,享受着王子般的宫廷生活。王宗敬与众王子一起在太学读书,接受皇家的宫廷教育。王宗敬和他的父亲一样,“聪明博达,温恭敦敏”,在皇家教育和王宫生活的熏陶下,早早地就成了周王室的可用之才。王宗敬成年后便随朝用事,经过几年的历练,周景王任命为周室司徒, 王宗敬成了景王的股胘之臣。 《史记·周本纪》记载:“二十七年,灵王崩,子景王贵立。景王十八年,后太子圣而蚤卒。二十五年,景王爱子朝,欲立之,会崩。子丐之党与争立,国人立长子猛为王,子朝攻杀猛。猛为悼王。” 周景王的皇后生了一个儿子名姬圣,这个儿子“精明通达”,景王最为喜爱,很早就被立为太子。不想公元前527年(周景王十八年),这个太子圣夭折了。 姬朝是周景王的庶长子。景王的正妃生有两个儿子,姬猛和姬丐。景王初立嫡长子姬猛为太子,但姬猛生性懦弱,缺少威仪。而庶长子姬朝有勇有谋,有王者风范。景王欲废姬猛而立姬朝为太子,大臣单旗等人竭力反对,认为太子废立乃国之大事,王位传嫡不传贤。景王一时难以摆脱太子圣夭折之痛苦,经单旗这么一折腾,便将改立太子之事搁了下来。正是因为这件事情,引发了后来周王室的一场旷日持久内乱。 待续... 王根权著 ...查看更多
连载20)《武圣王翦传》,王根权著,版权所有,盗版必究!发扬中华传统,弘扬王姓文化。欢迎赞助!第一部:王翦世家 第三章、秦晋恩怨 公元前619年(秦康公二年),秦国攻打晋国,攻占了武城。 公元前617年(秦康公四年),晋国攻打秦国,攻占了少梁,秦国夺走了晋国的殽。 公元前615年(秦康公六年),秦国攻打晋国,攻占了羁(jī,基)马。晋派赵盾、赵穿、郤缺攻打秦国,在河曲展开大战,晋军大败。公元前580年(晋厉公三年),晋国派吕相谴责秦国,借机和诸侯讨伐秦国。兵至泾水,在麻隧打败秦军,俘虏了秦国大将成差。晋厉公与秦桓公订立了以黄河为界的盟约。桓公回国后就背弃了盟约,与狄人合谋一块儿攻打晋国。 公元前601年(秦桓公三年),晋军打败秦军,俘虏了秦国的将领赤。 公元前578年(秦桓公二十六年),晋国率领诸侯攻打秦国,秦军败逃,晋军一直追赶到泾水边上才返回。 公元前562年(秦景公十五年),秦军救郑国,在栎(lì,力)邑打败晋军。 公元前559年(秦景公十八年),晋国多次召集诸侯会盟,率领诸侯攻打秦国。秦军败逃,晋兵在后面追赶,一直渡过泾水,追到棫林才返回。 公元前550年(秦景公二十七年),秦景公到了晋国,与晋平公订立盟约,不久就背叛了盟约。 本章完 ...查看更多
连载19)《武圣王翦传》,王根权著,版权所有,盗版必究!发扬中华传统,弘扬王姓文化。欢迎赞助!第一部:王翦世家 第三章、秦晋恩怨 公元前624年(秦穆公三十六年),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三人率 兵进攻晋国,渡过黄河后焚毁了船只,以示决死战斗。晋国军队十分慌恐,据城防守,不敢出战。秦军夺取了王官和鄗(jiāo,郊)地,为殽山之役报了仇。秦穆公从茅津渡过黄河,为殽山战役牺牲的将士筑坟,给他们发丧,痛哭三天。发誓说:“喂,将士们!你们听着,不要吵嚷,我向你们发誓。我要告诉你们,古人办事虚心听取老年人的意见,所以不会有什么过错。”将士们听后,都为之落泪。 公元前621年(秦穆公三十九年),秦穆公去世,秦康公继位。前一年,晋襄公也去世了。太子夷皋还年幼。晋襄公的弟弟叫雍,是秦女所生,住在秦国。晋人因为多次遇难,想立年纪长些的君王。赵盾说:“立襄公弟弟雍。雍温和善良年纪大,先君又喜受他,而且他亲近秦国,秦本来是友好邻国。立善良的人国家就稳固,侍奉年长的人国家就顺利,侍奉先君喜欢的人就孝顺,与旧日的朋友结交就安定。”贾季说:“雍不如他弟弟乐。辰嬴被两位国君宠爱,立她的儿子,百姓一定安心。”赵盾说:“辰嬴卑贱,地位在九个妃妾的下边,他的儿子能有什么威望。况且她被两位国君宠爱,这是淫乱。乐作为先君的儿子,不能投靠大国而出居小国,这是孤立。母亲淫乱,儿子孤立,没有威严。陈国既小又远离晋国,得不到援助,怎么可以为君呢?”于是晋国派士公到秦迎接公子雍。贾季也派人到陈国召回公子乐。赵盾废掉贾季,因为贾季杀死了阳处父。 太子夷皋的母亲穆嬴见太子将要被废,怀抱太子到朝廷日夜号叫哭泣说:“先君有什么罪?他的继承人有什么罪?你们丢弃嫡子却到外边找君主,打算把太子放在什么位置上?”穆嬴出了朝廷,又抱着太子跑到赵盾的住所,磕头说:“先君把这个孩子嘱托给您,曾说过‘这孩子成了材,我就是受了您的赐予。不成材,我就怨恨你。’现在先君去世了,话还响在耳边,您却要废掉他,怎么行?”赵盾和各位大臣被逼迫,于是背弃了迎接的雍,而立了太子夷皋,是为灵公。同时赵盾自己为将军,率军队抵御秦国护送公子雍的军队,在令狐打败秦军。 待续... 王根权 ...查看更多
连载18)《武圣王翦传》,王根权著,版权所有,盗版必究!发扬中华传统,弘扬王姓文化。欢迎赞助!第一部:王翦世家 第三章、秦晋恩怨 文公察觉后想召见吕、郤,担心刚刚回国,国人可能出卖自己,改装到 了王城会见了秦穆公。三月己丑日,吕、郤等人果真造反,烧毁了文公居住的宫殿。文公的卫兵与他们交战,吕、郤等率军逃跑,秦穆公引诱吕、郤等人,在黄河畔杀死他们,晋国恢复平静。秦国所给文公的妻子成为夫人,秦国还送了三千人做卫士,以便防备晋国内乱。 公元前635年(晋文公二年),秦国军队驻扎在黄河边,将要护送周襄王回京。赵衰说:“尊敬周王是晋称霸的资本,晋国不抢先护送周襄王回京,而落在秦国后边,就无法在天下发号施令。”三月甲辰日,晋国派兵到了阳樊,包围了温,护送周襄王到了周都,杀死了襄王的弟弟王子带。周襄王把河内、阳樊地赐给了晋国。 公元前630年(晋文公七年),晋文公、秦穆公共同包围郑国,原因是在文公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对文公不礼貌,以及在城濮之战中郑国援助了楚国。晋国包围郑国,想得到叔瞻,叔瞻听说后自杀了,郑国人带着叔瞻尸体告诉晋君。晋君却说:“一定得到郑君才甘心。”郑国害怕了,就暗中派使者对秦穆公说:“灭亡了郑国,增强了晋国,晋有所收获,秦国却得不到什么好处。您为什么不放弃郑国,与郑结为友好?”秦国撤走了军队,晋国也随后撤了军。 公元前627年(秦穆公三十三年)春天,郑国有人向秦国出卖郑国,秦穆公派百里傒的儿子孟明视、蹇叔的儿子西乞术和白乙丙率兵偷袭郑。突袭计划不能实现,三位将军商议,拔取了晋国的边境城邑滑。此时,晋文公死了还没有安葬,太子襄公对这件事很愤怒。先轸说:“秦伯不听蹇叔的意见,违反了民意,可以攻打它。”栾枝说:“还没有报答秦国对先君的恩惠就攻打它,不行。”先轸说:“秦国欺侮刚刚失去父亲的我君,讨伐我同姓国,有什么恩惠需要报答?”襄公穿着黑色的丧服在殽打败了秦军,俘虏了秦国的三员大将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晋文公的夫人是秦穆公的女儿,对襄公说:“我父王对败兵之将恨之入骨,您放他们回国,让我父王煮了他们。”襄公同意了,送回了三员大将。先轸听说后,对襄公说:“祸患将要产生了。”先轸追赶三员大将,追到黄河边,三员大将已经坐在了渡船上,看到先轸磕头道谢,徐徐驶向对岸。 三位将军回国后,秦穆公穿着白色丧服到郊外迎接他们,向三人哭着说:“寡人没有听从百里傒、蹇叔的话,以致让你们受了屈辱,你们要拿出全部心力洗雪这个耻辱。” 待续...王根权著作 ...查看更多
连载17)《武圣王翦传》,王根权著,版权所有,盗版必究!发扬中华传统,弘扬王姓文化。欢迎赞助!第一部:王翦世家 第三章、秦晋恩怨 公元前643年(晋惠公八年),晋惠公让太子圉到秦当人质。秦 穆公为了加强秦晋联盟,把公主嫁给了圉。 公元前638年(晋惠公十三年),晋惠公病危,太子圉与妻子商量一起逃回去。太子圉说:“我母亲家在梁国,今天梁被秦国灭亡,我在国外被秦轻视,在国内又无援助。我的父亲病重卧床不起,我担心晋国大夫看不起我,改立其他公子为太子。”妻子说:“您是一国的太子,在此受辱。秦国让我服侍您,为的是稳住您的心。您逃跑吧,我不拖累你,也不声张出去。”太子圉逃离秦国,回到晋国。 公元前637年(晋惠公十四年),晋惠公去世,公子圉即位,是为晋怀公。太子圉即位后,担忧秦国来攻打,下令晋国跟从重耳逃亡在外的人必须按期归晋,逾期未归者杀死整个家族。狐突的儿子毛和偃都跟从重耳在秦国,狐突不肯叫他们回来,怀公囚禁了狐突。狐突说:“我的儿子侍奉重耳已经很多年了,今天您下令叫回他,这是让他们反对自己的君主,我用什么教育他们呢?”怀公杀死了狐突。 太子圉逃走,秦国十分生气,找到了公子重耳,想送他回晋。重耳到了秦国,秦穆公把同宗的五个女子嫁给重耳,原公子圉的妻子也在其中。重耳不打算接受公子圉妻,司空季子说:“他的国家都将去攻打了,何况他的妻子呢!而且,您接受此女为的是与秦国结成姻亲以便返回晋国,您竟拘泥于小礼节,忘了大的羞耻!”重耳于是接受了公子圉妻。秦穆公十分高兴,亲自与重耳宴饮。赵衰吟了《黍苗》诗,秦穆公说:“知道你想尽快返回晋国。”赵衰与重耳离开了座位,再次拜谢说:“我们这些孤立无援的臣子仰仗您,就如同百谷盼望知时节的好雨。”秦穆公派军队护送重耳回晋国,先通知栾枝、郤穀的党徒作内应。晋君听说秦军送重耳回国,也派出军队抵拒。 公元前636年(秦穆公二十四年)春天,秦国护送重耳到达黄河岸边,秦军包围了令狐,晋军驻扎在庐柳。壬寅日,重耳进入晋军中。丙午日,重耳到达曲沃。丁未日,重耳到武宫朝拜,即位做了晋国国君,是为晋文公。重耳这时已六十二岁了。怀公圉逃到高梁。戊申日,重耳派人杀死了怀公。 怀公旧大臣吕省、郤芮恐怕被杀,不归附文公,阴谋放火烧掉文公居住的宫殿,杀死文公。待续... 王根权 ...查看更多
连载16)《武圣王翦传》,王根权著,版权所有,盗版必究!发扬中华传统,弘扬王姓文化。欢迎赞助!第一部:王翦世家 第三章、秦晋恩怨(连载16) 公元前645年(秦穆公十五年),晋惠公率兵攻打秦国 ,秦穆公任邳豹为大将,亲率大军前往迎击。晋惠公对驾车和担任护卫的庆郑说:“秦军深入到我国境内,该怎么办呢?”庆郑说:“秦国护送您回国,您却违背约定不给秦地。晋国闹饥荒时,秦国立即运来粮食援助我们。秦国闹饥荒,晋国不仅不给予援助,反而借机攻打人家,今天秦军深入国境不也应该吗?”晋惠公出征前对驾车和担任护卫的人进行了占卜,都是庆郑吉。惠公认为“庆郑不驯服”,因而改让步阳驾车,家仆徒做护卫进攻秦军。九月壬戌日,秦穆公、晋惠公在韩原交战。惠公的重马深陷在泥里跑不动了,秦军赶来,惠公十分窘迫,叫庆郑驾车。庆郑说:“不照占卜的去做,不也应该失败吗?”说完,庆郑就走了。惠公改让梁繇靡驾车,虢射担任护卫迎击秦穆公。惠公甩下自己的部队独自往前冲,跟秦军争夺财物,秦穆公纵马驱车追赶,没能抓到惠公,反而被晋军包围,穆公也受了伤。这时,一队勇武士兵挺戈跃马冲入阵中与晋军厮杀,不但救出了秦穆公,还活捉了晋惠公。 早年,秦穆公丢失了一匹良马,被岐山下的三百多个人抓去杀死吃了。官吏捕捉到他们,要加以治罪。穆公说:“我听说,吃了良马肉,如果不喝洒,会伤人。”于是就赐酒给他们喝,并赦免了他们。这三百人听说穆公要去攻打晋国,要求跟随穆公出征。当 他们发现穆公被敌包围,便跃马冲阵,高举兵器,争先死战,以报答吃马肉被赦免的恩德。 秦穆公俘虏了晋惠公,回到秦国,向全国发布命令:“人人斋戒独宿,秦国将用晋君祭祀上帝。”周天子听说此事,向秦君求情说“晋君是我的同姓,请不要杀死他。”夷吾的姐姐是秦穆公的夫人,听到这件事后,穿上丧服,光着脚,对穆公说:“我不能挽救自己的兄弟,让君上下命令杀他,实在有辱于君上。”穆公说:“我俘获了晋君,以为是成就了一件大事,现在天子来求情,夫人也为此事而忧愁。”秦穆公问吕省:“晋国人和睦吗?”吕省回答说:“不和睦。老百性怕失去国君出现内乱、牺牲父母,又怕子圉即位,都说:‘一定报此仇,宁可侍奉戎、狄。’可是那些贵族们却很爱护自己的国君,他们正等待着秦国送回自己国君的命令。他们说:‘一定报答秦国对晋国的恩惠’。因为这两种情况,所以晋国不和睦。”于是秦穆公改换晋惠公的住处,馈赠晋惠公七牢牺牲。晋侯派吕省等人回报国人说:“我虽然能回晋,但也没有脸面见社稷,选个吉日让子圉即位吧!”晋人听到这话都伤心地哭了。十一月,秦穆公送晋惠公回国,晋惠公献出了晋国河西的土地。 待续... 王根权 ...查看更多
连载15)《武圣王翦传》,王根权著,版权所有,盗版必究!发扬中华传统,弘扬王姓文化。欢迎赞助!第一部:王翦世家 第三章、秦晋恩怨(连载15) 公元前650年(晋惠公元年),惠公继位后违背了诺言,不 肯给秦国河西八座城池,并且诛杀了里克等七舆大夫。夷吾派邳郑向秦君道歉说:“当初我把河西地许给您,今有幸回国立为国君。大臣说:‘土地是先君留下来的,你逃亡在外,凭什么擅自许给秦国呢?’我力争也无用,所以向秦道歉。” 惠公因重耳逃亡在外,怕里克发动政变,不仅不把汾阳城封给里克,反而夺了他的大权,赐里克死。惠公对里克说:“没有你里克我不能即位。虽然如此,你也杀死了两位国君和一位大夫,作你的国君不也太难了吗?”里克回答说:“不废掉前边的,你怎么能兴起呢?想杀死我,难道还找不到借口吗?你竟说这种话!我遵命就是了。”说完,里克就伏剑自杀了。 邳郑出使秦国,听说里克被杀,就对秦穆公说:“吕省、郤芮确实不愿意以河西割让秦国。如果能够贿赂他们一些财物,与他们商量,赶走晋君,送重耳回晋,事情就一定成功。”秦穆公答应了他,派人和邳郑一起回到晋国,用厚财贿赂二人。二人知道,是邳郑向秦国出卖了自己。于是,杀死了邳郑及里克、邳郑的党徒七舆大夫。邳郑的儿子邳豹逃了到秦国,要求秦国攻打晋国,穆公没有听从。 公元前647年(晋惠公四年),晋国大旱,派人到秦国请求援助粮食。邳豹劝说秦穆公不要给,并建议趁机去攻打晋国。穆公问公孙支,公孙支说:“荒欠与丰收是交替出现的事,不能不给。”穆公又问百里傒,百里傒说:“夷吾得罪了您,他的百姓有什么罪?”穆公采纳了百里傒、公孙支的意见,水路用船,陆路用车,从雍都出发,源源不断地直到绛城,给晋国运去了粮食。 公元前646年(秦穆公十四年),秦国发生饥荒,请求买晋国粮食。晋君与大臣们商量,庆郑说:“君王凭借秦国力量即位,后来我们又违背给秦国土地的约定。晋国发生饥荒,秦国卖给了我们粮食。今天秦国饥荒,请求买晋国的粮食,我们给他们,还有什么疑问的呢?”虢射说:“去年上天把晋国赐给了秦国,秦国竟不知道夺取,反而卖给了我们粮食。今天上天把秦国赐给了晋国,晋国难道应该违背天意吗?应该攻打秦国。”晋惠公采纳了虢射的建议,未给秦国粮食,而派军队攻打秦国。秦国对此非常生气,也派军队攻打晋国。 待续...王根权 ...查看更多
连载14)《武圣王翦传》,王根权著,版权所有,盗版必究!发扬中华传统,弘扬王姓文化。欢迎赞助!第一部:王翦世家 第三章、秦晋恩怨(连载14) 秦国是新兴的诸侯强国,晋国是老牌诸侯强国。秦晋两国为了 使自己做强做大,长期以来既互相侵伐,又互相利用。 公元前659年(秦穆公任好元年),秦穆公伐晋茅津,取得了胜利。公元前656年(秦穆公四年),秦晋联姻结好,秦穆公迎娶了晋献公的女儿做秦国夫人。 晋献公宠爱年轻貌美的骊姬,想废掉太子申生,立骊姬子奚齐。骊姬装作不同意,还以自杀威胁献公。太子申生祭母,把祭祀的胙肉敬给献公,骊姬趁机放进毒药,中伤申生。申生先是仓皇逃回封地,尔后考虑父亲失去骊姬将“寝不稳,食无味”,最终背负恶名自杀身亡。太子申生自杀后,献公追杀重耳、夷吾二公子,二公子逃亡。 公元前652年(晋献公二十六年)夏天,献公病重,对国相荀息说:“我让奚齐继承王位,可是他还年幼,大臣们不服,恐怕要起乱子,你能立他吗?”荀息说:“能。”献公说:“拿什么做凭证?”荀息回答说:“假使您死后再生还,活着的我仍然不感到惭愧,这就是凭证。”于是,献公把奚齐托付给荀息。秋九月献公逝世,里克、邳郑想接回重耳。对荀息说:“外有秦,内有三个公子将要作乱,晋国百姓帮助他们,你打算怎么办?”荀息说:“我不能违背对先君的承诺。”十月,献公还未被安葬,里克在守丧的地方杀死奚齐。荀息打算一死了之,有人建议不如立奚齐的弟弟悼子并辅佐他。荀息便立了悼子安葬了献公。十一月,里克在朝堂上杀死了悼子,荀息为此也自杀了。 里克等人杀死了奚齐、悼子,派人到翟国迎接公子重耳,打算拥立重耳。重耳辞谢道:“违背父亲的命令逃出晋国,父亲逝世后又不能按儿子的礼仪侍候丧事,我怎么敢回国即位,请大夫改立别人吧。” 里克派人到梁国去迎接夷吾,夷吾想回晋继位。派去的人回来报告里克,吕省、郤芮说:“国内还有公子可以即位却到国外来找,难以让人相信。估计不去秦国,借强国的威力回晋国,恐怕很危险。”于是,夷吾让郤芮用厚礼贿赂秦国。 夷吾给秦穆公许诺:“假使我能回到晋国继位,愿意割让晋国河西八座城池奉献给秦国。”夷吾还给里克写了一封信,信中说:“假使我真能继位,愿把汾阳城封给您。”穆公派百里傒率兵护送夷吾,夷吾回到晋国登上了君位,是为晋惠公。 待续...王根权《武圣王翦传》 ...查看更多
连载十三)《武圣王翦传》,王根权著,版权所有,盗版必究!发扬中华传统,弘扬王姓文化。欢迎赞助!第一部:王翦世家 2、秦国崛起(连载13) 公元前623年(秦穆公三十七年),秦国采用由余的计谋攻打戎王 ,增加了十二个属国,开避了千里疆土,称霸于西戎。秦国的崛起称霸,周天子能说什么?能做什么?只能派召(shào,绍)公过带着钲(zhēng,征)、鼓等军中指挥用的器物向秦穆公表示祝贺。 公元前621年(秦穆公三十九年),秦穆公去世,穆公的儿子有四十人,太子(yīng,婴)继承王位,是为秦康公。 公元前619年(秦康公二年),秦攻打晋国,攻占了武城。公元前615年(秦康公六年),秦国再一次攻打晋国,攻占了羁(jī,基)马。康公在位二十年去世,儿子共公继位。共公在位五年去世,儿子桓公继位。桓公在位二十七年去世,儿子景公继位。景公在位四十年去世,儿子哀公继位。 公元前506年(秦哀公三十一年),吴王阖闾(hé lǘ,)与伍子胥攻打楚国,楚王逃往随地,吴军进入郢都。楚国大夫申包胥来秦国告急求援,一连七天不吃饭,日夜哭泣。秦国派兵车五百辆援救楚国,打败了吴国军队。 哀公在位三十六年去世,太子夷公早死,夷公的儿子继位。秦惠公在位十年去世,儿子悼公继位。悼公在位十四年去世,儿子历共公继位。 公元前444年(秦历共公三十三年),秦军攻打义渠戎族,俘虏了戎王。 公元前443年(秦历共公三十四年),厉共公去世,儿子躁公继位。公元前429年(秦躁公十四年),躁公去世,弟弟怀公继位。公元前425年(秦怀公四年),庶长晁和大臣围攻怀公,怀公自杀。怀公太子名叫昭子,死得早,大臣们就拥立太子昭子的儿子为君,是为秦灵公。公元前415年(秦灵公十年),灵公去世,儿子献公没能继位,立灵公的叔父悼子,是为秦简公。公元前401年(秦简公十五年),简公去世,儿子惠公继位。公元前387年(秦惠王十三年),惠公去世,儿子出子继位。 公元前385年(秦出子二年),庶长改从河西迎接灵公的儿子献公回国,立他为君。杀了出子和他的母亲,把他们的尸体沉入深渊。秦国在这以前频繁更换君主,魏国的力量强大起来,夺去了秦国河西的土地。 秦国的兴起正如后来的秦孝公所说:“从前,穆公在岐山、雍邑之间,实行德政、振兴武力,在东边平定了晋国的内乱,疆土达到黄河边上,在西边称霸于戎狄,拓展疆土达千里。周天子赐予霸主称号,诸侯各国都来祝贺。但是在厉公、躁公、简公、出子的时候,国家内有忧患,没有空暇顾及国外的事,结果晋国攻夺了我们先王河西的土地,诸侯也都看不起秦国,耻辱没有比这更大的了。献公即位,安定边境,迁都栎阳,并且想要东征,收复穆公时的疆土,重修穆公时的政令。 本章完 王根权著 ...查看更多
连载十二)《武圣王翦传》,王根权著,版权所有,盗版必究!发扬中华传统,弘扬王姓文化。欢迎赞助!第一部:王翦世家 2、秦国崛起(连载12) 公元前626年(秦穆公三十四年),戎王派由余出使秦国,秦穆公 向他炫示了宫室和积蓄财宝。由余说:“这些宫室,如果是鬼神营造的,那么就使鬼神劳累了。如果是让百姓营造的,那么也使百姓受苦了。”穆公问道:“中原各国以诗书礼乐和法律治理国家,还不时地出现祸乱。戎族没有这些,用什么来治理国家,岂不更乱!”由余笑着说:“这正是中原各国发生祸乱的根源所在。自黄帝创造了礼乐法度,并亲自带头贯彻执行,也只是实现了小的太平。到了后代,君主一天比一天骄奢淫逸。依仗着法律制度的威严监督民众,民众感到疲惫了就怨恨君上。上下互相怨恨,篡夺屠杀,甚至灭绝家族,都是由于礼乐法度这些东西。戎族不是这样。在上者怀着淳厚的仁德来对待下面的臣民,臣民满怀忠信来侍奉君上,整个国家的政事就像一个人支配自己的身体一样,无须了解什么治理的方法。这才真正是圣人治理国家啊!”穆公问内史王廖说:“我听说邻国有圣人是对立国家的忧患,现在我该怎么办呢?”王廖说:“戎王地处偏僻,不曾听过中原地区的乐曲。不妨送他歌舞伎女,借以改变他的心志。同时留住由余不让他回去,以此来疏远他们君臣之间的关系。戎王怀疑由余,他们君臣之间有了隔阂,就可以俘获他了。还有,戎王喜欢上音乐,就一定没有心思处理国事了。”穆公说:“好。”穆公令王廖送给戎王十六名歌女,戎王接受了,并且非常喜爱迷恋。戎王整整一年不曾迁徙,更换草地,牛马死去了一半。由余回国后多次向戎王进谏,戎王都不听。穆公秘密派人邀请由余,由余离开了戎王,来到了秦国。 公元前624年(秦穆公三十六年),穆公让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三人率兵进攻晋国。秦军渡过黄河,焚毁了船只,以示决死战斗。晋国军队据城防守,不敢出战,秦军如入无人之地,夺取了王官和鄗(jiāo,郊)地,为殽山战役报了仇。穆公从茅津渡过黄河,为殽山战役牺牲的将士筑坟,给他们发丧,痛哭三天。穆公向秦军发誓说:“喂,将士们!你们听着,不要吵嚷,我向你们发誓。我要告诉你们,古人办事虚心听取老年人的意见,所以不会有什么过错。”穆公反思自己不采纳蹇叔、百里傒的建议而造成的过失,发出这样的誓言,将士们全都为之落泪。 待续...王根权著 ...查看更多
观中国书法学院院长王根权先生作品有感 戴雄文 一方池塘笔似钩, 千层墨色线如弧。 遥望忽觉蛙声起, 近观才知伟人歌!
《武圣王翦传》,王根权著 ,版权所有,盗版必究!发扬中华传统,弘扬王姓文化。欢迎赞助!第一部:王翦世家 2、秦国崛起(连载11) 公元前645年(秦穆公十五年),秦国大败晋国,俘虏了晋国的国君晋惠公 ,后又放走晋惠公。公元前644年(秦穆公十六年),晋惠公回国后继续为国君,为了报答秦国,将河西之地割让给了秦国。 公元前636年(秦穆公二十四年)秋天,周襄王的弟弟带,借助狄人的军队攻打襄王,襄王出逃,住在郑国。公元前635年(秦穆公二十五年),周襄王派人向秦国通告了发生祸难的情况。秦穆公率兵护送周襄王回朝,杀死襄王的弟弟带。 公元前628年(秦穆公三十二年),郑国有人向秦国出卖郑国说:“我掌管郑国的城门,可以来偷袭郑国。”穆公问蹇叔、百里傒,两个人回答说:“路经数国地界,到千里之外去袭击别人,很少有占便宜的。再说,既然有人出卖郑国,怎么知道我国的人就没有把我们的实情告诉郑国呢?不能袭击郑国。”穆公说:“我已经决定了。”穆公派百里傒的儿子孟明视、蹇叔的儿子西乞术和白乙丙率兵去偷袭郑国。军队出发的那天,百里傒、蹇叔二人对他们的儿子说:“你们的部队如果失败,一定是在殽山的险要处。” 公元前627(秦穆公三十三年)春天,秦国军队向东进发,穿过晋国,从周朝都城北门经过。军队开进到滑邑,郑国商人弦高赶着十二头牛准备去周朝都城出卖,碰见了秦军,他害怕被秦军杀掉或俘虏,就献上了他的牛。弦高说:“听说贵国要去讨伐郑国,郑君已做了防守和抵御的准备,还派我带了十二头牛来慰劳贵国士兵。”三位将军一起商量说:“ 我们要去偷袭郑国,郑国现在已经知道,偷袭不成了。”于是灭掉了滑邑。 滑邑是晋国的边境城邑,此时晋文公刚刚死去,还没有安葬。太子襄公愤怒地说:“秦国欺侮我刚刚丧父,趁我办丧事的时候攻取我国的滑邑。”晋军把丧服染成黑色,在殽山伏击秦军,秦军没有一个士兵能够逃脱,孟明视、西乞术和白乙丙三位秦国将军做了俘虏。晋文公的夫人是秦穆公的女儿,替秦国三位被俘将军求情说:“秦军全军覆没,秦穆公对这三个人恨之入骨。希望您放他们回国,让他们的国君煮掉他们。”晋君答应了,放秦军三位将军回国。三位将军回国后,秦穆公穿着白色丧服到郊外迎接他们。穆公向三人哭着说:“寡人没有听从百里傒、蹇叔的话,让你们三位受了屈辱。”秦穆公恢复了三个人的官职俸禄,更加信任他们。 待续... ...查看更多
连载十)《武圣王翦传》,王根权著 ,版权所有,盗版必究!发扬中华传统,弘扬王姓文化。欢迎赞助!第一部:王翦世家 2、秦国崛起(连载10) 公元前716年(秦文公五十年),文公去世,宁公继位。宁公在位 十二年,生了三个儿子,立长子武公为太子。宁公去世后,大庶长弗忌、威垒和三父废掉太子,拥立出子为君主。公元前698年(秦出子六年),三父等人杀害了出子,又拥立了原太子武公。 公元前695年(秦武公三年),武公杀了三父等人,夷灭了他们的三族。公元前678年(秦武公二十年),武公去世。武公有个儿子,名叫白,白没有被立为君,武公的弟弟德公做了国君。德公生了三个儿子,长子宣公,次子成公,少子穆公。德公在位两年去世。长子宣公继位。公元前664年(秦宣公十二年),宣公去世。宣公生了九个儿子,没有让儿子继位,立了弟弟成公。成公在位四年去世,成公有七个儿子,也没有让儿子继位,立了弟弟穆公。 公元前656年(秦穆公四年),穆公从晋国迎娶了晋献公的公主穆姬。此前,晋献公灭了虞国,俘虏了虞君和他的大夫百里傒(xī,奚)。百里傒不愿做晋献公的臣子,晋献公便将百里傒打入奴隶。秦穆公迎娶穆姬时,晋献公将百里做为女儿穆姬的陪嫁品送到了秦国。在走往秦国的途中百里傒逃跑了,跑到楚国边境宛(yuān,渊)地,宛人捉住了他。穆公想用重金赎买他,担心宛人不给。派人对宛人说:“我家的奴隶百里傒逃到这里,请允许我用五张黑色公羊皮赎回他。” 宛人就答应了。这时百里傒已经七十岁。 穆公与百里傒谈了三天,谈得非常高兴。百里傒对穆公说:“我比不上我的朋友蹇(jiǎn,简)叔,蹇叔比我有才能。我外出游学求官,被困在齐国,向人讨饭吃,蹇叔收留了我。我想事奉齐国,蹇叔阻止了我,我得以躲过了齐国发生政变的那场灾难。我到了周都,周王子穨喜爱牛,我凭着养牛的本领求取禄位。穨想任用我时,蹇叔劝阻我,我离开了穨,才没有跟穨一起被杀。事奉虞君时,蹇叔也劝阻过我。我虽知道虞君不能重用我,但实在是喜欢利禄和爵位,就暂时留下了。我两次听了蹇叔的话,都得以逃脱险境,一次没听,就遇上了虞君亡国而遭擒的灾难。” 穆公把国家政事交给了百里傒,号称五羖大夫。百里傒又向穆公推荐了蹇叔,穆公派人带着厚重的礼物去迎请蹇叔,让他当了上大夫。 待续...王根权 ...查看更多
连载八)《武圣王翦传》,王根权著 ,版权所有,盗版必究!发扬中华传统,弘扬王姓文化。欢迎赞助!第一部:王翦世家 2、秦国崛起(连载8) 自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元年),周平王将周王室东迁洛邑之后,经 过二百多年的血火混战,绝大多数诸侯国已经灭亡,只留有十余个诸侯强国。秦国就是其中的一个。 秦的祖先是颛顼帝的后代,名叫大业。大业娶了少典部族的女儿女华,生下大费。大费辅助夏禹治水,舜帝表彰禹的治水功劳,赐给禹一块黑色的玉圭。禹接受赏赐后说:“治水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还有我的助手大费。”舜帝于是表彰大费,赐给大费一副黑色的旌旗飘带,同时又把一个姚姓宗室女儿嫁给他。之后,大费为舜帝驯养禽兽,禽兽大多驯服,舜帝赐他姓嬴。 大费生有两个儿子,一个名叫大廉即鸟俗氏,另一个叫若木即费氏。费氏的玄孙叫费昌,子孙有的住在中原,有的住在夷狄。费昌离开夏国,归附了商汤,给商汤驾车,在鸣条打败了夏桀。大廉的两个玄孙叫孟戏、中衍,太戊帝让他们给自己驾车。中衍的后代子孙辅佐殷国,每代都有功劳,殷王封嬴姓为诸侯。 中衍的玄孙叫中潏(jué,决),住在戎族地区,守卫西部边疆。中潏生了蜚(fēi,非)廉,蜚廉生了恶来。恶来力气大,蜚廉善奔跑。父子俩事奉殷纣王。周武王伐纣的时候,恶来战死。当时,蜚廉为纣出使北方,回来时纣已死,蜚廉在霍太山筑起祭坛祭祀纣王。蜚廉死后,葬在霍太山。蜚廉有个儿子叫季胜,季胜生孟增。孟增受到周成王的宠幸,他就是宅皋狼。宅皋狼生衡父,衡父生造父。造父善于驾车,周穆王获得四匹骏马,驾车到西方巡游,乐而忘返。徐偃王作乱时,造父给穆王驾车,日行千里,兼程赶回周都,平定了叛乱。穆王把赵城封给造父,造父族人从此姓赵,春秋晋国大夫赵衰(cuī,崔)就是他的后代。 恶来有个儿子叫女防,女防生旁皋,旁皋生太几,太几生大骆,大骆生非子。非子居住在犬丘,喜爱马并善于饲养繁殖。周孝王召见非子,让他在汧(qiān,千)河、渭河之间管理马匹,马匹大量繁殖。周孝王说:“从前,你的先祖为舜帝掌管牲畜,牲畜繁殖很多,获得了土地的封赐,受赐姓嬴。现在你给我驯养繁殖马匹,我也赐给你土地,做附属国。”周孝王赐给非子秦地作为封邑,让他延续嬴氏的祭祀,号称秦嬴。 待续... ...查看更多
连载五)《武圣王翦传》,王根权著 ,版权所有,盗版必究!发扬中华传统,弘扬王姓文化。欢迎赞助!第一部:王翦世家 1、灵王赐姓 (连载5) 碑文曰: 朕闻天地权舆,混元黄於元气;阴阳草昧,徵造化於洪 炉。万品於是资生,三才以之肇建。然则春荣秋落,四时变寒暑之机;玉兔金乌,两曜递行藏之运。是知乾坤至大,不能无倾缺之形;日月至明,不能免盈亏之数。岂若混成为质,先二仪以开元;兆道标名,母万物而为称。惟恍惟惚,窈冥超言象之端;无去无来,寥廓出寰区之外。骖鸾驭凤,升八景而戏仙庭;驾月乘云,驱百灵而朝上帝。元都迥辟,玉京为不死之乡;紫府旁开,金阙乃长生之地。吸朝霞而饮甘露,控白鹿而化青龙。鱼腹神符,已效徵於涓子;管中灵药,方演术於封君。从壶公而见玉堂,召卢敖而赴元阙。炎皇少女,乘往仙家;负局先生,来过吴市。或排烟而长往,或御风而不旋。既化饭以成蜂,亦变枯而生叶。费长房之缩地,目览遐荒;餐简子之宾天,亲聆广乐。怀中设馔,标许彦之奇方;座上钓鱼,呈左慈之妙技。遥升阁道,远睇平衢。鼓琴瑟而驾辎軿,出西关而游北海,登昆仑而一息,期汗漫於九垓。湘东遗鸟迹之书,济北致鱼山之会。拂虹旌於日路,飞羽盖於烟郊。既入无穷之门,遂游无极之野。青虬吐甲,爰披五岳之文;丹凤衔符,式受三皇之诀。濑乡九井,漾德水而澄漪;淮南八仙,著真图而阐秘。自非天姿拔俗,灵骨超凡,岂能访金箓於元门,寻玉皇於碧落者矣。 升仙太子者,字子乔,周灵王之太子也。原夫补天益地之崇基,三分有二之洪业。神宗启胄,先承履帝之祥;圣考兴源,幼表灵髭之相。白鱼标於瑞典,赤雀降於祯符。屈叔誉於三穷,锡师旷以四马。谷洛之斗,严父申欲壅之规;而匡救之诚,仙储切犯颜之谏。播臣子之懿范,显图史之芳声。而灵应难窥,冥徵罕测。紫云为盖,见嘉贶於张陵;白蜺成质,遗神丹於崔子。凤笙汉响,恒居伊洛之间;鹤驾腾镳,俄陟神仙之路。嵩高岭上,虽藉浮邱之迎;缑氏峰前,终待桓良之告。傍稽素篆,仰叩元经,时将玉帝之游,乍洽琳宫之宴。仙冠岌岌,表嘉称於芙蓉;右弼巍巍,效灵官於桐柏。九丹可挹,仍标延寿之诚;千载方传,尚纪仙人之祀。辞青宫而归九府,弃苍震而慕重元。无劳羽翼之功,坐致云霄之赏。虽黄庭众圣,未接於末尘;紫洞群灵,岂骖於后乘。斯乃腾芳万古,擅美千龄,岂与夫松子陶公,同年而语者也。 待续... ...查看更多
连载四)《武圣王翦传》,王根权著 ,版权所有,盗版必究!发扬中华传统,弘扬王姓文化。欢迎赞助!第一部:王翦世家 1、灵王赐姓 (连载4) 姬晋被废太子之后,周灵王很难受。但君无戏言,做出的决定已无法 改变。姬晋之死,对灵王打击很大。他日夜思念儿子,哀痛欲绝。近臣们见周灵王怀念太子晋如此悲伤,担心他长此下去身体受不了,就依据晋人所说,编造了一个太子晋修道升仙的故事安慰周灵王。故事说:姬晋没有死,而是随道士浮丘公修道去了。现在居住在嵩山沟岭上,骑着白鹤,吹着笙,十分快乐。他要农夫转告父亲,不必挂念。孰料,周灵王听了这个故事后,更加怀念儿子,日夜思念,神情恍惚。 公元前545年(周灵王二十七年)十一月的一天深夜,周灵王睡梦中见到儿子姬晋骑着白鹤来迎接他。惊醒后说:“我儿来迎我,我应当走了。”于是立诏传位于姬晋的弟弟姬贵。葵巳日,周灵王薨。 太子晋被废为平民,其事件本身就具有传奇性,加之太子晋是因“为民请命”的“直谏”被贬,故此深受广大民众的敬爱。“为民请命”这一可歌可泣的不朽文化内涵,使得太子晋死后几千年来,人民群众以各种形式怀念他,文人雅士用大量笔墨美化他,历代君王也以隆重的形式纪念他。太子晋没有死,王姓始祖王子乔化羽成仙,永远活在中华民族后世子孙的心中。 刘向《列仙传》卷上记载:“王子乔者,周灵王太子晋也。好吹笙作凤凰鸣,游伊、洛间,道士浮丘公接以上嵩高山。三十余年后,求之于山上,见桓良曰:‘告我家,七月七日待我于缑氏山头’。至时,果乘白鹤驻山头,望之不得到。举手谢时人,数日而去。” 春秋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对王子乔十分敬慕。其《远游》诗曰:“轩辕不可攀援兮,吾将从王乔而娱戏。”唐代诗人李白亦写道:“吾爱王子乔,得道伊洛滨。” 《逸周书》记载,孔子在删诗书作春秋时,至太子晋一 章曾投笔叹曰:“惜夫,杀吾君也!”意思是说,太可惜了,太子晋如果不被周灵王所废,他将是东周的下一任君王。 公元699年(武则天圣历二年)二月,武则天封禅嵩岳,驾幸嵩山经过缑氏县,登缑山谒升仙太子庙。王子乔的精神以及民众对王子乔的敬爱令女皇感慨万千,回到洛阳后撰写了中华民族历史上少有的帝王雄文《升仙太子碑文》,并立制御书,令镌于贞石。706年(神龙二年)八月二十七日,“相王李旦奉制刊碑刻石”。该碑龙首龟趺,首身一体,高6.70米,宽1.55米,厚0.55米,座高1.30米,通高8米。碑文共33行,2178字。 待续... ...查看更多
唐孙过庭【书谱·学书论·第八章·书法之美】译文(摘自王根权著《〈书谱〉品评》) 我感悟到了书法艺术中的悬针和垂露两种竖画书写形式和运笔用意的不同,其它各种点画的书写形式和运笔用意也都如此。其中有的像 打雷闪电般疾速划过,有的又像石头从空中下落一样流畅有力;有的像鸿皓在天空中翱翔,有的又像野兽惊骇后在原野里狂奔;有的像鸾在蓝天起舞,有的又像蛇受惊后在草丛中疾行;有的有断崖颓峰般的气势;有的像人临深渊时靠着一棵枯木那样的神情;等等。在用墨方面,墨重处如裂崩滚翻的浓云,墨轻时又如舒展的蝉翼般明透。在运笔方面,行笔时如泉水一般在涌动,顿笔时又像山一样安稳。在书作的布局谋篇上,一幅好的书法作品,就犹如一幅美的图画。清丽者如新月出现在天空一样秀美,壮观者又象群星列于银汉般雄伟。一副上乘的书法作品,无论是点画的书写,结字造形,布局谋篇,以及书作者书写情感和书写意境的表现反映,要做到自然巧妙,不能做作强为。这些如同自然界中的事物一样,自身就具有神奇感和自然美,给人的感觉应该是天工之造化,而看不出是人为的运作。我相信书法家的智慧与技巧,书自心发,手随心动,不轻意下笔,每一点画的书写运笔,都有其用意和缘由。 ...查看更多
连载三:《武圣王翦传》,王根权著 ,版权所有,盗版必究!发扬中华传统,弘扬王姓文化。欢迎赞助!第一部:王翦世家 1、灵王赐姓 (连载3) 姬晋被废为庶民后,搬出了皇宫,住在了洛阳河东城都乡唐版里。姬 晋被废太子一事在社会上的影响很大,虽说成为了一介庶民,但曾经的皇家尊贵、太子身份依旧很显赫。为了少去麻烦,过上真正的平民生活,姬晋隐去了自己的皇室身份,使用了父王所赐的王姓,取名王子乔。如此一来,故太子身份日渐淡化,街坊邻居都习惯称晋姬为王子乔,称其家为王家。 在唐版里,王子乔表面上过着悠闲的平民日子,内心深处却承受着强大的精神压力。不但对国事时时挂念于心,尤其是对太子被废之事耿耿于怀。如此煎熬了三年时间,于公元前548年(周灵王二十四年)在郁闷中死去。 王姓一世祖王子乔,又名姬晋,生于公元前565年(周灵王七年)五月,公元前551年(周灵王二十一年)封为太子,同时赐王姓。王子乔配姜氏,生子王宗敬。王子乔逝于公元前548年(周灵王二十四年)八月初十,葬于缑氏山之巅。缑氏山位于今洛阳东南40公里处偃师市府店镇南,海拔308米。洛邑是王姓的第一个郡望。 姬晋当太子的时候,晋平公使师旷见太子晋。师旷向太子晋问以君子之德,太子晋侃侃而答。辞曰:“仁德配于天道,虽固守其岗位,却处处为天下人着想。使远方的人,都能得到他的帮助而受他的仁政。仁而合于天道,此谓之天。如禹的为人,圣劳治水而不自居功,一切以天下为本,取予之间,必合于正道,是谓之圣。再如文王,其大道是仁,其小道是惠。三分天下已有其二,依然是无比谦恭,服事于殷商。既拥有拥戴的群众,而反失其身。为暴纣囚禁,不动干戈,此谓之仁。又如武王,义杀暴纣一人,而以利天下。百姓各得其所,是谓之义。”师旷听后称善不已。师旷朝见太子晋时,见太子晋色赤,知其不寿。太子晋对师旷 说:“我三年之后,将上天到玉帝之所。”果然不到三年,讣报的使者就到了晋国。晋人以为太子晋能预卜生死,便誉其为神仙。 另据别本王氏家谱记载,王子乔并非郁闷早逝,而是随道士浮丘公修道去了。为了少去别人的打扰,自称游伊、洛归而崩,且进行了假葬。后来周灵王听恒良说儿子没有死后,发开了儿子的坟冢,果见是一空棺。王子乔活的岁数很大,被后世称为长寿之人的代表。 待续... ...查看更多
《武圣王翦传》,王根权著 ,版权所有,盗版必究!发扬中华传统,弘扬王姓文化。欢迎赞助!第一部:王翦世家 1、灵王赐姓 (连载2) 国都的东迁成了周王朝的一个历史转折点,也成了一个时代的标志。原来“礼 乐征伐自天子出”的一统王朝一去不复,逐渐地被“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甚或“自大夫出”所取代。此时的周王朝已失去了对各诸侯国的实际控制能力,各诸侯国开始明目张胆地不尊周天子,各自为政,各有春秋。故此,史学家将周王室东迁之前的周王朝称之为西周,将周王室东迁之后的周王朝称之为东周。为了表述东周与西周社会本质的差异,史学家又将东周的前一时期称之为列国、春秋,将东周的后一时期称之为战国。东周与西周虽只一字之差,但却天壤之别。西周王权统一,东周诸侯割据。西周“王道乐土”,东周“礼崩乐坏”,战火焦土。 周王室的东迁,中华大地上一场旷日持久的全面战争拉开了序幕。各诸侯国的各自为政,将中华民族拖进了一个血与火的战乱深渊。各诸侯国的各有春秋,使得中华大地上疯狂地运转着无数台巨型战争绞肉机器。各诸侯国 “以强凌弱,以众暴寡”。“邦无定交,土无定主”(顾炎武《日知录》)。“国无宁日,岁无宁日”,“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孟子.离娄》)。 就在那个大动乱的时代,那个血与火的岁月中,中华姓氏中又一支王姓诞生了。 公元前571年(周灵王元年),姬泄心登上了东周王朝的天子宝座,是为周灵王。 公元前565年(周灵王七年),姬泄心生了一个儿子,这是他的第十七个儿子,他为这个儿子取名单字晋。这个儿子“幼有成德,聪明博达,温恭敦敏”,不但博得了周灵王的欢喜,也深得周灵王的器重。姬晋十一岁时,就入朝参政议事,而且受到了朝臣的好评,同时赢得了灵王的信任。 公元前551年(周灵王二十一年),周灵王封姬晋为太子,同时赐姓王。这一年姬晋十五岁。 姬晋刚刚当上太子,就遇到了一件大事情。那年夏天,天降暴雨,谷、洛二水泛滥。灵王耽心京都安全,决定堵塞谷、洛,使水东流,以保都城。太子以为堵塞谷、洛,虽然可保都城,却殃害民众,提出疏导治理。关于如何防洪,保护京都,父子二人的观点和措施发生了分歧。如果仅仅只是政见的分歧倒也罢了,问题是在朝议中姬晋将防洪认识和措施上的分歧提高到了“暴君”“害民”的高度,以“壅堵治水”而害天下的鲧作比,指责灵王所为 “皆亡王之为也”。太子如此之过激言辞超出了灵王的容让,也超出了“直谏”与“朝议”之允许。灵王接受不了太子晋如此之“直谏”与“朝议”, 一怒之下将姬晋废为庶民。 待续... ...查看更多
《武圣王翦传》,王根权著 ,版权所有,盗版必究!发扬中华传统,弘扬王姓文化。欢迎赞助!第一部:王翦世家 1、灵王赐姓 (连载1)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姬发推翻了殷商王朝,建立了周王朝。周王朝为了 巩固周天子的王权,继承了殷商时期的分封制,先后封了许多同姓和异性功臣为诸侯王,让他们去治理地方。这些诸侯王有了自己的地盘,有了自己的衙门和军队,也就有了自己的王国。这些个王国,每年除了给周王朝纳贡并接受调遣外,其它一切都是自己说了算。“礼乐征伐自天子出”。这些诸侯王对于周王朝的统治确实起了很大的作用,但也正是这些诸侯王为周王朝挖掘了坟墓,最后送终了周王朝。 诸侯王的王位是世袭制,老子死了传给儿子,儿子死了传给孙子,一代一代地往下传。如果是如此单传也还罢了,问题是原来的诸侯王不减,历代的周天子又不断地加封。到了西周末年,中国境内的诸侯王国达到了八百多个。春秋初年,见于经传的大小诸侯国一百七十余个,见于史书记载的诸侯国名计有一百二十八个。 周天子统治下的周王朝,疆土广袤,诸侯国众多。《诗经•小雅•北山》曰:“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然而,周王朝存在八百年,这样的乐土实际存在却不长久。疆土广袤,交通不便,信息阻塞,这就使得一些诸侯王常年听不到周天子的声音,一天天坐大。诸侯国众多,一些诸侯王不守本分,不听从周天子的王命,胡作非为,捣乱周王朝。 公元前771年(周幽王十一年),发生了一件事情,从根基上动摇了周王朝的统治。周室大夫申侯勾结缯和西夷的犬戎人进攻周王朝的国都丰镐(今陕西西安),在骊山下杀死了周幽王姬宫湦。在这次战乱中,大多数诸侯王隔岸观火,只有秦襄公等少数诸侯王率兵前来勤王,平息了暴乱,赶跑了犬戎人。 丰、镐为两座城池,丰在丰水之西,镐在丰水之东。丰为周的先都,镐为后来扩建。犬戎人的这次暴乱对丰镐的破坏很大,都民被杀,财物被掠,宫殿被焚。周幽王死后,周平王姬宜臼继位,是为周平王。战乱后的丰镐难以为都,周平王决定远离犬戎人,将国都从丰镐东迁到洛邑(今河南洛阳)。 国都的东迁成了周王朝的一个历史转折点,也成了一个时代的标志。原来“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一统王朝一去不复,逐渐地被“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甚或“自大夫出”所取代。此时的周王朝已失去了对各诸侯国的实际控制能力,各诸侯国开始明目张胆地不尊周天子,各自为政,各有春秋。故此,史学家将 ...查看更多
学习书法不能黑练瞎忙,不能胡乱涂抹,不能自以为是。方法不对,功夫白费。要认识清楚,掌握正确的方法和技巧,不要被错误的思想和方法误导。最权威书法理论巨著《〈书谱〉品评》,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上、下卷,帮 你提高书艺。 ...查看更多
让中国书法走出玄学与神学,步入科学!让忽悠学书者的"诡词异说"远离学书者!孙过庭巜书谱》品评一百讲《<书谱>品评》辨伪求真!书法家读《书谱》与不读《书谱》水平大不一样!读懂与读不懂又大不一样 !参加培训与未参加培训书艺大不一样。未来的书画市场是靠实力说话,官员书法家的时代已经成为历史。 ...查看更多
唐孙过庭【书谱·授书论·第五十九章·五材并用】译文(摘自王根权著《〈书谱〉品评》) 要像冶铸师和陶艺师对熔铸和制陶两种制作工艺的熟悉了解掌握那样,对从古到今的各种书体及其发展演变,做到深刻了解,熟练 掌握,兼善通会。通过体察体会五行学说中五种基本物质和基本概念相克相生的发展变化,去体察体会书法艺术中运笔用墨的多样性和多变性。通过体察体会无穷无尽不同事物以及他们不同的仪表和形象,去体察体会书法艺术中运笔用墨所表达表现的不同的书写情感和书写意境的多样性和多变性。一篇优美乐章的演奏,需要多种乐器演奏的协调配合,每一种乐器什么时间发音,发什么音,发音的轻重长短等都要按乐谱的要求去演奏。各种乐器的音响,要有分有合,有悠有扬,有起有伏,有节奏、依韵律演奏,这样才能给品赏人以无穷之感受和体会。书法艺术中书法作品的创作也应该像乐章的演奏一样,其中的一点一画、结字造形、布局谋篇等运笔用意都要随创作中书写情感和书写意境的变化而变化。通过变化充分地表达表现书写情感和书写意境,这样才能给品赏人以无穷之感受和体会。至于具体点画的书写,应该是每一点每一画都要有所变化,尤其是重叠笔画的书写,更要注意彼此的变化和呼应,切忌雷同。要根据书写情感和书写意境的不同,表达表现出与之相应的不同形态和情态。如果在同一个字里出现了好几个点笔画,对这些点的书写处理,一定不要使其雷同,或取向背,或取递进、或取呼应,要使同一字中的几个点笔画成为一个形态情态各不相同的协调统一体。 ...查看更多
书法家读《书谱》与不读《书谱》水平大不一样!读懂与读不懂又大不一样!参加培训与未参加培训书艺大不一样。未来的书画市场是靠实力说话,官员书法家的时代已经成为历史。
王根权对书画市场行情的看法: 1、当前是书画市场价格的低谷期,是收藏的大好时机; 2、过去的许多"名家"现今己其名不保,以后就没名甚或遗为臭名,其作品谁收藏谁折本; 3、将来 的名家再不会是行政任命的,而只能是市场打拼出来的、最大多数藏家认可的; 4、是大家就得走市场,接受市场检验,正如老百姓所说"是骡子是马拉出来溜溜"。 不进入市场,千里马也只能老死槽头。不进入市场,造虚势是不行的,因为那个时代己经过去。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