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小明创作日记 对话
楷书书法作品录天步子《缙云赋》,作品尺寸78cmX180㎝,辛丑年夏月陈小明书於绍兴。
武周置縣,帝號因名。五雲為治,千載繼興。連會稽之域,羅吳越之精。鳳舞括州,常得碧梧棲止;龍游麗水,且為閬苑寄情 寄情。仙界逍遙,重入步虛幻境;人文承續,須尋始祖龍庭。暢想仙都,願與軒轅歸去;流連福地,應隨計子同行。嘉木朝天,猶見鼎湖遺老;芙蓉出岫,疑回宮闕玉京。
江山貢寶,豪傑傳聲。三才毓秀,萬物開誠。祭掃帝祠,欲煉仙丹神藥;辨看倪洞,還欽小篆陽冰。玉甑岩邊,俊賞摩崖神妙;鐵門峽畔,漫誇鏤石空靈。赤璧心雄,人羨曾封男爵;紫芝室雅,君思歸隱鐵城。初陽穀深,他日與誰聞道;好溪水澈,來年待我濯纓。
盛世恭逢,英才薈萃。大展宏圖,正期吾輩。旅遊強縣,人文興會。開通衢于群山,游畫舫于諸水。品筍峰於雲間,採靈芝於岩咀。烹麻鴨以酬賓,食茭白而養心。嚼菜根以立世,結詩禮而比鄰。噫嘻!集賢才以創業,憑睿智而建勳。覺遠景之可造,呼美酒而敞襟。詩曰:
縉雲山水世間奇,始祖人文天下知。
總在春風盈眼處,滿城陽景最相宜。 查看更多2021-06-02 15:12:41 24 0 3287 -
2021-06-02 15:07:30 21 0 2464
-
高显惠创作日记 对话
国画花鸟画荷花《金玉满堂和气致祥》,作品尺寸364X130CM横幅;辛丑年夏月惠风堂主人高显惠创作于古城盖州。
一池荷叶一池香,鱼儿戏水游池塘;金蟾迎来八方宝,满图和气亮芬芳;2021-06-02 14:38:41 19 0 2353 -
高显惠收藏日记 对话
国画人物画《血染黎明》《杨运夜宿陈屯枣峡堡》辛丑年春月高显惠创作作品;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为《血染黎明》创作一幅封面两幅插图作品,怀念先烈。
杨运(1924—1947),原名杨万宏, 7),原名杨万宏,1924年出生在河南省偃师市缑氏镇官庄村。1941年参加革命,1945年“九三”胜利后在辽宁盖平县(今盖州市)任熊岳区区长。1946年10月,我军战略转移,他留在原地并展游击战争,同年11月被国民党缉捕,1947年1月在七道河被害。于同年腊月26英勇就义,年仅二十一岁。 建国后,将杨运牺牲地命名为杨运乡。
杨运烈士1939年冬,只身投奔革命圣地延安。1945年扬运受党的派遣,从山西兴县转道来东北开展工作,在安东(今丹东)经过短暂学习,中共辽宁省工委于同年10月,派扬运等四人来盖平县(今盖州市)开辟工作。11月17日,“中共”成立盖平县熊岳区,扬运任区委书记兼区长。1947年1月17日(农历腊月26)上午,国民党184师的军警,将扬运区长杀害于熊岳城南大河。就义前,扬区长一路高呼“大山不倒!共产党不了—打倒国民党反动派!中国共产党万岁—”的口号,威震敌胆,激荡刑场,鼓舞着成千上万的民众。 查看更多2021-06-02 14:29:03 41 0 3132 -
傅斌科创作日记 对话
人物肖像速写《护士长》,傅斌科二零二一年画;
这就叫做饭不离口,画不离手,住院休息,也没闲着,感觉好有成就感。2021-06-02 14:20:12 11 0 1492 -
杨牧青创作日记 对话
杨牧青:三星堆文化的上古北方文化南下是其重要源头之一
近来有阅<路生观史>一文,予以为该文分析的有道理,复阅余之<大禹行迹路线考﹥和<夏文化源渊﹥等杂记,故再说之如下:
上 化源渊﹥等杂记,故再说之如下:
上古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南下与巴蜀原住古人(羌为主体)相融合,是影响、开启、造就"三星堆"古巴蜀文化与文明的重重源头之一!
"三星堆"另一源头是中亚和南印度文化的相融合。其实,巴蜀文化与中原王朝的文化虽有吸收但一直不是多融洽的,属于抗争类型的,直至秦灭巴蜀古族王国至今的统一[周慎靓王五年(公元前316年),秦国张仪、司马错等率军攻灭巴(今四川东部)、蜀(今四川西部)]。
按说,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南下入巴蜀路线比东部"东线"二里头文化进入巴蜀的路线要方便的多,因为"北线"没有过多的部族王权管辖区域约束,所以才有了4000多年前"大禹"北出汶川,越岷山至岷县、过临洮、翻陇山(六盘山)东行入晋东南运城盆地,以"盐"和"当地人口多"为优势,重新在"舜王朝"的大环境下,举起大旗,振兴华夏文化中的"夏文化"(也就是对当时近千年左右的黄帝文化传承。又如周穆王西去登昆仑、拜祭黄帝台﹤当时遗墟﹥会王母是没有错的)而没有走东出西安、洛阳之中原路线。
大禹懂水利,又会渔农,他通过改革、征伐、资源占有等方式奠定了新的一个"夏王朝",足迹与王权遍及中原及皖、鲁等地。
其实谜一样的三星堆,其实并不是谜,或许是发掘考古及文化史学者们陷入了不认识、不明白的迷茫中了。我们对上古文化文明的遗留,不能动不动都向中原文化上去拉郎配,或用中原的文化文明标准去量化的。另,考古的伟大之处是为历史找证据而不是左右历史发展或掌控历史的话语权,一定要放开胸怀看整个华夏的文化与文化!
今,三星堆有文字是以图纹符号形式出现的,按西方文明定义标准当然就不能认识华夏文明中的图纹符号形式的"文字"了。
整个广域的"三星堆文化"是上古帝颛顼至秦灭巴蜀之间两千多年的历史呈现。还有"祭祀坑"的叫法及是欠妥的!说开了,三星堆就是以夏文化王权为主体、为主线的文化文明遗存而已!
一一记于"水墨三晋·杨牧青书画文化行暨晋陇文旅科创123+5实施计划″推进途程中。图片来自网络佚名,感谢原图片作者。 查看更多2021-06-02 10:29:57 12 0 1251 -
杨牧青创作日记 对话
旧文新读:翟万益大篆艺术路上的圆觉者
□ 杨牧青
按:本文写于2009年12月,至2021年5月已有12个年头了,时间过的很快,岁月不饶人呵,许多的人、许多的事、许多的景,已经是“物是人非”了。 的景,已经是“物是人非”了。但是,有的人、有的事、有的景,还让人能够默默地关注或崇敬着、眷恋着、记忆着。这,因为他们这些“智者”对人生、对生命、对事业是有意义的,是有价值的,是有贡献的。这个意义、价值、贡献不仅是自身的,而是整个行业的、整个社会的,乃整个民族的!
在当下甲骨文书法未曾高热之前,人们传统的书法概念当中,商代甲骨文字同商、周青铜器铭文字、春秋战国简牍帛书文字一起被统称为“大篆”。这个“大”字不仅仅是针对小篆的“小”字而言的名相,若从其内核的深处去思考,往昔的文人用“大”字来概以“篆”真是意蕴深刻。大者无外,生出极其大的广度,而看不见的那个大就是天,这不是简单的名称名词概念之相。
圣人行无言之教,处无为之事,可惜吾等凡俗非圣,只能言而有为罢了。前不久我在撰写《建党百年/当代甲骨文书法专题展导读》时专门谈及翟万益先生,意在让甲骨文书法人多处取法,多出成绩。今重发此旧文新读,不作标题变动,对个别词句、标点欠妥者稍作修改,以供好者共享!
每当站在兰州白塔山顶望着黄河东去的身影,我的脑海就不由自主地映现出生活在这座城市里每一位书画家的艺术面孔。也曾仰问苍穹,他们为谁而来?也曾叩击大地,他们为谁而生?独自寂然之际,我被一种和蔼的、睿智的声音穿破了思绪,这个声音来自于书法大千世界在大篆路上的一位艺术圆觉者——翟万益,我当以“先生”尊称之!
《六祖坛经》云:“既从远来,皆共有缘。”先生与我,亦是尘世有缘之人。按年龄,先生长我二十一岁,谓之长辈;说情份,先生是我的艺业请益师;论书法,先生是我学习的师友;谈学养,先生是我最敬仰的人之一。
关陇大地,绵延数千平方公里,自古是文风纯朴,贤者辈出,先生亦不例外。他自幼熏陶甚多,喜书成癖,煤油灯下苦读书,残纸瓦片上练书法。及长于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毕业,后又在北京大学考古系进修古文字和书法研究,并且广涉绘画、音乐、戏剧、建筑及禅宗等方面的文化知识。正如《老子》所言“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一样,他对中外文化知识的丰富积累和对自身文化素养的严苛要求,为以后的书法艺术发展道路铺垫了坚实基础。
先生研习书法从楷(真)入手,继而对真、草、隶、篆等书体心摹手追,临池不辍,并且各种书体均达到了一定的艺术高度,特别篆书的书法艺术更胜有别,凸现出一种深厚的文化内涵。同时,先生又嗜好篆刻,难得是他的篆刻艺术同他的书法艺术一样亦是美轮美奂,令人感动。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先生的篆刻之作可视为是他对书法艺术一种凝结与升华。他在方寸之间,以刀代笔,刻出了人世间的喜怒哀乐,昭示出了一个追求大完美的人生艺术本根。
先生不惑之年,由于工作原因跨入“省书协”这个组织,随之他的视野更为宽广。他并没有去随波逐流,见艺忘本,跟风捧潮,却把主攻方向定在了甲骨文与古陶文、青铜铭文等古文字书法系统的“大篆艺术”创作上,确立了自己的终极追求。
佛经云:戒、定、慧同步修行,始能证得无上果,成就大圆满。从此,他若苦行僧般的踏上了一条大篆艺术觉行者途程,在自己的“冰室”中寒来暑往苦修艺业;在日月穿梭中刀耕笔耘;在星河交替中寻求龟板、陶戳、简帛、诏版、瓦当、碑额、钱币文字、墓志砖铭及至楼兰残纸、敦煌遗书等书法艺术系统的笔法基因、审美取向并不停地辛勤写作。就这样,先生一路行至今日,虽不至风尘仓惶的担笈访玄,但也是呕心沥血的硕果累累让当世之人对他的“书学”造诣折服、倾慕!
博学明辨,触类旁通,在规矩中求大智,在大智中显大慧,在大智慧证得大境界,以大境界入世于书艺之道而不惑。先生在书法、篆刻同途并进时又矢志于诗词、散文、艺术评论,读他的文稿如沐春风,阅其义则有醍醐灌顶之感,以至于《殷卜书法的叛逆——周原甲骨书法探微》、《五凉书风》、《大篆的裂蘖》、《冰室印话》等专业性的书法文论,让人更能在受益匪浅中深刻感悟,忧思绵绵。
不禁要问:我们中华民族的书法艺术思想还有几人能够揣摩的透彻?我们华夏民族的书法艺术灵魂还有几人能够守望的到头?甲骨文、古陶文、青铜铭文是中国文字(书法)艺术的源头,由此衍生出虫鱼鸟篆、竹简丝帛、瓦当墓志、残纸遗书等艺术阵列。然而,它们之间是在互融延续中数千年来才显得异彩纷呈,但是它们却错综映现,使人难以识辨,再加之由于考古年限间断、舛误和不能适时普遍应用等客观因素,致使它们(古文字书法系统)成为当今书法艺术热潮中的一个冷门。
鉴于此,掌握“大篆艺术”的书家就相对的少了许多,在其上面取得成就的随之也很少了。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攀登,学习它们这些古文字书法系统的艺术需要深厚的文化学识来为其支撑命脉。此之际,翟先生以一位“智者”的自觉意识,溯流寻源,付出了常人不敢想象的勇气,灯下窗前、案背床头、车旅行憩,在龟板刻书、印模陶戳、铸浇籀形中用学术研究加应用的方式方法将其转化为真正可以适用的书法艺术,且以冷静、严谨的学术姿态给人们呈现出了他的书法作品是一种淳朴高古,是一种浑厚大气,是一种肃穆典雅,是一种儒雅风范。
譬如,他的“甲骨文书法”就是一种古朴峭厉、恣意盎然的艺术风格,其用笔打破了固有的笔法程式,变光滑犀利为顿挫、为老辣、为刚劲,采用捻笔加挫笔,在传统中注入了笔墨的时代感,随心随性,肇自然之变化,成物象之妙有,赋予了甲骨文一种全新的艺术意趣和内涵。先生这一艰辛的艺术创举,不仅在当代书坛中独树一帜,成绩著人,而且置放于整个中国书法史去审视、去考察、去比较、去议说,他的大篆艺术也是能够拥有一席之地,且经典后人!
唐人孙过庭在《书谱》记载一段书圣王羲之的话说:“顷寻诸名书,钟、张信为绝伦,其余不足观。”依此,我今天则说:“顷寻近当代大篆之名书,晚清有海派吴昌硕,后至今之前有海上曾龙髯、朱复戡、浙派山水画一代宗师黄宾虹、长安书坛巨臂刘自椟,当今则有陇原翟先生万益可谓独步书坛,其余有待来日以衡星两也!”
《孟子》说:“故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指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先生首先选择了楹联诗歌的创作,严格运用考证无误的甲骨文,摒弃生编臆造的不良习气,同时向文学意境层面的深入推进,历时十余年编撰了甲骨文联语诗歌500条(首)以及把汉语里囊括的甲骨词汇按韵脚分类集于一典。
翟先生又铺砖为纸,攥刀为笔,前后花了五年时间,集心血而著《砖刻拾缀》一书,并于1994年秋该书出版后在兰州举办“砖刻艺术展”活动。展出砖刻拓片、砖刻实物和书法作品一百余件(幅),此展在书坛影响很大,业内外人士多有回首蓦望之姿。接下来,先生又不遗余力的编著《翟万益篆刻集》(1997年)、《翟万益书法集》(2000年)、《万益集契集》(2003年)、《万益印集》(2004年)、《北国放歌诗歌辑》(2006年)等。
近年来,先生又乐于慈善教育事业,先后向学校、向矿区捐赠现金、书法作品等,并且为了推介新的书法成就,奖掖后学,培育新人,自筹资金,通过《书法导报》、《书法》、《甘肃书法》等媒介为他们操笔立言,如粘花示佛一般的教授学习书法之人。先生为陇上书法事业做出的贡献是人人有目共睹的一个事实。因此,他也获得了甘肃省委、省人民政府颁发的“敦煌文艺奖”、中国书协颁发的的“德艺双馨会员”、中国宣传部、中国文联颁奖的“德艺双馨文艺家”等殊荣以有所慰。
有一次去文联的先生办公室,请益书艺之际,他曾对我说:“人生事业,不全是争斗,想想百年之后,除了虚无,还有什么归你所有……艺术是生命的寄托,生命是艺术的负载。”由此可证,这一位“圆觉者”真实不虚,我亦非虚妄之述也!2009年12月杨牧青于母亲河畔。
图片
上图:翟万益书展,先生1955年12月生于甘肃平凉(祖籍陕西三原)。著名书法家、篆刻家、诗人。曾任甘肃省书法家协会常务副主席,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副主席、培训中心教授、评审委员会委员,甘肃省文联副主席。现为国家一级美术师,西泠印社理事,甘肃省书协顾问、中国书协顾问。
图片
上图:2007年10月留影。中为翟万益先生。左为今已八十多岁我的“忘年交”《大槐树下是咱家》《人生永远是春天》词、曲、歌创作者,甘肃大槐树移民研究会创始人、荣誉会长,甘肃省晋商会创始人(兼秘书长),世界华商大会民族发展委员会荣誉副主席王永康先生。
翟万益先生作品欣赏: 查看更多2021-05-31 11:38:55 9 0 1345 -
杨牧青创作日记 对话
杨牧青:甲骨文非卜辞说之甲骨文书法浅述再谈
在以往的学研认知和艺术实践基础上,先后有十几万字涉及上古文化和甲骨文方面的文稿已见于网上,关注者甚多。前段时间,录了几段《杨牧青:甲骨文书法浅述》小视频, 频,后又写了一篇《杨牧青:复谈甲骨文书法创作不宜使用通假通用字》文稿,其内不断重申这么几点:
一、甲骨文不是殷商人凡事都崇尚鬼神、迷信天命进行占卜而形成的文字。今时,对甲骨文的解读,这是一个思想和认知的核心问题,更是涉及到华夏人文化的智慧与愚昧、中华文明的先进与落后的一个大是大非的大问题!
二、甲骨文的“大众普识普及化”不应是死水一潭,不应是走进死胡同,也不应是高墙大院的特权,应该是一个全民式的、开放式的、阳光性的文化学习、认识和教育传播、普及的事情。
三、就“甲骨文书法创作”时缺少“甲骨文字体”时,完全可以用“甲骨契刻精神”和汉字的“六书法则”参之金文、简牍文字,去按甲骨文的“笔画契刻意象意趣”进行创作,充分发挥字体的造型艺术。
四、现时代及今后,甲骨文要通过中国书法来焕发青春,恢弘其神采,说到底,这又是一个思维、思想、认识、方法和如何结论的问题,不是某些权威或专家说了算的问题。还有,所有的《字典》也不是不变的,也不是完美无缺的。尽信书不如无书,尽奉典不如无典,关键在于我们自性上对甲骨文与甲骨文书法之间的认知是怎样的。种豆得豆,什么蔓上结什么瓜,需要我们从根上去理解。就甲骨文书法创作来说,还是不宜使用通用通假字的为好,这样更有利于甲骨文的大众普识普及化!
五、今时,我所做的这一切,惟有“努力期使新时代甲骨文信息综合研究有一个新的突破,走出庙堂,走出圈层,让它多些大众普识普及化。”
以上几点或许不为字字珠玑的金科玉津,然是在当前环境下对整个“甲骨学界”状态一番审视后的心得体会,或谓之独白式的呐喊,以及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甲骨文”今后发展的一些冀望与忧思。当然“智慧浅劣,无復冀望”则是另一番景象了。
同时,“科学实证+玄灵思维是认知人类上古文化文明的基本方法。”“古中国大昆仑文化史学观是解读上古人类的金钥匙。”“文字是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身份证,器物是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户口簿,文献记载和器物遗存就像对历史发展录备的口供。”“甲骨文是商王朝的日常生活记录,是殷商历史的文献资料遗存。”这些论断又是我认为的“金口诀”,经常不断的重复。
上图:这是多种书册影印收录的甲骨片。最早著录在1914年罗振玉的《殷墟书契菁华》(编号为第2正、第3反片)。1933年收录在郭沫若的《卜辞通纂》(编号为第512正、第431反片,并有考释。)后《甲骨文合集》收录在第一册,编号为6057正反片。2010年收录在马如森《甲骨金文拓本精选释译》(第19页,断代为商代一期武丁卜辞,分类为占卜记事刻辞,共189字,该书对此片释读尤佳,考释详尽周备。)
上世纪五十年代左右,著名古文字学家、考古学家、诗人陈梦家(1911-1966)提出“王家档案说”(见《殷墟卜辞综述》中华书局出版.第46页、第301页),但其性质是局限了的,并不是对甲骨文字的功用与本质还原。后来,中国人民大学档案学院董俭教授系统阐述了“甲骨档案说”的概念,并将“甲骨档案”一词写入大学教材,影响也比较大。(见《我国古代历史档案的瑰宝——甲骨档案》[J].《档案学通讯》.1980.)以及再后来的许多“档案学者”,他们是从档案学角度去认知甲骨文的,没有从甲骨文的性质与定义上入手去解决问题的。
著名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徐中舒先生(1898 -1991)的硕士毕业生四川大学教授黄奇逸(1950年生)在《商周研究之批判辨疑》《甲骨卜字解》等著述中说:“我发现甲骨文不是‘卜辞’,而是‘录辞’,是祭祀问神之后的备忘录。”
还有最让人悲感和心痛的是,用准备为老伴治病未果老伴去世遗留的医药费而出书的且被“院科体系”视为“民间草根”甲骨文研究者璩效武(1940年生,太湖无锡人)先生认为“甲骨文不是占卜辞”, 他“认定甲骨文是商王朝的文字档案,它记录了朝廷及其他政府机构的办事信息,而绝非什么‘卜辞’”,并对甲骨上的钻、凿、灼痕迹也做出了其独到的解释。(见《甲骨文字辨释》上下册.中国文史出版社.2010.)他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给中社科院去函表达了“甲骨文不是卜辞”的重大研究发现,又在世纪之交再次致函李学勤先生,但均未得到明确答复。先生的学说体系,也没有得到学界的任何关注,更不用说讨论了。(见《休闲读品》杂志2012年01期,作者:简直,及《杨牧青甲骨文非卜辞说:璩效武先生印象——当潮湿的心生起时您对文化人有何感想?》一文(艺界报公众号.2019年11月11日)
当然,如今还有一些甲骨文爱好者,乃至具备专业性的“学者”也持“甲骨文不是占卜辞”的观点,他们从民俗风闻、科学考古、天文星象、文字构造、词句体例、旁侧引证等方面展开论述,分析的也是有条有理,多见于今日头条、微信公众、新浪等网络上,读来令人启思不少,从中也证明、鼓励了我力倡并主导的“甲骨文非卜辞说”是有春天的希望的,时逢待令,相信甲辰过后,甲骨文不是占卜辞的观点和理论将更多的见行于世!
从殷墟安阳及其它一些地方发掘出土的契刻在龟甲兽骨上的“甲骨文”不是商王朝因占卜而产生契刻之辞,不是卜辞。
甲骨文不是三千多年前殷商人愚昧的、落后的、原始的、宗教的、血腥的以崇尚迷信、崇尚鬼神、崇尚龟卜、崇尚活祭……的对事无巨细、事无大小都要“凡事”进行灼龟占卜吉凶而契刻的文字遗留!
《尚书·周书·多士》:“惟尔知:惟殷先人,有典有册,殷革夏命。”惟字,不仅含有唯一的意思,而且在商周时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字,寓意着对上天、对先祖、对苍生的承诺,如同我们现在的庄严宣誓,非常重视的。后来周代许多青铜器铭文上起首第一个字就以“隹”来说事。
春秋时期的孔子之前,老百姓是没有读书机会和权力的,文字、书册、礼制、土地等都掌握在王朝的“王庭”之中。“册”是当时王朝通行使用的竹木简卷。“典”是“册”之外一种极其重要的记事记录资料(书刊),涉及更多的秘密文字,如同现在一些“国家重大图书工程项目”出版的书册,或一些机密内刊一样,社会一般人是无缘阅读或购买的。
典,殷商时期契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正就是这些重要的“典”,它不仅具有记事记录的重要性,而且还有有礼法典章的重要作用,所以甲骨文字形就构造出双手捧供“册”的示意和形象,且线条如同香炉插的香一样,又如同我们在案几上摆上贡品去叩拜先祖一样的重要意象。
《尚书》这句话完整意思是,周王朝建立还不到20年的初期,周武王的弟弟“周公姬旦”在摄政期间以“周成王”的口吻对残留的降周“殷商士人”说:“你们一定要知道,你们的殷商祖先,是有‘册’记载的,记载他们的历史与功过,这也是他们有文化教养的表现;也有用‘典’去记录他们重要的礼制法令,典范、明示后人的;因为你们的殷商祖先是有文化、有礼制,所以才能革故鼎新,战败夏王朝的‘桀’,取得胜利,建立商王朝……后来你们的殷纣王‘帝辛’昏庸无道,才被我们周王朝给‘潜天行道’的取代了,这是天命啊!天命难违!”就此不多说了,要详细讲夏、商、周的这些历史和故事,几十年也是讲不完的,有关“甲骨文非卜辞说”可参阅我的相关文稿便是,慧者可自鉴。
甲骨文书法的临摹与创作是相辅相成,是不可分割的。临摹需要“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但是,若真正进入甲骨文的书法创作时候,“艺术”的基因在激变、在催使,“临摹”的思想、意识往往就不能对“创作”的艺术起主导、决定因素了,也就是“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书法创作是一个人的心性、品性和平素的文化学养积淀、艺术度的理解深浅及对大自然、对社会、对人生的一种综合感受、体悟的艺术升华与飞跃,不是技法、权力与职务或其它外在力量说了算的!
今天我们看,殷商甲骨文契刻者正是悉心的、精心的进入了文字刻画状态,有些契刻精良精彩的刻辞,是一种“人天一合”的境界,他们(所谓的“贞人集团”)没有为了什么展览、比赛、奖金或争取什么社科基金资助著册出典,或者权力与职务的勾心竞争……等等,所以“贞人”契刻的文字不能被今时大多数的人理解且看起来总是那么的幽深幽妙,犹似天生之物是也!
图片
上图:平时我已有了微信随记随发的日记习惯(截图)
就甲骨文研究和甲骨文书法创作来说,当今及今后,若不解决思维、思想、认知和方法的问题,那所得的“结论”只能原地踏步或不得不进入圈层壁垒、学术裙带关系的死胡同!
因是当今及今后,甲骨文研究必须要建立新的认知,构建新的解读方法,突破固有思维模式,激活甲骨学研究体系,跳出象牙塔,走出卜辞阴影,打破院体学术研究垄断和一言堂的不良现象,清除、防范学术研究及社科项目腐败,让广大民间的甲骨文(甲骨学)研究群体、队伍活跃起来,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优势!
因是当今及今后,甲骨文书法创作必须要走出、挣脱老一辈甲骨文书法家那种“取法金文篆意笔法”的书写方式,回溯到“甲骨契刻精神”的本源上去,重新认识甲骨文字当初先用毛笔朱书后再契刻的一些特性,激发、焕发甲骨文字本有的青春与神采!2020年5月29日杨牧青于京华 查看更多2021-05-30 15:18:44 14 0 1354 -
刘开豪创作日记 对话
《锦绣山河》水墨山水画,竖幅作品尺寸138cmX34cm;
2021-05-29 11:46:02 12 0 1779 -
杨牧青创作日记 对话
请辨识:那个是伪刻或仿刻的牛肩胛骨刻辞的殷墟甲骨片?
这是多种书册都收录的影印甲骨片。最早著录在1914年罗振玉的《殷墟书契菁华》(编号为第2正、第3反片)。1933年收录在郭沫若的《卜辞通纂》(编 (编号为第512正、第431反片,并有考释。)后《甲骨文合集》收录在第一册,编号为6057正反片,断代为商代一期武丁卜辞,分类为占卜记事刻辞,共189字。
这是网上发现的甲骨片,仔细看,非常精良。
这个非常经典、著名的牛肩胛骨刻辞甲骨片,是殷墟早期出土,有正、反两个面,上面的图片都是正面内容。
今发现,图片二者竟然契刻的内容一样,而且骨片自然裂纹也一样,关键是骨片上的文字内容位置左右不同!这究竟是怎么回事?谁是伪刻或仿刻的甲骨片呢?还是拓印正反方向问题?若拓印难道从背面拓印出来的不成?望多互动留言!一一杨牧青随记 查看更多2021-05-28 23:29:44 6 0 1775 -
杨牧青创作日记 对话
杨牧青:复谈甲骨文书法创作不宜使用通假通用字
近年来国家对文化兴国、文化强国等颁布了许多政令,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极实施“古文字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工程”。随之,社会更多有识人士参与和投入,使 ,使“国粹文化”的“甲骨文”这一“冷门绝学”有了新的发展,新的契机!
在此良好的氛围和环境下,我以近三十年来对“上古文化”研究的科学认知和书法、国画艺术的创作实践,及对“古文字”研究的心得体会,在一些先辈的理论基础上,提出并力倡“甲骨文非卜辞说”、“古中国大昆仑文化史学观”,且先后撰写了十几万字文稿以阐述我的学术观点,发布在相关网络上影响度还是比较大的,也有了更多的学习与交流。
今时,我所做的这一切,惟有“努力期使新时代甲骨文信息综合研究有一个新的突破,走出庙堂,走出圈层,让它多些大众普识普及化。”
图片
天门开,贤人出。我们研究历史、探知文化、学习传统、汲取经典,是为了更好地服务当下社会,服务时代发展的需要,启思未来,有益将来,而不是要返归到古人的时代状态中去,更不是抱守着古规古法而不放,成为一个透顶的迂腐样子!
自1899年甲骨文广行于世以来,通过几代学人的努力,已取得很多收获,不论从研究人员增量还是体制内外组织机构增多,不论从文字考释还是从史学、社会、生活等方面研究,都是成果迭新不断的,这也是大家都知道的事情,恕不多言了。
今天,就“甲骨文书法创作不宜使用通用通假字”的这个问题,我再着重谈一谈。前段时间,我写了一篇《杨牧青:甲骨文书法创作不应使用通假互借字去填补》小文,随后又录了《杨牧青谈甲骨文书法用字通假的问题》《甲骨文书法浅述》《甲骨文书法临摹与创作》等小视频,有心者可去翻阅,其内比较重要的有三个点:
1、一百多年来对甲骨文字的性质、定义出了偏误,出了问题,甲骨文不是殷商人凡事都崇尚鬼神、迷信天命进行占卜而形成的文字。今时,对甲骨文的解读,这是一个思想和认知的核心问题,更是涉及到华夏人文化的智慧与愚昧、中华文明的先进与落后的一个大是大非的大问题!
2、就书法及任何行业、任何职业,不能与时俱进,不能合乎时需,不能笔墨当随时代的都是有悖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也是因甲骨文书法创作者不明白什么是文化而什么又是艺术,什么更是中国的书法艺术。
3、在甲骨文书法创作过程中尽量减少使用通假字,使用通假字过多则不利于甲骨文当下与未来传播和普识普及,代因时兴是社会前进的历史规律。
清代文字训诂学家、经学家段玉裁(1735-1815)在《说文解字注》中说:“析言之,独体为文,合体为字,统言之,则文字可互称。”实际上,在古代“文”和“字”是有区别的,现代统称为“文字”。在称‘文字’之前是不叫‘文字’的,有了‘文字’概念都是先秦以后的事情了,至少在春秋之前(约2476年前)是没有明确的文字概念的。
著名古文字学家、语言学家孙常叙(1908-1994)先生在谈及“古代汉字本质”时说:“字形、字音、字义这三个观念由来已久……在先秦时代,人们的认识并不是如此的,那时还没有现代汉语的‘词’这个名称,而是把它叫做‘名’的……写意而不写话,并不是文字,‘图画文字’和‘文字’是两种性质不同的交际工具……”孙先生对文字与语言及文字起源的问题,所论精当可取(详见马如森著《殷墟甲骨文实用字典》中孙常叙先生《序》的部分)。
援引以上这些内容,对甲骨文书法创作“用字”方面是有很大帮助作用的。只有做足学问,熟知“汉字”的形体构造原理和规律,才能在甲骨文书法创作遇到缺字少体时得心应手,顺手拈来就是“字”,就是艺术,不再由于甲骨文的字数少、字体不足、字形不完备而发愁,也不会去陷入“字典”给出某些不当、不正确的结论误导!
图片
中国文字包括汉字、藏文字、蒙古文字等。甲骨文是如今能够知道的最早的、比较成熟的“汉字”源头,距今约2900年至8000年左右(以周初甲骨文至贾湖遗址‘骨刻文’为算,中间还有距今约4500年至5000年的西安斗门‘骨刻文’等所谓的‘图画文字’的过渡期。)
甲骨文大批量的出现于安阳殷墟遗址中,其时间约在距今2900年至3300年之间,从史称“盘庚迁殷”到周代建立初期阶段。从古老的甲骨文到今天使用的汉字,它们之间的传承脉络清晰,溯源有据可证。
思维、思想、认识、方法和结论,是这个客观呈现的物质世界中任何问题的最重要、最基本的问题。你用什么样的思维,你有什么样的思想,就会得到什么样的认识,产生什么样的方法和结论!
契刻在龟甲兽骨上的甲骨文字,自从发现后历经百年,许多顶级的大学者按“义理训诂”、“依形隶定”、“旁侧引证”等方法,到目前整理出了6200多个(见曹锦炎主编《甲骨文字形表》),能够用形、音、义解读的约1300字左右(网上有人说解读或识别了2000多个字,或多半数以上的字已释读了,估计也是自诩噱头罢了。)
就已释的1300多个字,若按“甲骨文非卜辞说”观点去分析,内面还有许多的字是错释误判的。同时,百年来出版了几十种甲骨文字典式的“大著”或名之谓“优秀图书”也是相互矛盾,舛误层出不绝。比较而言,还是徐中舒先生编著的《甲骨文字典》比较详实,冷静客观。
在甲骨文的通用通假字方面,不仅囿于书法创作用字缺少的问题,而是一个对甲骨文的“大众普识普及化”非常重大的问题!
甲骨文的“大众普识普及化”不应是死水一潭,不应是走进死胡同,也不应是高墙大院的特权,应该是一个全民式的、开放式的、阳光性的文化学习、认识和教育传播、普及的事情。以汉字为载体的中国书法,正好能够弥补甲骨文的“大众普识普及化”不足之处。
要“普及化”,关键在于“大众的普识”,要有比较好的普遍性识别方法,这需要从事甲骨文教育教学推广者去深思!见人形是人,见鸟形是鸟,见火形是火,见山形是山,见水流形是水……等常见的300多个甲骨文字,给小孩子一说就懂,一讲究明白,他们大都能感知其中的奥妙。
譬如,“野渡无人舟自横”这是经典的诗句。七个字,甲骨文未见渡、无、横的字形。在甲骨文书法创作时,死脑筋不知开化者就会按着“字典”给出的字形标准去照搬、去抄写。结果,从甲骨文的“大众普识普及化”角度来论,就会产生许多不妥之处,不利于甲骨文的大众化,不利于甲骨文在新时代及今后的发展需要!
甲骨文“亡”字被释义训解后通“无”字,将“度”字通用“渡”字,也有将“涉”字被释义训解后通“渡”字,把“黄”字通用“横”字。于是,在没有古文字专业知识和对“通假字”使用方法不熟知且不会对“字义”进行“通用”的“大众”,在欣赏、阅读甲骨文书法作品的时候就会变成“野涉(度)亡人舟自黄”的景象了。这是“字典”之误导还是书法家之“无知”?抑或还是大众之“愚笨”呢?需要全面的深思反省啊!
按说,最复杂的事情都可以简单化处理,大道至简,智者从之。应将渡、无、横三个字按着“字”的形体构造原理和规律,并借鉴甲骨文后起的金文、简牍文字形体遵循“甲骨契刻精神”书写就行了。
水+度就是渡,形声字,且不失“渡”的义理与意思,故“战国简”就会有如此形体的(睡‧日甲83背)。无,象形加会意字,直接用春秋晚期《齐中姜镈》的“无”或战国简“无”(睡.為43.秦)或东汉《说文解字》收录的古“无”字即可,不要写成“亡”或“無”、“舞”的甲骨文字形。
横,形声加会意字,始见于简牍与小篆体,直接用甲骨文形体的“木”加“黄”书写即可,不能单独的写成“黄”字。古人在“黄”的左边加“木”的示意,是有深义的,它表立木以示方向的,为了和具有执玉行令意义的“黄”字有所区分。今天,不能为了甲骨文的书法创作而抛弃“横”字当初产生的本义和要表达的意思,往往聪明反被聪明误的而“通用”啊!
或许,现时代的甲骨学者(包括文字学、语言学、考古学、甲骨文字研究者等)大都不通中国书法之道,不谙甲骨文书法之艺,不会写毛笔字,不知其性,只知道按着传统的“通假”方法来说事,坐在干净明亮的房子里想当然的编书立著,不顾及实际的文字更替新生与发展特征,将甲骨文如今隶定出的某一个字硬要去“通用”若干个字,也不管这个‘字’的字形构造原理与被通用的‘字’的字形构造原理在义理、意思、使用上是不是一样的问题,就给“通用”了,若深究其根,还是比较误导人的!
形、音、义,这是汉字的基本法则,即就是清代训诂学、音韵学方面的“文字学巨匠”王念孙(1744-1832)先生所遵循的“音义结合,因声求义”的原则也不能成为普遍性法则的。音相近,义不同;义不同,形、音往往不相同;形相近,音、义也往往不相同,至若“同音同义形不同”这些问题在汉字体系中经常出现,不能用同音、同形去同义而对字进行“通用”,以为首就是全能的,什么都可以统领。
在《甲骨文常用字典/后记》(刘钊、冯克坚主编)说:“尤其是字头下标明的‘通用为’信息,将一扫因甲骨文字头太少,书写甲骨文时常常找不到对应字的困惑和苦恼,相信会受到甲骨文书法爱好者的欢迎和喜爱。”翻看这本字典,果真有许多的“字”被“通用”成了许多的“字”。细阅之,有颇多的强拉硬配问题。
如,将“安ān”字“通用”为“鞍ān、按àn、晏yàn、案àn”;将“夸kuā”字“通用”为“跨kuà、挎kuà/kū、洿wū、胯kuà、绔kù、刳kū、垮kuǎ、姱kuā/hù、誇kuā、匏páo、瓠hù”等(拼音我加注的),例子较多。殊不知,有的形体、读音好像与甲骨文相似或类似的晚出字,它在本义和用意、使用上与其前形体、读音好像相似或类似的甲骨文是不一样的,也不同的,是不能被“通用”混淆的!
古人使用通假字,是当时“文字少”或王朝礼制“避讳”客观原因不得已只能去“通假”。如今文字很多了,还为了某个理由去通假或以“通用”之名似乎是有悖理于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规律呢?
历史的发展事实表明,文字从一个、两个开始到几十、几百再到几千个字,再到今时统计约有九万多个字,都是因为时代发展需要和语言交流需要而从少到多的不断创造,不断产生。如果不是为了“需要”,那么汉字的数量也就不会有今时的九万个之多,停留在远古的几百个字就行了,或停留在甲骨文的文字时代就行了呵!
图片
问题来了,请思考:
能用现在已释读出的1300多个甲骨文字通用/通假/代替如今九万多个汉字吗?显然是不能的,也是行不通的!!
譬如,“安”字本义是表达远古穴居(窑洞/土窩子)时代在“洞穴”里有“女人”才能“安定生活”的意思。后来,“安”下加木成为“案”字,其本义是表达在穴居外的地方支起个木制物上面放置物品以供奉先祖的意思(类似香案祀典。过去黄土窑洞的院落会在窑洞外称之为“天地”的地方叩拜祖先、祭典神灵,或举办婚假礼仪,名之为“拜天地”。或许现代高墙大院的学者专家们大都脱离了人民的基层生活,缺失了民风民俗的基本生活感知与体验,不明真相而撰词诌文罢了!)
据查可知,“案”字的形体构造在春秋战国时期才出现的,与甲骨文“安”字相去近千年,其二字要“通用”似乎成了强行的一个拉郎配?!音相近,义不同是也!就此一列就能说明很多问题,其余的就不一一解释了,慧者可自悟其妙其理。
就“甲骨文书法创作”时缺少“甲骨文字体”时,完全可以用“甲骨契刻精神” 和汉字的“六书法则”参之金文、简牍文字,去按甲骨文的“笔画契刻意象意趣”进行创作,充分发挥字体的造型艺术。如这个“案”字,因甲骨文有安字、木字的形体,那就写出上安下木的甲骨文字形就可以了,没必用“安”去“通用”的。同时,这个“案”字且也不能把上下位置给变换成左右位置,若左右位置则成了现代意义上的“桉树”的“桉”字了。研究文字演变演化史,从古到今,人们在造字的时候非常注意上下、左右、内外的结构重要性,希望大家多去看一看,多去参究参究。
现时代及今后,甲骨文要通过中国书法来焕发青春,恢弘其神采,说到底,这又是一个思维、思想、认识、方法和如何结论的问题,不是某些权威或专家说了算的问题。
还有,所有的《字典》也不是不变的,也不是完美无缺的。尽信书不如无书,尽奉典不如无典,关键在于我们自性上对甲骨文与甲骨文书法之间的认知是怎样的。种豆得豆,什么蔓上结什么瓜,需要我们从根上去理解。就甲骨文书法创作来说,还是不宜使用通用通假字的为好,这样更有利于甲骨文的大众普识普及化!
最后要说的是,在写本文时,除了一些“文字研究”、“甲骨学”、“书法史”、“美术史”等常备资料之外,还大致翻阅了陆德明《经典释文序录》(唐代)、林祖泰《殷虚卜辞通假研究》(1978年)、李翠榮《殷墟甲骨文通假字初步研究》(2007年)、王辉《研究古文字通假字的意义及应遵循的原则》(2009年)、黄天树《殷商甲骨文音系研究》(2010年)、安国钧《甲骨文字通假辑解》(2011年)、阿獃《实用甲骨文通假字汇》(2014年)、鸥明涛《通假字、古今字、异体字的异同浅析》(2018年)等,从中受到的启发,让我更加坚定了“甲骨文书法创作不宜使用通用通假字”的观点,以示明白人!2021年5月28日杨牧青于北京。
一一记于水墨京津冀、水墨巴蜀、水墨华山、水墨三晋·杨牧青书画文化行暨晋陇文旅科创123+5实施计划″推进途程中 查看更多2021-05-28 15:25:37 8 0 1384 -
刘开豪创作日记 对话
《武陵山下》水墨山水画,作品尺寸68cmX34cm竖幅。
2021-05-27 19:57:28 7 0 1361 -
陈祖松创作日记 对话
隶书书法作品《人生没有彩排路,时刻操劳上进心。》2021年5月陈祖松书。
2021-05-27 12:31:42 5 0 1350 -
2021-05-25 20:57:55 11 0 1795
-
已认证2021-05-25 17:16:53 21 0 1802
-
已认证2021-05-25 17:15:29 18 0 2072
-
2021-05-25 17:02:18 12 0 1802
-
已认证2021-05-25 16:57:58 12 0 1075
-
已认证2021-05-25 16:55:58 31 0 1773
-
已认证2021-05-25 16:43:36 32 0 4130
-
已认证2021-05-25 16:40:25 15 0 2642
-
15731622298创作日记 对话
诗歌《春雨》
人生巅峰之作:
春雨润物声窃儒
田间耕牛赛犂锄
微风亲过温馨处
千树万颜展新逐
本文原创作者:中国超级贵族、收藏家、书法家、诗人——张文博。2021-05-23 20:12:28 2 0 787 -
2021-05-23 12:42:53 4 0 1131
-
2021-05-20 17:21:09 21 0 2408
-
2021-05-20 16:56:00 32 0 2158
-
2021-05-20 16:48:41 21 0 1535
-
已认证
罗树辉创作日记 对话
国画山水松树、流云、飞瀑、戏猴,罗树辉辛丑年春月新作,扇面6幅,请欣赏.
2021-05-20 16:32:43 17 0 1928 -
马培童创作日记 对话
《拓宽思路》童心写历(78)马培童焦墨画感悟笔记;
我在研究探索焦墨佛像画的过程中,是到了柬埔寨吴哥石窟才找到了我正确的前行路径,让我在石窟佛陀的探索中没有偏离方向,执着前行。又走进中囯四大石窟, 中囯四大石窟,对焦墨艺术虔诚执着的精神,感召着每位佛陀神灵。以坚实的造型,深情的枯笔渴墨刻石皴法描绘着佛陀神灵,在人物造型上严紧。
常年进行写生训练,创作出多幅精品力作,如痴如醉忘我于焦墨交融的感情世界中,用生命为丹青赋色,我试图求变、视角要独特,个性要鲜明,富有深邃思想内涵,对焦墨画美学有着深远的独到见解。
水乳交融,情景外化,以浑厚刚毅的枯笔骨意丰富多样的造型语言勾勒了多种形式的艺术,笔下精品叠出。尽量训练自己用不同的笔墨语言去表现不同的个性”。
再强调拓宽个人思路,突破单一的艺术模式与单调的笔墨语言,一定要大胆突破,创新求变,强化自身的艺术风格。
——马培童 查看更多2021-05-20 16:22:43 14 0 1293 -
马培童创作日记 对话
《三师三眠'成大气》童心写历(77)马培童焦墨画感悟笔记
丛观古今画家凡是在绘画领域有大成就者,都是用心开拓,通过尝试多样风格,然后锐意求变,突出个性而成功的。都是想突破桎梏,实现华丽转身;所以我 丽转身;所以我的风格更是多变多样,有写实的、有变形的、也有装饰味的、丰富多样的艺术形式。艺术的高贵就在于独特的艺术想象力和创造力。
中国焦墨人物画佛我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思考造型准确的同时,更多考虑的就是枯笔渴墨骨意风格与表现形式。
焦墨佛像画有自身独特的艺术语言。这些与我社会阅历、性格气质和对事物的感受悟性不同,追求的方向相对不同,而不同形式的艺术品给人以不同的观赏感受,一、敏锐豪放,二、简练清新,三、洒脱随意等,都极石窟丰富了佛陀画的内涵。
一、要师古人和今人,拜古人为师,向蝉食叶在生长壮大自己。
二、师大自然者,拜大自然为师,向蝉化蛹之时代强壮武装自己。
三、师造化,拜自己的心灵为师,古人今人和大自然都装在自己的心里,向蝉由三眠三起成娥飞去之时代。”
三师层层递进,是我登高望远的必然,也是我不断悟道修心的过程。当然,风格是个性的自然流露。立足焦墨艺术天地间,只有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发挥个性特点,寻找自身的内心感受,通过不断修炼和完善技道,才能称之为优秀。
——马培童 查看更多2021-05-20 16:21:07 15 0 1435 -
马培童创作日记 对话
《求新求变》童心写历(76)
近期的创作,我并尝试着以凝练粗犷的大写意小写意和工笔线条,充分发挥笔墨刻石的节奏感和韵律感,并结合枯笔渴墨来表现佛陀个性。
为了不失厚重感,和重量感,追求 sp;
为了不失厚重感,和重量感,追求最理想的艺术境界,我苦思构图,把岩画汉画融合着经营位置,在此过程中,求新意,尽管不如意诸多,但我沉浸其中,刻石笔法乐此不疲,也很有充实感。借助枯笔渴墨特有的韵味,从生活中寻找新的表达方式,不断注入新鲜血液,必须要用新的表现手法替换旧的传统思维。
只有融入个性意趣,兑入情感元素,才能绽放新的能量,焕发新的生命力。
作为一个焦墨人物佛像画家,在学习研究探索中,要多样风格尝试。只要不失去艺术的追求方向,就应该大胆去尝试。远离浮华,心无旁骛,虔诚面对客观物象,细微体察,致力于心手相应的艺术创造,就一定能穿茧而出,豁然自由而生。
——马培童 查看更多2021-05-20 16:19:12 14 0 1529