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宁建华收藏日记 对话
国画彩墨山水画《雪融山河春》,大六尺原创作品请欣赏。
2020-04-04 15:44:15 6 0 3060 -
宁建华收藏日记 对话
国画彩墨山水画《峡谷新风》,大六尺原创作品。
2020-04-04 15:42:14 6 0 3471 -
杨牧青创作日记 对话
古文字书画作品名称:夒夔,编号:034
规格:45cm x 68cm
款识:二字虽相似,实不同也……庚子暮春杨牧青书于京。
备注:现据《山海经》分析,夔应是一条大海鲸,夒夔非一物,通行本对此二字 海鲸,夒夔非一物,通行本对此二字释读有误!本作品是《杨牧青<山海经>重要人物帝俊考述》一文配图,也是“华夏之源·杨牧青古文字书画系列作品”之一,该系列作品共约120多幅,以华夏文化文明为主体,兼顾世界其它文化文明,涵盖了从远古摩崖、陶器、玉器刻画图,是在“人类上古文化谱系研究课题”和“中华文明探源”思想主导下,着重对中华民族传统意义上的“三皇五帝”名号及其文化内涵作了水墨性的艺术创作,用书法表其意情,用书法传其精神。可参阅《杨牧青:探究三皇五帝新序位 传承中华文明大血脉》等文稿一一杨牧青随记 查看更多2020-04-04 13:19:39 3 0 1602 -
已认证2020-04-04 12:56:48 9 0 2788
-
已认证
叶仲桥荣誉资质 对话
以自己的实力签约中国教育电视【水墨丹青】【名家讲堂】栏目组,让亿万观众看到自己的艺术丰采。
2020-04-04 12:54:27 12 0 1363 -
杨牧青创作日记 对话
甲骨文古文字书画作品名称:盘古,编号:005
规格:45cm x 68cm
款识:盘古,人类文明之源。日月、天地、清气。盘古开天地,日月归位。己亥杨牧青书于京。
备注:本古文字书法作品这是为“纪 备注:本古文字书法作品这是为“纪念建国70周年和发现甲骨文120周年”中国宋庆龄青少年科技文化交流中心粹空间特举办“甲骨文书画展览”活动中《华夏之源·杨牧青古文字书画作品选辑》中的“32幅甲骨文书法原创作品”应邀展出。
“华夏之源·杨牧青古文字书画系列作品”共约120多幅,以华夏文化文明为主体,兼顾世界其它文化文明,涵盖了从远古摩崖、陶器、玉器刻画图文到甲骨文、青铜器铭文,再到春秋战国文字的艺术创作。本次展出的32幅甲骨文书法作品,是在“人类上古文化谱系研究课题”和“中华文明探源”的总体思想主导下,着重对中华民族传统意义上的“三皇五帝”名号及其文化内涵作了水墨性的艺术创作,用书法表其意情,用书法传其精神。(详见:艺界网/报)
附议:盘古是人类文化共祖,是人类文化文明的种子,是当今“智人世界”所有神话故事和文化传说的总源头。有关“盘古文化”之述,可参阅《杨牧青:人类上古文化谱系年表——追根溯源血脉不断》一文(此处时间年限有新的修改,关于具体年限推断另撰文补述。)《杨牧青:探究三皇五帝新序位 传承中华文明大血脉》、《杨牧青:走出昆仑 一点八方——您所不知道的人类上古文化情愫》、《杨牧青:人类上古文化谱系导读之中国夏商周年表重排》等文稿。 查看更多2020-04-03 20:34:39 5 0 2079 -
杨牧青创作日记 对话
甲骨文古文字书画作品名称:五帝,编号:033
规格:45cm x 68cm
款识:华夏之源.此五帝字均见殷墟甲骨文中,细究之各表达每个帝不同的实际状况。庚子春杨牧青于京华。
备注:清明特发,本作 华。
备注:清明特发,本作品是《杨牧青<山海经>重要人物帝俊考述》一文配图,也是“华夏之源·杨牧青古文字书画系列作品”之一,该系列作品共约120多幅,以华夏文化文明为主体,兼顾世界其它文化文明,涵盖了从远古摩崖、陶器、玉器刻画图,是在“人类上古文化谱系研究课题”和“中华文明探源”思想主导下,着重对中华民族传统意义上的“三皇五帝”名号及其文化内涵作了水墨性的艺术创作,用书法表其意情,用书法传其精神。可参阅《杨牧青:探究三皇五帝新序位 传承中华文明大血脉》等文稿。
就“五方五帝”的祭祀,从正史文献记载看,早在春秋时期已经开始了,如“秦襄公既侯……作西畤,祠白帝……故立畤郊上帝……秦宣公作密畤於渭南,祭青帝……秦灵公作吴阳上畤,祭黄帝;作下畤,祭炎帝。(《史记·封禅书》)”,再与“五行学说”和后来东汉末年的“道教神仙体系”融合,五帝就江山永固的坐享人间清福了!据经史研究可知,三千年前的上古之帝是为人民服务的,是替天行道的,中古之帝是坐收劳动人民的果实,是掘地三尺的!一一杨牧青随记 查看更多2020-04-03 13:55:58 6 0 1632 -
已认证2020-04-03 11:29:04 8 0 1922
-
已认证2020-04-03 11:22:43 6 0 3069
-
已认证2020-04-03 11:17:25 9 0 1262
-
马培童收藏日记 对话
马培童石窟作品之四大石窟作品赏析连载之(六),作者潘玮萱;
敦煌最早期的佛像为热带印度人的特征,到了南北朝时期,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两位皇帝排斥佛法之外,其余的帝王都信仰佛教。因此整个南北朝时 的帝王都信仰佛教。因此整个南北朝时期,造像大盛。中原地区的石窟佛像,开始呈现汉民族特征与外来特征并存的风格,而莫高窟成为开窟造像的云集之地,佛像从形式上保留了一些从西域东传的仪轨的原型,尤其面相上基本上保留了印度人的模样,但佛菩萨的脸部表情、头部造型、袈裟衣纹的处理有所改变。这个时期,敦煌的雕塑师用我国传统的审美观念和雕塑手法塑造出薄唇深目、高鼻大嘴的佛的造型,同时也创造出中西合璧的艺术形体—线条简洁、浑然厚重的传统佛教造像。到了唐代,敦煌佛教造像完全汉族化,也全面成熟于汉代,如马培童下图所画的两幅作品,佛像面容逐渐汉化,鼻子渐渐低平,脸部渐渐圆润,耳朵也越来越大,出现了比较健康丰满的形象,造像也是静态的,给人端庄安详之感。这两幅作品,马培童运用独创的刻石皴,远看近似素描,其实不是素描,而是立体的雕塑佛造像,背景运用汉画刻石皴,整幅造像给人以丰腴之美,体现了唐代佛教造像倾向于以丰肥为美的造型。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造像以北魏、北齐为顶峰,造像艺术摒弃前朝以汉人为形象特征而重新采用以印度人为造像形象,佛像体态丰满、脸部微笑含蓄、线条柔和,具有一种安静肃穆神秘女性美,这种美很传神,且让常人看后有震撼之感。不过容易引发男性某种想法,实在不适合为佛像,也许之后朝代也发现了这个问题,逐渐摒弃了这种太“逼真”的造像风格,因此马培童所画那个时期的佛造像在面容与传神方面,也做了一番改变,使菩萨像更接近于现代人的气息,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追求。如下图两幅作品,利用刻石皴法将佛像用笔法代刀法活生生的雕在宣纸上,并融入自己的元素,背景以朱砂写《心经》,使原本具有古风的塑像更添几分浓浓的古风味,佛教有一说法,朱砂能去邪,看着心经,能使人的内心世界归还佛性所应有的本真:内心纯洁没有任何杂念的静心世界。能将雕塑作品以焦墨画法画在纸上,保持雕塑所应有的原汁原味,从古至今唯有马培童一人,再无第二人。
马培童所画的这些雕塑石窟作品,既是传统又不是传统,所谓传统指的是用毛笔用墨用纸保留中国画所应有的要求,并融入书法(书写)的韵味,所谓不是传统指的是中国画所应有的各种皴法及前人的各种技法,在马培童这儿完全脱离,马培童融入自己的各种创新方法,包括人物的传神,也不在是过去古代人物画法的传神,尤其是画这些塑像菩萨更是如此。如马培童所说:“焦墨画石窟佛像,佛是用来供奉的,要发扬佛文化,比如佛语、佛经、佛诗或蕴涵佛理、佛性、禅机、禅意的诗、联、文、画等,佛是仁慈的、祥和的、清净的,同时也是神圣的,我的佛像作品能调节人的心态,提升人的境界,从中悟出许多佛道禅心,我在创作佛像时应该用心去体悟”所谓体悟也是马培童笔下表达菩萨所传神的心灵,让世人与之相应。
马培童,1956年生(笔名守一)、香港画院院长, 香港书画报社董事长,师从程大利老师,90年代拜张仃老师学习焦墨山水,先后就读中国美术学院国画系。和中央美术学院山水高研班,在传承老师艺术思想的基础上,开拓进取研究,获得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焦墨焦彩”中国绘画技艺和传统技法上,有突出贡献。特授予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称号,现为,国家一级美术师、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中国焦墨刻石皴创始人,从哲学和美学的根本参悟意象造型,把石窟雕塑佛造像刻在宣纸上的特质与真义,于甲骨文、象形文字、岩画、汉画像石刻的原初精神确定美学取向,开掘点线面、符号、图形诸元素自身审美价值,将主观意象融于自然,形成独异于人的个性语言,尚古朴、求天趣、富意蕴,重装饰、形式美。为中国焦墨画创新研究探索做出贡献。
(潘玮萱写於上海)续完2020、03、16 查看更多2020-04-03 11:10:42 32 0 1489 -
马培童收藏日记 对话
马培童石窟作品之四大石窟作品赏析连载之(五),作者潘玮萱;
莫高石窟,俗称千佛洞,位于河西走廊甘萧的敦煌,它始建于十六国前秦时期,历经十六国、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历代兴建,将近一千年 代、西夏、元等历代兴建,将近一千年陆陆续续开凿出来,形成巨大规模石窟群,有洞窟735个,壁画4.5万平方米、泥质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地。由于自然条件原因,千佛洞石崖不坚实,较松软,不能进行细致雕刻。在开凿时石窟里外,必须加木结构及墙壁上粉刷,墙壁上也不能进行浮雕,只能在抹灰的窟壁上画壁画或作少量泥塑浮雕。因此,敦煌千佛崖的佛像只能用泥塑,或者只能在开凿出来的粗糙胎模上加工塑造。
除南北大像是依山而建的石胎泥塑外,其余多为木架结构。彩塑为敦煌艺术的主体,有佛像、菩萨像、弟子像以及天王、金刚、力士、神等。彩塑形式丰富多彩,有圆塑、浮塑、影塑、善业塑等 最高34.5米,最小仅2厘米左右(善业泥木石像),题材之丰富和手艺之高超,堪称佛教彩塑博物馆。
17窟唐代河西都统的肖像塑,和塑像后绘有持杖近侍等,都惟妙惟肖,把塑像与壁画结为一体,为中国最早的高僧写实真像之一,具有很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1961年,莫高窟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1987年,莫高窟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在敦煌石窟中,几乎每个窟都有说法图,经变画。这些说法图和经变画中均绘有各式各样菩萨,有的洞窟四壁也绘小菩萨,还有许多单幅的菩萨画像。敦煌石窟有上千幅说法图和经变画,仅经变画的菩萨像,就数以万计,是世界上保存菩萨画像最多的佛教石窟。
用焦墨刻石皴画敦煌佛造像,是马培童向世人展现敦煌之美,令人感到惊奇与赞叹!如马培童所说的:“什么是焦墨艺术,焦墨艺术就是把看到的世界的惊奇,用刻石的方式刻在宣纸上、表现出来,让欣赏者通过我的作品,重新认识石窟佛造像和世界的美丽。是来自对天地神灵消息的聆听和欣赏,更来自我对生命佛陀的笔歌墨舞的赞美。
焦墨艺术展示一个全新的世界。是获得了观看原来那个旧世界的新目光。我不同于常人之处,是我能够聆听到天地万物的特别的消息。在大家共同生活的世界里,发现了焦墨刻石皴、来表现一个新世界。既展示了石窟雕塑佛造像之美,不同的生命体,又展示了历史留下神奇。”
在敦煌莫高窟中保存了五十余身阿难像,雕塑家将它雕成学者的身份,天庭饱满,慈眉善目,并略带腼腆、羞涩而博学、多闻、善思,其形体匀称、动态自然再配上眉清目秀、面庞细腻丰满,几乎是阿难的典型形象,且塑塑师并没有满足一种模式,而是不断追求神情的特征和雕塑手法的独立性,因此各时期的阿难像同中均有异,各具特色。
如下图马培童所画的阿难像,位于敦煌45窟中,他意态闲适、举止潇洒,重心立于左脚之上,腹部自然前倾,双手随意地搭在腹前,其悠然自得的样子恰好与对面迦叶那老成持重、严肃认真的态度强烈对比,愈发显示出他聪颖多才的气质。
(未完待续)、潘玮萱写扵上海。2020、03、15 查看更多2020-04-03 11:03:19 12 0 1402 -
马培童生活日记 对话
香港画院第一届院委会,第二次会议在揚州三湾公园召开,是香港画院具有历史开创性的一次重要会议。
此次会议由香港畫院院长马培童至辞,
香港画院執行院長姜耀南主持,
副院長、甘肃國畫院院長 行院長姜耀南主持,
副院長、甘肃國畫院院長李秀峰发言,
副院長、山西省美协副主席狄少英发言,
副院長河南國畫院院長封曙光发言,
香港畫院秘书长、山西省美協副主席徐晉平规划下一部展览;
山西省美協主席、山西大學美術學院院長王玉璽发言;
香港畫院研究員、新彊建設兵團美協副主席劉玉社、香港畫院研究員胡祝三等訪問掦州发言。
会议总结经验,规划2020年画院画展计划,和画院章程。
2020、03、28日在揚州三湾公园召开! 查看更多2020-04-03 10:57:52 15 0 1134 -
马培童收藏日记 对话
焦墨画与《金刚经》-作者丹青居士;
真正的福报是什么呢,是清净无为。《金刚经》以“应无所住”让焦墨六根清净。焦墨以“朴实无华”,突破“相”障。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相。繁华过后,归于平静。
繁华过后,归于平静。
中国焦墨画与佛理渊源甚深,这种渊源是天缘,是自然之缘,是与生俱来的渊源,天生存在的某种共性。自古以来,凡大智慧皆可圆通。
从焦墨的色调特征看,焦墨在墨的五色中处于色层的最顶端,与宣纸的白形成两极色。焦墨画技法就是不用水的参与,单靠用笔蘸墨使墨色层次产生差异的中国画。是纯用焦墨去完成绘画过程的国画艺术。老子说“五色令人目盲”,焦墨画以其自身的“朴实无华”,艺术的表现了老庄朴素的哲学思维。这种朴素、朴实的内涵,在意境韵味上体现的是清净、淡泊、庄严。在思想行为上是“致虚极,守静笃”,“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可以这样认为,中国焦墨画是以单一的色度,“朴实无华”的同一色层变化,演绎中国古典的辩证法基本原理。是以朴素、朴实的视像表现对立统一关系的内在精神。中国焦墨画是一门智慧艺术。
《金刚经》是著名的佛学经典。是表述认知一切事物和万物本源的智慧的核心学说。《金刚经》说: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有人将这段话译为:不要去贪看艳丽的物品,让眼根清净。不要去贪听靡靡的音乐,让耳根清净。不要去贪嗅香浓的味道,让鼻根清净。不要去贪吃美味的大餐,让舌根清净。不要去贪穿华丽的服饰,让身根清净。不要去贪想物质的享受,让意根清净。
笔者以为“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简单的说,就是不执着于颜色艳丽灿烂,声音悦耳甜蜜,味道香浓扑鼻,食物可口松软,肌肤触摸细滑,不执著一切相。文字的译法或有不同,但六根清净却是其基本原理之一。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金刚经》经义是怀清净心,心无所得,亦无所失,不执著一切相。离开一切曾经执著的刺激人心的诸相,以平淡,简约,平和,朴实之心看待世界便是佛心。如果住一切诸相,执著那些刺激人,扰人心智的富贵荣华诸相,便还是众生。大觉者与众生就是这一“相”之隔。破除这“相”墙,消除这“相”障,朴实无华,便“应无所住”。
由此可以看出,焦墨艺术的“五色令人目盲”,“朴实无华”与金刚经中的“应无所住”“六根清净”,在原理上是智慧圆通的。“应无所住”与“五色令人目盲” 。“朴实无华”的思想境界与“六根清净”消除“相障”的佛家智慧。是自然之缘,是天生的渊源。自古以来,凡大智慧皆可圆通。真正的福报是什么呢,是清净无为。
《金刚经》以“应无所住”让焦墨六根清净。焦墨以“朴实无华”,突破“相”障。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相。繁华过后,归于平静。中国焦墨画让视像六根清净,让人心六根清净。
丹青居士2020,4,3日 查看更多2020-04-03 10:52:53 21 0 1413 -
2020-04-03 10:37:12 2 0 2169
-
杨牧青创作日记 对话
甲骨文字书法作品《黄帝》规格:45cm x 68cm编号:016
款识:华夏之源。轩辕氏黄帝是中华文明历史上重要节点和转折点。己亥春杨牧青书。
备注:甲骨文字书法作品这是为“纪念建国70周年和发现 是为“纪念建国70周年和发现甲骨文120周年”中国宋庆龄青少年科技文化交流中心粹空间特举办“甲骨文书画展览”活动中《华夏之源·杨牧青古文字书画作品选辑》中的“32幅甲骨文书法原创作品”应邀展出。
“华夏之源·杨牧青古文字书画系列作品”共约120多幅,以华夏文化文明为主体,兼顾世界其它文化文明,涵盖了从远古摩崖、陶器、玉器刻画图文到甲骨文、青铜器铭文,再到春秋战国文字的艺术创作。
本次展出的32幅甲骨文书法作品,是在“人类上古文化谱系研究课题”和“中华文明探源”的总体思想主导下,着重对中华民族传统意义上的“三皇五帝”名号及其文化内涵作了水墨性的艺术创作,用书法表其意情,用书法传其精神。(详见:艺界网/报)
有关黄帝之事,可参阅《杨牧青:轩辕黄帝行迹路线略考》《杨牧青:华夏之源·中华人文初祖轩辕黄帝出生地究竟在什么地方?》《杨牧青:探究三皇五帝新序位 传承中华文明大血脉》等文稿。 查看更多2020-04-03 09:38:04 7 0 1630 -
杨牧青创作日记 对话
甲骨文书法作品名称:壬午王田
规格:45cm x 68cm
款识:甲骨文“宰丰卜辞”考释……庚子杨牧青记。《山海经》解读配作。2020-04-02 18:16:53 4 0 2551 -
李亚南创作日记 对话
国画人物画《南山锺公进士图》作品尺寸160cmx70cm;
对联尺寸160cmx35cmx2
李亚南书画工作室作品
创作时间2020年3月2020-04-01 20:50:44 16 0 2671 -
2020-04-01 17:37:49 11 0 1678
-
2020-04-01 17:37:06 12 0 1217
-
已认证
罗树辉创作日记 对话
《春江帆影》关茗友 罗树辉
山青水绿人依旧, 世事变迁心自留。 此景可观千百载, 更羡江上一方舟。 msp; 此景可观千百载, 更羡江上一方舟。2020-04-01 17:26:50 21 0 1624 -
杨牧青创作日记 对话
杨牧青:让思想的火花传遍神州大地,用互联网搭载思想的火花广播五湖四海!
前多年,我在力倡并主导的“古中国大昆仑文化史学观”、“甲骨文非卜辞说”和“科学实证+玄灵思维是认知人类上古文化文明的基本方法。 法。”等说时,许多许多的并不以为而是(详见近百篇“杨牧青人类上古文化研究系列”文论/稿,有的已经发布在网上,可资查证)。
我在各文论/稿中多次的讲:“梳理上下一百万年的人类上古文化脉络,以华夏文化文明为主导,分析世界文化文明的来龙去脉,探究中华文化五万年路径,确定中华文明三万年的观念,亟需改变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及至八千年欠准确欠妥善的观念!”这对于听惯了“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时人,总觉得先生我在说梦话,或蔑为“民科”“草根”之言,后来我又写了有关人类上古文化研究《倡议》,全网通发,反馈还是蛮强烈的!
现在(最近几天)《五万年中国简史》上下册巨著问世的了。虽然与先生我没有半毛钱的纠葛,但足以证明前多年思想的火花能有星星之火可以潦原的相状象!今由来自于复旦、南大、中国社科院等院校的9位史学名家共同打造,为人们理清中国上下5万年的来龙去脉,这是可喜可贺的一件事情!
该《史》从头一批智人踏上中华大地到20世纪为述,可能是时间跨度最长的一部“中国史”,从基因、语言、气候、地理到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的叙写,既有趣也有用,又有可用史料之价值。一一2020年3月31日杨牧青随记于京华 查看更多2020-03-31 18:20:21 9 0 1153 -
崔宁收藏日记 对话
国画彩墨山水画《万山红遍》庚子年崔宁作品。
这是去年答应一个求画朋友的。今年暂时撂笔,做点其它事情!2020-03-31 16:39:38 3 0 1132 -
2020-03-31 16:17:22 16 0 3171
-
2020-03-31 16:05:56 27 0 3076
-
2020-03-31 15:25:10 5 0 3538
-
2020-03-31 13:28:04 6 0 1628
-
杨牧青创作日记 对话
连载5)杨牧青:《山海经》重要人物帝俊之考述
——您将会看到不一样的《山海经》解读,还《山海经》真实的本来——古代史地之奇书!
引言:上古文化是人类的宝藏,世界的福音,艺术的源泉。一本记述上古时代 上古时代的《山海经》令人心生崇敬,它是涉及古中国的华夏文化文明渊源与世界文化文明的演进!因是时,我在画画歇息时就读《经》,在读《经》时就写点心得,反正书是翻不烂的。接着画画、读经、写点心得,日月穿梭,陆陆续续的交替着。每当子丑初上,总觉得文思比平时多些喷涌感觉,但腰椎又告诉我必须停下来。
道高无人,唯有多情,多情始能神游八荒,在星体运行的沧海桑田中就会不经意的生发新认识。依我力倡并主导的“古中国大昆仑文化史学观”、“甲骨文非卜辞说”和“科学实证+玄灵思维是认知人类上古文化文明的基本方法。”前提下,参阅诸位学人之论,汲以为基。本着人类上古文化研究之需要,遵循华夏文化文明探源为导向,探析世界文化文明为原则,简成八个条段,约两万多字,后或有待增删,今连载发出,文内若有不合时味者,或某些观点与时人冲突者,海涵以赐教!——庚子年三月七日杨牧青于京华第十五次修改稿
条段索引:
一、考述是以苦为乐的八益事
二、神话者即神所说之话
三、后世对帝俊进行了嫁接改造
四、夋俊二字本义本源要弄清楚
五、文字解读可知帝俊是上古农耕时代高智慧的人
六、帝俊在《山海经》各经卷中的记述
七、《山海经》文句释读示略(仅四例)
八、帝俊在《山海经》中的族群世系简述
五、文字解读可知帝俊是上古农耕时代高智慧的人
根据文字递变可知,夋早俊晚,二字相差约有几百年。夋字在战国时将下部的“女”变为“夂(zhǐ)”形(又说古同终),秦汉时在夋左加“人”合为“俊”字。但是,夋、俊二字均保留一个极其重要的形符“厶(sī)”(具有象形、会意、指事、指示及表意、表义于一体的功能)(又说古同某),其下如“八”字的示意符(指示)是战国帛书时期增加的笔画。如同组织解剖或化学元素分析一样,我们要将夋字拆分成厶、女,俊字拆分成人、厶、八、夂,依其形体构造和演变脉络对该字的本义本源进行分析。
厶,约定成俗谓之私,与公相对(见《韩非子》“古者仓颉之作书也,自环者谓之厶,背厶谓之公。”<按东汉末许慎《说文解字》(100年-121年)也引其说>。青铜器铭文(金文)作“以”形,释为耕地农具“耜”的象形,用力耕作之义。给谁耜?给自己耜,或给帝耜,或给族群的人耜,这也就隐含了私(自我)的意思。然,学者将金文、简书中“三角形”符号形体释为“厶”字,似为不准确的,需重新考释(见战国晚期《私庫嗇夫衡飾》铭释、楚系简帛《郭.緇.41》等)。
按“八”字示意符在字形中出现的规律来看,是具有敬上或承上启下的意象。造字是神圣的,先秦古人造字、用字是不会随意的,一定是要表达某一种意思的。加之当时文字少,在一字多用的情况下,可谓是“惜字如金”呵。许慎在《说文解字》中也仅收录到了《史籀篇》残卷尚存的223个字。由此可见先秦文字很少,大都是按照相应的法则一字多用,亦即后来我们讲的“字族”的意思,也是形成偏旁部首归纳总结的原因之一。
就笔画来说是一划开天、一点开太极,形成点、横、竖、撇、捺、勾六笔,其实也就点、横、竖三笔,部首分类约有200个左右。东汉《说文解字》540个部首,唐代《开元文字音义》320个部首,明代《字汇》214个部首,清代《康熙字典》和现代《辞源》214个部首,《现代汉语词典》、《新华字典》进行完善定为189个部首,而《甲骨文字形表》以150个字头用以部首检字。
女字、人字不用解释,大家都知道。先秦典籍如《尚书》等“俊”字均可如《楚帛书》“帝夋乃为日月之行”的“夋”字互通理解。
夋,行动迟缓的意思,一说同“逡”字,也可释为“踞”。大学者徐中舒(1898-1991)在《甲骨文字典》以“允”为解。西周金文以厶上、女下结合为夋的形体,并借为“狁yǔn”字,这是很有意思的。按说,狁是北方游牧族群的人,应是生于西北部的黄帝后裔,是夏代的淳维,是殷墟甲骨文时期所指的鬼方,是周秦时称的“北狄”,是汉代所称的匈奴,活动在甘肃、陕西北部到宁夏、山西、内蒙古一带或以北广大地区。《山海经·大荒西经》:“有北狄之国。黄帝之孙曰始均,始均生北狄。”这里说的很明确呵。
俊,才华出众的意思,又与“峻”通,是大、高尚的意思。俊在小篆中以人、厶、夂构成,右下变女为夂,是为了完成大、高尚的意思。如《尚书·尧典》“克明峻德。”《鹖冠子•能天》“德万人者谓之俊。”等。
从商周到秦汉以至新中国成立之前的这三千多年中,皇权王治加地主贵族阶层和儒家道统观念的主导,均认为女人就是男人的附属品,女人是不大、不高尚的,所以就将文字形体的字符进行不断的改造和简省,以达到目的。当然,这也是为了能够更好的维护政权统一,维护社会稳定,不得不采用的重要手段之一,毕竟书同文,车同轨,这是一个重大的划时代之伟大创举!由此来看,秦始皇无疑也是伟大的。
注:图片文字使用“国学大师网”资料
通过上述可知:夋,就是上古农耕时代黄河流域一位拥有高智慧的一个族群重要的人物——头领!他是集人、神、帝、巫、医、测天量地、发明创造于一身的头领,也是用力以耜,领导有方,如同女人一样养育子孙后代,其行缓慢沉稳,不急不躁,并且能带着族群寻山探水创天下!
这也是《山海经》为什么对帝俊的事记述的非常多,也是后世为什么要把这么一位重要人物不断的嫁接改造到黄帝、帝喾、帝尧、虞舜等人身上的原因之一。
今时我们明白了,帝俊其实就是“古中国”华夏文化文明史上集人、神、帝、巫、医、测天量地、发明创造于一身的大神大帝!从甲骨文到秦汉,通过千余年的发展,文字系统更加成熟稳定,搞文字史料的先哲们,为了更能表达“夋”是人和儒家道统观念的需要,就在夋旁加人以成“俊”字(但把女变夂这是很不好的),以取其高大如峻山、高尚如神灵的意思。同时也隐含着喻诫人们,这位“夋”是人,是如神如帝一样的人,不是一般的普通人,人们要敬之。
按说,估计公元前6年大学者刘秀(歆)在校注《山海经》时也窥见了这一玄妙,所以并要写一份言辞极其精炼、深刻的《上<山海经>表》呈现给汉哀帝以引起大汉王朝的足够重视,可惜没有如愿,直至三百年后遇见大风水家郭璞再次校注。但是《山海经》和“帝俊”成为神话故事或志怪类小说而流传于文人书斋和百姓坊间的这条命脉没有人去纠正,也没有过多的人去愿意承认它是“古代史地之奇书(杨牧青语)”!
人即神,神即帝,帝即人。是人,就要遵循天(上苍/宇宙空间)的规律而生存发展,对天(神/帝)要敬畏,对山川草木等自然界的万物要礼敬,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是神是帝,就要爱民如子,护佑子民,领导着人们向更好的方向发展。《山海经》中记载了各种对山神用玉璋、太牢等祭祀的方法,证明上古人对神帝的敬畏态度。佛陀说众生平等,万物皆有情,其道理是可共通的。不过二者交融的层次太深奥,非一般人是不能理会的。
世人罕识其相,难究其真,加之对文字的本义本源解读欠融会贯通,从战国后两千多年来,就把《山海经》中许多人和事物大都以神话而故事之,成为“余不敢言也”或“荒诞不经”,或“巫书之作”的状况。由是我说,造文字的,考释文字的,破译文字的,揣摩文字的,玩味文字艺术的,大都是具有巫觋神灵性的人。若没有,就搞不通。这也是我讲“玄灵思维”的真义之一处,明月芦花,并不茫然,慧者自明。
今有学者说这个“夋”字在甲骨文中象什么鸟、猴形状,把其拉扯到商先祖玄鸟生契、拉扯到夔的那儿去,牵强附会,是有错释之嫌。就当前所见甲骨文中还没有出现“夋”字和“俊”字。有说帝俊为《诗经》中所述的“昊天上帝”等,这皆一家偏颇之见不可取。其实,在《山海经》中所有阙疑无定的字,或出现的一些人物事迹,故事传闻,动植矿物,山川河流等名称均可用文字形体构造和演变脉络去考述的。
文字几经递变,传至今成了白话文的简体字,虽历经三千多年,但还有可循可索之规律。顺藤摸瓜,溯源而上,就能找到它的本义本源。更加之,有先哲文字训诂之经验和近现代考古实物举证,相信是能够探究到“古中国”华夏文化文明的本源究竟是什么样,上古时代的世界文化文明究竟是怎么演进的。
当然,古人所讲的“音形共表意”、“形相似义相近”、“音相同义相近”“以音训义”、“以声达意”、“音近义通”等,在现当代研究时要慎重对待和分辨,不能简单的因势利导就做出某些不正确的结论,贻笑大方。譬如,猫叫咪咪,猫与咪咪都指事一物不假,但是猫与咪咪在文字的音、形、义、声、意、体上是不同的。又如,不能说英文yellow黄色的意思就是秋天叶子落下的色彩,推论出英文yellow发音和“叶落”很相近,延伸出英文shop发音和“商铺”发音很相近……等。还有以此为由说英国人就是源于“大湘西”的大英人呵。这种以文字音声相近、相似去类推求证人类文化文明渊源,并得出世界文化文明就是源于华夏文化文明的论断,这是站不住脚的!(待见下文……) 查看更多2020-03-30 17:40:04 7 0 1201 -
杨牧青创作日记 对话
杨牧青:庚子京城莲花池杨柳拂堤随感;
己庚之疫在东胜神州大地上即将结束,京城莲花池仲春之季比昔日昔时少了许多。水、树、景……依然如故,大都市少了人还能称其为大乎?只有人才能拉动生产力,开发创造力,增 ,增加活力,倘若地广人稀的城市还能具备如此三力乎?文明社会的进步,城市发展的管理需要我们认真去思考的,不是想当然的一时计,而是百年千秋大计,因为我们的后代还有后代,这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永恒规律!一一2020年3月30日杨牧青随记
顺此附两首昔时游池小诗:
无题·暮秋写残荷说
我将青春留个盛夏
我将清洁献给盛夏
荷物为情直教人如此难忘
听雨
无雨
只是已暮秋
墨点如泪无泪点
且看案上
让人顿生数个念头
生为君赏目
老为人典范
不为世俗累
灭为渡来生
了愿
缘了
线里观乾坤
水中察因由
起笔
落笔
今不悟道劫中过
今世低头只为来生活得昂首亭立
吾将此生付与君
2017年10月21日天寒风稍许冷些,念头闪现处,荷塘景色如在眼前,再看匆忙行人,随之速记一二此句,以为写荷备用。杨牧青于北京.
如梦令·莲花池秋说
冷风萧瑟荷残,
行色勿忙少闲,
莫道光阴短,
只因多了秋寒,
偶然,偶然,
长亭斜卧栏轩。
2015年10月18日早午,余同家人闲步莲花池公园,见游人比往日稀疏许多,众生好似一片煞白脸色相,苦闷中以求其乐融融,沉吟而有此说。杨牧青于北京。注:仅用词牌名、格式,不以词谱去填词添字(平仄入曲),这是“新诗词”写法。 查看更多2020-03-30 09:51:36 5 0 1160 -
陈祖松创作日记 对话
书法作品:鼠年春节患肺炎,武汉疫情急空前。
全国布防控传染,医师奋战病魔歼。2020-03-30 08:53:55 5 0 1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